这几天我关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我是范雨素》。现在百度这个篇名已经不能找到原文,不知什么原因,这篇一时间被无数人关注的文章默默地被删除了。但是看过之后,久久地让我思考。
文章的作者,范雨素,是湖北农村的一个普通女子,她不甘命运,当了北漂,在北京做育儿嫂,养大了两个女儿。整篇文章读起来平实,就像作者记录的流水账,但总有几句话刺痛你的心,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人生。
很多人对文章做了不同角度的解读,我想说的是,我们真的并不知道别人在度过怎么样的一种人生。
我们以为上天待我们不公,其实,我们只是看不到别人如何一次次被命运打到在地;我们以为自己的苦恼没人理解,其实,我们只是看不到别人也许根本没有时间苦恼;我们以为自己的压力很大生活不易,其实,我们只是看不到别人微笑中的泪水。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开篇作者这样写到。这也为全文奠定了基调——与命运的抗争和妥协。作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那个包容能干的母亲是她全部的社会支持,还好有这样一位母亲,给了作者抗争的力量,也给了作者犯错的机会。所以她知道怎么让她的女儿长大。
不甘命运的源头也许就是作者读了书。读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正因为读书,范雨素不再叫做范菊人,不再甘心当一个代课老师,不再愿意一辈子待在乡下,不再忍受那个施暴的丈夫。一切从她学会看书之后就改变了,她的世界也不可能再回去以前了。
这对她来说是好事吗?
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绝大多数的古代女子一生并不需要读书也可以过得不错,好像一读书,命运可能完全改变,前途未卜。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还可以不这样过,还可能可以那样过,自然不会对现状不满。人比人,才会气死人。
但是我们生活在现代,女孩拥有男孩一样的权利,要改变命运,就得读书。读着读着,就看到了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一旦“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想要再盖上就难了。
我一直认为,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是好事。宁愿明白地死,也不要糊涂地活。毕竟这是我的一生啊,仅有的一生啊。我有点小贪心,不想草草打发了,想要活个明白。
因为在大学做心理咨询工作的关系,我常??梢越哟サ揭恍┒宰约旱纳刺宦难K谴蠖嘤胁豢盎厥椎耐?,有冷漠不负责任的父母,有情感上不完整的原生家庭,都觉得自己好惨,就像没有人爱的迷路小孩。
尽管我很认真地倾听,同理他们的痛苦和不易,陪同他们再次慢慢长大。但我总忍不住在想,命运不会给一些人特殊待遇,只让他们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为什么其他人可以坚强,至少平和地看待苦难?
心理咨询的工作并不轻松,但真的很吸引我,看到别人的人生和生命状态,就像在读一本本的人物传记,可以从中反观自己的人生,让我走出生命的局限。
格局决定视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所以,我给儿子取名“阅”,希望他看看自己,也看看别人,让生命不仅有长度,也有宽度,最好还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