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2016年11月9日凌晨1:40,美国大选结果揭晓,特朗普赢得足够的选举人票(270票),取得本届大选胜利,成为美国史上首位毫无从政经验的地产商总统。
在这场盛大的政治活动中频繁出现了许多名词:大数据、社交网络、软件机器人、黑客,甚至是维基解密。两党候选人都组织起了庞大的技术班底,将大量资金花在获取和使用投票者的信息上,并且借助社交网络的力量,将自己获胜的希望最大化。
当总统竞选在社交网络上全方位展开时,其实是在诱导选民社交圈的社会认同;曾经以“为民众赋予权力”为基础的民主制度,可能变成针对个人的行为操纵。人们以为是自己做出了选择;但其实只是坠入了精心设计好的罗网。这和商业巨头们对消费者所做的事情很像:让潜在消费者心满意足地掏出钱包和投出选票,在本质上并无不同。
今天的候选人们已经意识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可以在政治角逐中起到巨大的作用。人们将自己的信息放在网上,让各种网站记录自己的个人和财产信息,在社交网络上公开发表观点。这些公开的信息可以用来描绘出特定用户的面貌,其准确程度远远超过人口普查的结果。在这些数据中,蕴藏着商业和政治的新机会--虽然并非清晰可见,但是的确是个金矿。
民意调查结果,一直是总统大选时最倚重的数据来源。在长达半年的总统竞选活动中,会有许多组织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大量调查,将结果汇总成民意调查数据。在更大的数据规模上,总统候选人们也采用了同样的策略,所依赖的数据来源也不仅仅是民意调查结果,还涵盖了诸多社交网站和公开及私有的数据库。及时收集这些数据,并且帮助制定策略以获得更多选民的技术,成了两党候选人的重要武器。
“我们喜欢用‘武器化’这个词……用数据来洞察不同阵营的选票上下变化?!鄙罡治龉荆―eep Root Analytics)的分析主管大卫·西赖特说,这家公司为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提供数据分析支持。在民主党扮演同样角色的是“目标明智”公司(TargetSmart),这家公司尝试了更具创新意义的做法:将美国超过2亿的选民资料,与大型网站与社交网络上的个人账号相互匹配起来,将网络行为对应到具体的个体,再和已经构成的、庞大的用户个人数据相结合,最终完全由准确数据来驱动竞选策略。
由数据驱动的竞选策略,将会帮候选人筛选出吸引特定选民的最佳行为。这意味着电视广告的时段和内容、网站广告的选择和展示时间,甚至是应该用电子邮件还是电话来争取这位选民的选票。
这和商业巨头们对消费者所做的事情很像,让潜在消费者心满意足地掏出钱包和投出选票,在本质上并无不同。这同样也说明,政治家入主白宫的争夺已经进入了“微竞争”时代--胜利取决于是否能比竞争对手更深入地挖掘潜在选民的个性化需求,并且适时满足这些需求。
两方在大选中都竭力争取那些摇摆的投票者,这些人可能因为某个细微的举动、某句话就转投另一个阵营。摇摆投票者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哲学各有不同,乐于接受的信息方式和接受信息的渠道不同,对候选人的关注点也不一样。英国的剑桥分析公司与共和党签订了价值五百万美元的订单,帮助特朗普分析可能争取到的摇摆投票者,并且改善针对他们的信息传递方式。这家公司的素材来自超市购物记录、电视节目播放记录和互联网浏览记录,为每个用户建立4000-5000个数据点,精确将用户分类,并且设计专门的方案来说服他们。
以数据驱动的竞选策略,通过对选民分类来区别对待,让政治变得更像是商业化的营销活动。这让2016年的总统大选,变成了全新的开始。政客们和他们的竞选团队固然会更了解选民们的个人信息,但也会更清楚民众的愿望。数据虽然提供了更多诱导大众的工具,但也让政客们更多受制于民众真正的需要。技术搭起了桥梁,让候选人和选民不再是彼此陌生的概念,政客们将会更认真地考虑民众的想法,而选民们将会更乐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应该是双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