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期末考试于昨日开考,九年级语文试题下发后,总体样式和去年并无太大区别,依旧是三篇阅读模样,说明类选文,议论类选文,记叙类选文各一篇。选文往往都取自往年的经典试题,选文内容不变,但考察的试题则定会有一定的变动。今年依然如此。
今年的记叙类阅读选用的是马宝山的《手艺人》一文。选文及往年考察题型附录如下:
手艺人
①王栓是个少言寡语的人,却做得一手好木工活儿。
②王栓先是给别人家上梁架檩子,做门窗。后来打桌椅板凳,床箱橱柜,这些家什王木匠只走两遍漆,就漆得净明瓦亮,像镜子一样,照得满屋亮亮堂堂的。后来王木匠的活儿越做越小,专给妇人做粉盒子、首饰匣子,给有钱的男人做装钱的匣子。
③王木匠做的盒子、匣子很精致,上面画荷描菊,雕龙刻凤。更绝的是,他开的卯眼和榫头,细密得像米粒,抹上胶四块木板子楔在一起,打磨过,再走过两遍漆,那赛米粒似的楔口就看不见了。那楔口还咬得结实,就是把木匣子摔在地上,摔成八瓣儿,那楔口都不带开的。
④王木匠做这些活儿一口价,绝不讨价还价?;疃鐾炅耍谠谥骷颐媲?,或三两银子,或五两银子,你多给,他把多出来的银子推到你面前:“谢谢啦,我的手艺就值三两银子,就三两。”有的主家小气或者一时钱不凑手,工钱给得不够数,王木匠就不接手,拖欠着可以,不足不行。
⑤一次,妻妹小桃要出嫁,求姐夫做一个妆匣子。妆匣子做好了,他说是三两银子的工钱。小姨子笑了笑,不作声。他又说了一遍:“工钱是三两银子?!?/p>
⑥小姨子气呼呼甩给他三两银子,他拿上,气呼呼地走人。
⑦王栓有这么好的手艺,又是一个精细的人,就有人把孩子送来跟他学手艺。王木匠都留下??墒钦庑┖⒆釉谕跏Ω嫡饫锎怀?,有三个月的,有半年的,最多能坚持一年也是走人,没有一个能坚持学下来的。这是怎么回事?
⑧原来王木匠教徒弟,先是把一围粗的圆木绑在架子上,他带着徒弟,顺着墨线“吱──吱──”用大锯破成寸板子,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那枯燥、单调、寂寞、疲乏谁受得了?跑来学手艺的没有坚持学多久,一个一个都得走人。
⑨跟王木匠学成手艺的只有一个人。
⑩就是他的儿子王秋生。有人说:艺不外传,王木匠怎么会教外姓人的孩子呢?A不爱说话的王师傅听了,也只笑一笑就过去了。其实,王秋生也不是他的亲生儿子,是他收养的孩子。
?那是许多年前,一天王木匠在外做活儿,很晚回家,进家洗漱完毕就要躺下歇息。忽然听到窗外有婴儿啼哭声,以为有妇人抱孩子来串门,可是半天没人敲门,婴儿的哭声却越来越大。夫妇两人就出门看,只见窗台下石桌上放着一个包裹,哭声在包裹里愈发嘹亮。两口子把孩子抱进来,在灯下一看,这个孩子眉清目秀,再把手伸进包裹里一摸,是个男孩子,更是喜出望外。俩人是一直没有生育的中年人,老天爷送子来了,高兴得两口子看一会儿,抱一会儿,亲一会儿,折腾一夜。
?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能看出是个极聪慧的人。那时屋里梁上有一窝燕子,大燕子孵出一窝四只小燕子。小秋生一个一个都能分辨出来,还给它们起名:蓝翎、青翎、紫翎、花翎。一天晚上,妈妈要关窗户,他拦住说:“妈妈,先别关啊,花翎还没有回呢?!?/p>
?秋生长大了,也跟王栓一样,寡言少语的。两个都不爱说话的人,坐在一根圆木两侧,一条大锯,一去一来,一拉就是一天。B秋生整整拉了两年大锯后,跟着父亲只学了几个月手艺,就学会了开卯打榫、画荷描菊、雕龙刻凤,出手的活儿比父亲王木匠的还精致。王秋生就用这手艺挣来了宅院,娶来漂亮的媳妇,这很让人眼馋心里痒。
?王秋生活儿越做越好,父亲却一天比一天老了,手脚也慢。找他做活儿的越来越少了。终于有一天他做不成活儿了,待在家里。
?一天,王师傅与人闲聊,说起学手艺的秘诀,他说:“学手艺,学的是品行,练的是心性。我让学艺的人先锯木破板,那是祛除他心中的急、躁、浮。先把人心稳下来了,再去磨炼人的专心、耐心。练得人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到那时候学什么就会什么,心在活儿上,眼在手上,能做不好活儿?”
?王师傅的话,有人听得懂,有人似懂非懂。就是听懂了的人,也未必做得到。做到了就是手艺人,靠一身技艺一辈子衣食无忧的,活得就鲜亮。(选自《雨花》,马宝山)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故事内容。
2.文中写小秋生给小燕子起名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3.品读文中两个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问题。
⑴ 联系上下文,揣摩画线句子A中王木匠此刻的心理活动。
⑵ 说说画线句子B中的关联词“只”“就”的表达效果。
4.探究文章以“手艺人”为题的好处。
以上为选文和往年考察的试题。今年考察题型有变,同样附录如下:
比对两版本的考察试题,原版中规中举,改编后的第19题之设计颇令人费解。试题做到最后,当时就有考生向我询问“老师,这道题咋做呀?”因为正在考试中,我没办法正面回答她,只好说你认真读一读文章想一下吧……这道题要“爆红”了,我心里想。
果然,考完后就有好多学生询问这道试题如何作答,老师们就此题展开教研,也都有抓不着头脑感觉,看过试卷的其他科老师也问同样问题??纪攴叛飞希接醒谝槁壅獾捞猓撼鎏獾?,你给我出来,你说说为啥王木匠让儿子叫王秋生……
“秋生”爆红成为校园热点,第二日依然有很多学生问秋生。
学生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有的说是秋天生的所以是秋生;有的说是暗示王木匠以后会衰老;有的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王木匠终于有了儿子;有的说中年得子是人生之秋,所以叫秋生;有的说秋天不急不躁和文章主题有关……
这道试题为什么难以作答?
这道试题要考察什么呢?
……
现在教育部规定教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性,我想ta是想考察学生通过文本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吧,故而提出这样问题。假如是这样,那ta是出发点没错。这个题成为热点,大家都反馈莫名其妙,或许正中出题人的下怀,你看都不会思考吧。
假如变换一下语言组织形式,用数学的方式呈现这道试题,就是如下模样
已知:
1.王木匠少言寡语手艺精
2.王木匠一个活三两银子
3.王木匠(夫妻不孕不育)中年意外得子
4.王木匠说出收徒须看重心性不急不躁等
求:他的孩子叫秋生
为什么,我们答不出来?
恐怕是因为我们无法从已有条件,经过合理的推论得出叫秋生的结论。
再分析几个已知条件会发现,第三条已知还有那么一点意思,中年是秋天,它作为推论依据或许尚可。只是此项依据严密性不够,因为中年像人生秋季,并不是一致的公认,中年也可以是另一个开始。中年是什么,这属于个人情感认知层面,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意见。如果说设计意图是考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那么理解为秋季是一个安静不急不躁的季节,也许就和王木匠最后的话有关了(小说主旨)??墒钦庖廊皇遣虏猓慰觥扒锛尽痹谖夜难ё髌分懈嗍潜图帕鹊拇?,“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明证。如此则是反证,自圆其说难上加难了。
此题是热词,恐怕也是匕首,刺向对语文老师专业性认可的匕首,或许此时许多家长心里已经这么想了:唉,什么语文老师呀,出得啥题。恐怕挨骂的是整体语文人了。这样设计试题,究竟要考察什么?在引导什么?既然出成试题,就一定会有答案和解释,只是不知道那份答案是什么,那份解释能否让人信服。(以上仅是个人意见欢迎拍砖)
既已如此,又当如何使用这份热点呢?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这恰好是一个很好的语文写作和思维训练素材。现在学生无法从已有的条件中合理得出叫秋生的结论,那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去开动脑筋补充相关条件。如可以这样设计一道训练作业:请充分运用想象,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合理地为小说补充相关情节,让“秋生”之名不再难产(遣词造句的语言风格要努力靠近原文)。学生根据文本添加的合理情节,免不了会有“秋天出生”等这样的情节设计,但学生们写完常规角度之后,再补写情节的时候,就会进入思维的新天地了。
学生们会设计出怎样的情节,让“王秋生”不再难产呢?
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