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从龙场悟道到晚年讲学,每个提出的学说宗旨都合乎其心学发展的学术理路或逻辑。
龙场悟道,王阳明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说人天赋有道德本性,与这个宇宙的道德本质是一样的。不过,人们只是懂得自己有道德本性是不够的,还要去践履这个本性,然而社会上却有很多人知而不行,因而阳明以“知行合一”教人。
“知行合一”始终是因病而药,总是吃药不是健康的人,因而人们还是应该靠自觉去行善。孟子说人皆有良知良能,那么,人是自然会知是非的,也应该自然去行善,人遵从内心这个知就自然去行善,因而阳明经过多年思考提出“致良知”。
心学,不同唯心主义讲心生万物,而是讲心与万物一体。这里的一体有个次第,即是从一身再到家、国、天下、万物;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是今天见良知在此,就把良知扩充到底,明天也是见良知在此,就把良知扩充到底。如此,人与万物一体就是“致良知”这个工夫逻辑上的终点。王阳明特意在“致良知”中加一个“极”字成“致极良知”,表示致良知至极限、最高境界。他说:“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
儒家并不单独讲个人,人总是家庭中的人、社会中的人、天地中的人,因而修身只是作为做好自己角色的基础,并不是目的。人要合乎自己的道德本性,就必须做相应的事情。因此,阳明晚年提出一个“万物一体”,是强调扩充良知后(工夫所至),人与宇宙的统一。这与本体论上,人的本性或人心与天理本质一样(性即理、心即理)相呼应,可谓有始有终,至此,阳明心学的体系达到完成、完美。
阳明心学的“万物一体”需要社会实践去实现,只是,阳明没有明确强调社会实践。结果,部分阳明后学不理解或不认为有“万物一体”这个终点、目标,只是一悟本体已经完成工夫,也就没有什么社会实践之类了。这也是阳明心学另一个解读,只是最终走向空疏、流弊。
因此,阳明晚年思想的社会实践意义,笔者认为更应该是今天我们对阳明心学的发展或与时俱进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