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追《再见爱人》了吗?我没有。能上那节目的毕竟都不是普通人,面对镜头拿捏分寸感几乎是本能反应,加上综艺节目为了收视率,情节内容真假难辨,再“过瘾”也带着体面的克制——要说“精彩”程度,远远比不上真实的生活。
最近,我作为志愿者参与了社区的“婚姻调解小组”,旁观了十几对夫妻的“爱情?;???醋挪煌炅涞哪心信鸥髦治侍庹郴ロ?,有的情绪激动痛哭流涕、有的冷漠麻木不情不愿——他们当年也都曾许下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宏愿,为啥在婚姻里走着走着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A夫妻的吵架围绕着“谁管钱”反复纠缠。男人说“你自己对投资啥啥都不知道,又那么情绪化,还信不过我管钱!”女的说“你每次都说是我的问题,好像你做得对似的!家里都是你买的没用东西,花了那么多P用没有,还好意思说你要管钱?”
B夫妻中的老婆控诉:“他一点儿当爹的责任感都没有,要么不回家,在家就刷手机,我每天忙得要死也不见你帮一点点忙!还好意思说我宠孩子,不会给娃立规矩!”老公却镇定地面对工作人员大讲“权威和纪律的必要性”。
C夫妻因为男方出轨陷入僵局,老公带着无奈辩解:“拜托,那是两年前的事情了!我都解释过无数遍了!你不觉得也该放下过去原谅我了吗?”女方情绪崩溃地重复她的震惊和痛苦:“你根本不在乎我,也不在乎我受的伤害!还想让生活恢复原样?你做梦!”
……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在有些人看来,婚姻中的问题有很多不同的来源,比如A认为老婆控制欲太强需要学习“公平分配权力”,B觉得是两个人的认知差别带来了养育问题,C把问题归为对方不够宽容做不到“退一步海阔天空”……
但在《爱的七种对话》的作者苏·约翰逊博士看来,大多数争吵实际上是对情感失去联结的抗议。
经过多年在婚姻和家庭治疗领域的深耕,苏博士构建起了以依恋理论为基础的EFT情绪聚焦疗法,因为效果显著,成为婚姻治疗中颇具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取向值之一。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总结成一个简单通俗的版本,希望可以帮助普通人通过自行阅读和应用,理解并实践EFT情绪聚焦疗法——就是这本《爱的七种对话》。
爱是人类物种最高的生存机制,所以在情感上突然与伴侣断开联结、失去联结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必须重新建立情感联结,以一种能促使伴侣回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依恋理论认为,人们对于“情感联结”的需要,和对生命安全的需要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恐惧是人类的大脑与生俱来的警报系统,会在生存受到威胁时自动启动。而与所爱的人失去联结,触发的也是同样的恐惧——大脑的杏仁核区域会响起警报,触发自动反应。
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不就是跟伴侣吵架吗?怎么也上升不到“生命受到威胁”的程度啊,毕竟大多数人还是有理智的,就算争吵也不至于真抄家伙。
不过,回想一下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就不难发现,如果我们向另一半发出“爱的信号”却得不到回应,哪怕对方只是表现得很冷淡,回应“不咸不淡”、好像心根本没有放在我们身上,我们就会感到凄凉、孤独和无助;如果我们和伴侣意见不合、发生争吵,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很多人会表达愤怒、悲伤、痛苦,而这些情绪的背后,都在指向“恐惧”。
——“他不肯让我管钱,还指责我有那么多问题,是不是对我不满,想要抛弃我?”
——“她说我不负责任,是后悔跟我结婚了吗?”
——“他对自己的背叛不以为然,万一再来一次我该怎么办?”
这些反应,被学者们称作“原始恐慌”。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曾经随时都要面对生存的挑战,除了彼此依赖、合作,个体是不可能在危险丛生的自然环境存活下来的。从那时起,“被孤立”与“可能失去爱的联结”就被编码进了人类的大脑——虽然现在看起来这种情形并“不致命”,但它是通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形成、刻在人类物种DNA里的“最优先事项”,甚至超过了人类对食物或性的需求。
由此,我们不难明白:
伴侣们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激烈情感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他们……表现得像是在为自己的生存而争斗,他们也恰恰就是在做这件事。
在所有的痛苦背后,伴侣们其实是在询问对方:我可以信任你、依靠你吗?你会支持我吗?当我需要你、向你求助时,你会回应我吗?你珍惜我、接纳我吗?你是否需要我、依赖我?那些愤怒、指责和要求其实都是对伴侣的呼唤,只是为了激起对方的内心回应,吸引他们在情感上再回头,重新建立起有安全感的联结。
可是,问题来了:如果我们彼此深爱,为什么听不到对方呼唤关注和情感联结的心声,更没有以关爱的态度来回应呢?
对此,作者的答案是:因为太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关注伴侣。
我们分身不暇或忙于个人事务。
我们不知道如何表达依恋之语,不能清楚的说出我们的需求和关心。
我们时常语带犹豫,因为内心充满矛盾,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
我们对彼此的关系缺乏信心与安全感,向对方索取情感连接时带着愤怒和沮丧的情绪。
这些导致的结果就是:
请求变成强求,求而不得的拥抱变成权力斗争……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被伪装和扭曲,这阻止我们表露自己真正的渴望,也使我们的伴侣更难做出回应。
不过,如果你打算把夫妻吵架这件事简单的定性为“沟通不畅”,期待通过“学习一些表达技巧”来解决问题,恐怕就想的太简单了。
在《爱的七种对话》中,最重要就是要“识别魔鬼式对话”。
当两人缺乏安全感时,通?;岜蝗只镜幕ザJ剿А页浦Ч硎蕉曰啊7直鹗恰熬境龌档啊?、“抗议之舞”和“冻结与逃离”。
陷入魔鬼式对话的伴侣在对话中充满了对情感依恋的表达。他们明明迫切的需要情感回应,表现出来的却是对伴侣的指责,他们明明担心被拒绝和失去,对方表现出来的却是逃避和退缩,这正是伴侣无休止争吵背后的根本框架。
1、揪出坏蛋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揪出坏蛋”模式代言,那就是“都是你的错,跟我没关系”——这在夫妻关系中再常见不过。无论是“你自己都管不好钱,还好意思说我”,还是“你根本就不会带孩子,凭什么嫌我不负责任”,又或者是“虽然曾经出轨,但我已经忏悔过了,再揪着不放就是你的问题”……这一模式的目的是为了自我?;ぃ徊还玫降男形腔ハ喙セ?、指控或责备。
停止这种恶性互动模式的秘诀,就是认清没有人是“坏蛋”。只有互相质控模式本身才是罪魁祸首,而伴侣双方都是受害者。
如果夫妻中有一方愿意先停下来,跳出互相批评的怪圈,就很容易看到:这种彼此指责的循环没有真正的“起点”——没有谁是真正引起问题的“肇事者”!
如果当时你能开口说出:“我们又开始互相贴标签、想要证明对方才是罪魁祸首了。如果继续这种互动模式,只会让我们伤得更重,让我们打破这个怪圈吧?;蛐砦颐强梢蕴柑父詹欧⑸耸裁?,而不去追究谁对谁错?!笔虑橛只嵩跹⒄鼓兀?/p>
2、抗议之舞
在苏博士看来,“抗议之舞”是情感关系中最普遍也最难摆脱的对话模式。
世界上只有情感关系这种联结,能让人渴望得到对方的任何回应,无论是好是坏。如果我们无法从所爱之人哪里得到情感回应,自然就会抗议?!翱挂橹琛钡哪康木褪钦』赜Γ恢直舜肆嵊帜芑竦靡揽康幕赜?。
以B夫妻对教育孩子的不同观念为例,老婆指责老公“不负责任”,是希望对方能改变当前行为,是在请求建立情感联结;但被指责的老公却大谈“建立权威和纪律的必要性”——就一脸需求而言,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就相当于“没有回应”!
尽管一个男人为了解决妻子的烦恼,竭尽所能地提供意见与方法,却不明白对方真正要的是情感投入。他的投入与认同,才是她要的解决方案。
这也正是如今人们越来越看重“情绪价值”的原因所在。
预防“抗议之舞”出现,关键在于能否觉察到其中隐藏的情感依恋信号。
其实B老公不用讲太多“正确的道理”,他只要告诉老婆:“我知道你很难过,你需要从我这里得到某些安慰,只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这就够了。
3、冻结与逃离
一旦批评指责的那一方放弃争取配偶的注意力并开始沉默,就会从“抗议之舞”发展到“冻结与逃离”的互动模式。如果把一段关系比喻为跳舞,那么这就表示两个人不在舞池之中了!他们已经自我封闭,僵持在冷酷的防御与否定状态中。
这个恶性循环的主要问题是,它会给夫妻双方带来巨大的无助感。
我们爱的人,就是自己的镜子。每个人都是从所爱之人的眼中构建自己的。正因如此,每个人都在双方的争吵中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点,但对此,我们本能的反应就是躲避,只是为了隐藏那个不值得爱的自己。
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把夫妻过成了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的悲哀:为了隐藏缺点,彼此之间珍贵的依恋信号——深情的凝望和身体的爱抚——也越来越少,疏离感和无助感却日渐加深。渐渐地,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冻结”了引起对方注意的抗议行为,最后早就了毁灭性的疏离。
好消息是,只要我们能够在“魔鬼式对话”发展到这一步之前就做出改变的努力,就随时都有机会挽回、不必担心陷入“绝境”。
夫妻应该将他们之间的不良互动模式——他们的魔鬼式对话,而不是彼此——视为敌人。一旦伴侣们意识到他们都是魔鬼式对话的受害者,并且能够更敞开胸怀,愿意冒险与对方分享较深层的情绪时,他们的冲突就会减缓,彼此也会感觉更加亲近。
虽然看起来分类繁杂,但伴侣之间想要停止“魔鬼式对话”、展开“爱的对话”,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你只要记住下面这句话,在对方“口不择言”的时候自动翻译过来,再进行回应,就足够了——
无论我们具体说了什么,其实真正意图都是借着这些反应表达:“请关注我,陪伴我,我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