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人咯吱自己不痒,别人咯吱的时候痒呢?(那些天生不怕痒的就别捣乱了)不知道科学家们怎么去解释这个现象的,以我浅薄的思考来说,原因在于“我”对手指在自己身体的运动方式了如指掌。假如身体是一片草原,手指骏马一般在草原上撒欢,而“我”就是上帝,对一切的变化洞若观火,进而不自觉的会做好心理预期。没有出乎意外的刺激,就不会有情绪的变化。若有看官不信,可以自挠十块钱试试。
??? 一个好故事跟挠痒痒一样,都善于创造意外的刺激,以造成读者情感上的波动。好的作者善用调动读者的情感来打破平衡——或者叫无意识的情感、价值取向。通过打破固化的模式来创造阅读体验,进而影响读者心智。而读者总是容易拥有上帝视角,这个时候作品就失去了意外的惊喜,挠不到痒痒,没意思了。这时候作者就要跟读者斗智斗勇了,这个过程产生了许多经典的文艺理论和作品,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就是其中的典型。他主张只展露水面以上部分的八分之一,而把绝大部分藏在水下。雪师一直在教授的第一人称视角写作可以完美的实现这一目标,(当然妙处不止这一点)。如果我们写作不变身为人物,而是以上帝之手在描述,那么必然会让读者一览无余,给人物附加很多他不应该知道的信息。这样的后果使得人物变得不可信,多余的信息让故事失去了遮掩的布幔,读者容易猜到作者的企图,多没劲。第一人称视角给人物创造偏见,偏见造成情感失衡,于是产生行为,行为推动故事发展。
??? 编故事的套路一旦被大家熟悉了,就很容易失去趣味。知道大家不愿意主人公死,于是创造机会让他死一次(哈利波特之类);反派一般都很邪恶,于是就创造一个有情有义有价值观的反派(灭霸之类);故意展示全部线索,通过细节、文化创造新的联系,进而产生意外(福尔摩斯之类)等等。这些套路往往凑效,这样的故事在一段时间内赢得大批读者。但不耐读,容易为其他题材代替。为了和读者斗智斗勇,作家们都拼了,想尽办法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他们创造了隐喻的方法。几乎所有被称为名著、经典的,都有隐喻的部分。隐喻把作者的意图藏在了黑匣子里,时代的变迁,意象也在变化,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解读,都能自圆其说。这让作品具备了一种神秘色彩?!逗炻ッ巍贰段饔渭恰肪陀泻芏嘁鞯亩鳎髦圃炝艘桓鏊?,乃至多重的艺术世界,这些世界彼此互为影像,突破了普通人的想象力,这样的刺激读者会很过瘾。雪漠老师的《野狐岭》是典型的隐喻+冰山理论写法的作品,主视角是“我”,这个时代的修行者,在野狐岭与百年前失踪的驼队对话,每一个幽魂只讲他第一视角的经历。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些人都死了,到底怎么死的?有没人活下来?又如何活下来的?不到最后一刻,读者猜不到答案。站在百年后的今天,再看那个时代的人物当时的想法,啼笑皆非、若有所悟,那到底读者悟出了什么?则见仁见智了。隐喻就是这么调皮,高明的隐喻就是镜子,能照出读者的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