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是小编根据自己学完《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的第7讲内容后的学习感悟整理而成。全文约1600字,大约需要阅读4分钟。
上篇文章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解读一下“霍桑实验”带给我们的启示——员工的情绪和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的共同利益才是决定生产效率最核心的东西。你应该知道了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与人打交道,要提高管理能力,你就要去多了解人和了解人的行为。今天我们接着“人与行为”这个??槔戳牧娜现恍髦性毯拿孛?,学会这些也许你也能改变他人的态度哦,让你的管理能力更进一步。
什么是认知不协调?
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社会认知论。认知不协调告诉我们:人的看法、观点和信念会影响人的行为;同时,人的看法、观点和信念也会被人的行为改变,人们在作出了某种行为之后,往往会修改自己的思想,以使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一致,让自己看起来是一个“表里如一”或者“言行一致”的人。
这些观点与王阳明老先生提的“知行合一”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知行合一需要人修炼到了很高的境界才能做到,他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实际上很多人处在知行不合一的状态。也就是说认知不协调是人固有的天性,人会努力去改变认知不协调的状态,然而,每个人都有天然的局限性,所以,你会发现有“知”不一定有“行”。
有“知”不一定有“行”
听过一句话吧,“听了那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认知”属于主观世界的东西,在主观世界里会有你不会有太多条框和束缚来限制你,你可以在某件事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保持自己独有的观念,不会影响外部世界。所以,你会认定为人要诚实、不撒谎;你会同意只要认真努力、与人为善就会前程似锦。
但是,“行为”却是要落在客观现实社会,在现实社会中会有很复杂的社会关系,你的行为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现实世界中的人都会具有天然的局限性,会具有自以为是、妒忌、羡慕、恨、懒惰等普遍情感。你会发现有时候不得不撒谎,而且好像也没什么道德负担;你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混得不够好。最重要的是这些局限性常?;崛媚阍谥胁灰坏氖焙蛞晕约阂丫泻弦涣?。于是就有了有“知”不一定有“行”
回到管理这个点上来,你会发现很多领导都是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却做不到的事情,并且他自己并不觉得自己没做到,他们会认为自己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好。也是属于典型的认知不协调,有认知,却没有外界公认的应用该有的行为。所以,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你在给下属安排工作、强调工作纪律时,是否反问一下自己有没有陷入认知不协调中去,不要成为员工眼中讨厌的领导者。
改变行为可以改变认知
我们前面介绍认知不协调时说到:“人们在作出了某种行为之后,往往会修改自己的思想,以使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一致,让自己看起来是一个“表里如一”或者“言行一致”的人”。请试着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很多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是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
读过《影响力》这本书的朋友们应该记得书中介绍的一个原理:“承诺和一致原理——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一致的愿望”。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也就说明通过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这个人的认知、观念和态度的。
其实我们生活很多这样的案例。例如:在赌马场上,相对于尚未下注的人,那些已经为他们所挑选的马匹下注的人,更相信他们投注的马会最终获胜。买了一只股票后,你总是认为它会涨,希望他涨。
所以,如何改变他人的态度?
1.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形成对某个事件的积极态度,那么就引导他,使他致力于得到这个事物。
2.如果你希望他对某种错误行为的道德判断更强硬,那么就引诱他,但不足以使他做出这一行为。
因为,不协调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为一件事情付出得越多,他们就越认为这件事情有价值,而且越有压力为这件事情继续付出。为了保持一致性,人们常常不得不去改变他们的信念,使之与行为一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会扭曲或者“忘却”他们原有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