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佛国
曾有人说:
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
以山而兼川之胜,则推桂林;
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
普陀山:梵文“Potalaka”,译为小白花
观世音菩萨所住之处
一座开满小白花的山
天生喜爱食素的我,其实不懂佛,也不曾学佛,但渐渐的,每年去普陀山已成为习惯。习惯去看看那些在记忆中盛开的小白花。貌似坚持就有了佛心,无论是否身在哪里,眼前都应该是一片祥和。但如果不是身在这里,又怎么会悟道,是佛心的功德呢?
我有信仰吗?应该有吧!
那么信仰什么?我却说不出所以然。
信仰也许只是一种自我约束,一种心灵寄托,一种能看破一切的豁达。
“信”,信任;“仰”,仰慕;“信仰”:是与生俱来的信任和仰慕。
应该是天生自带的束缚自己,缘由,自己也道不清。
第一次去普陀山是跟着表姐,她信佛,那时候还没毕业。表姐和我说了很多注意事项,懵懵懂懂的:记得进庙长发要扎起来、穿长裤、不能穿拖鞋、跪拜时的手势、进庙双手合十等等……然后跟着表姐全程走了三天。在海边的小石子道路上和佛顶山下山至法雨寺的千格台阶上,不时遇见结队的虔诚弟子,三步一叩首的跪拜,敬佩着注视他们。觉得自己走的这点路、早起根本算不了什么。庙前池塘是多么的清澈,成群小鲤鱼日复一日在檀香味中熏陶着,都有了灵性。
表姐道:我们相比之下已经很幸福了,普陀山不是游玩,是来体会苦难的,所以我们早起烧香、食素、叩拜、徒步、乃是为了修行肉身。离开岛,回到原本的生活里时,不要忘记在此受的辛苦,我们要学着放下一切不如意之事,有一颗感恩的心,爱身边的一切。大乘佛教本是放下、感恩和爱。
普陀山对于多数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个旅游景点,如今多少人还能坚持虔诚着每年去还愿呢......入住岛上,备好香火,我们还愿总归还得要虔诚模样。
周末二天比较匆忙,普陀山香火更加旺盛,香客络绎不绝。而那些三步叩首的信徒弟子今年倒没瞧见。年轻人偏多,天气炎热,女孩子短裙凉鞋吊带衫,男孩子拖鞋抽烟食红肉,随缘吧。普济寺和法雨寺门前两大片荷花池,红色鲤鱼依然有着灵性,懂得相拥至人群多的岸边等待喂食??上Я吮搪痰暮铮衲昙性幼挪簧俚拈昧现酱?、空水瓶......有点惋惜。
在善财洞时,见一小师傅让一大家子人挨个在佛前添香油,庄严而神圣。国人真的是越来越富有了,那家子人,每人手握一叠叠的毛爷爷,不停的沾着善财洞铜壁的财气,接着将多数毛爷爷放回包里...余下的供给铜箱子,最后人挨着人的往善财通上一个小洞口投硬币,基本几次后都能准投入,乐此不疲。寺庙那些古木,遮天蔽日,高俊虬龙,一番禅意。
投硬币成为了我每次烧香进庙的最大乐趣,都会带足硬币,然而每个都能投进,坚信只要投进,就会好运,一直是这样相信着......
今年与往年的普陀山相比,从码头出来到处可见岛上人员叫拉着、穿梭在游客中,推荐自己的民宿、餐馆,当导游。空地上集中的摊位,叫卖着普陀山的特产,观音饼、佛茶、海鲜......可已不见那群登山弟子,三步一磕头,九步一拜首,额头淤青,虔诚敬献。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我们生命里面多数都是不如意的事情。所有的凡人活着本就是痛苦??沙ゲ蝗缫獾陌司胖拢故且湎а矍暗?、幸福的、快乐的一二之事。这样才能放下学着感恩懂得爱人。
普陀山就像桃花林一般的与世隔绝
可最后总要回归现实生活
但在我内心依然无上圣神
有所求为迷,无所求为信。
普陀山对我而言不是“迷”,而该是“信”吧。
我的信仰,或是佛,或是太阳,或是花草......
高高在上,无所不知。
我敬重他,修行磨练以求心安;
我跟随他,摆脱世间目光交汇。
‘海’——让普陀的水更清;
‘天’——让普陀的天更蓝;
‘佛国’——必需避免过分商业化、城市化,以保证观音道场佛教氛围恒久不变。
普陀山永远保持海天佛国的宁静氛围才是最重要的。“海天佛国”的定位早在明朝就已经确立,几百年几千年一直如此,这个定位在今天在未来,即使再过一百年一千年,只要普陀山存在,海天佛国的定位就不该变,不能变!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我理解不了如此高深的佛语,
但能从中得到一丝宽容和安宁。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