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姑娘回来啦?现在在哪儿上班儿呢?一个月多少钱呀?谈对象了没???这个年纪也该结婚了……”
这些话是不是都很熟悉?过年期间七大姑八大姨们的聊天中总少不了这些话题。尤其是对于95后的我来说,最害怕的莫过于家人的催婚了。
打开各大社交软件,不难发现,拍照发图晒年夜饭的挺多,但吐槽催婚生娃的也不少。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某音上的热榜“不婚主义的小姨过年给孩子发红包了”。评论区挺多网友都说:以后也要成为这样的小姨。
说实话,我也想,但确实不容易。如果谈我对催婚的直观看法,就一个字:烦。
01
说起不婚,这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支撑,更需要精神上的独立。一方面金钱给予个人选择的底气,无论选择结婚亦或是不婚。另一方面,内心强大,精神独立让人在面对外界纷杂烦扰时更加坚定。
能够坚持不婚,需要很大勇气,我自问还没那个实力。所以我现在还不得不面对催婚,其实平时在外地工作还好,主要是在过年的时候。
说起这个“催”,仿佛给结婚这件事安装了加速器,打乱了原有的步伐,让人不自觉紧张。就像你正上厕所,本来好好的还哼着小歌曲,结果突然来一群人咔咔敲门,你说你烦不烦,可能吓得手纸都掉了。
还记得《巴啦啦小魔仙》吗?
饰演严莉莉的刘美含也未能逃过母亲的催婚。31岁的她因为被妈妈逼着相亲,朝妈妈发了人生中最大的火,她不理解妈妈为什么逼着她和一个大腹便便,甚至年龄都可以当她叔叔的男人相亲。难道就因为对方条件好,她到了结婚年龄,就要向现实妥协吗?
在我看来,年龄实属不该成为结婚亦或者催婚的理由。抛开这个因素后,我琢磨了一下长辈们催婚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来是关心子女。
先谈谈我自己吧。对于催婚这件事,我爸妈虽然并未明确表示过,但也旁敲侧击过。比如在阳台晒太阳时,我妈会装作无意,说一些谁家孩子多大了,小伙子都结婚了,还有谁家女儿嫁了个很好的对象之类的话。每次听到,我心里都会一咯噔,但面上挺平静地说,那挺好呀。
看我不爱听,她会叹口气:我也不是说催你,遇到合适的可以处处,你这一直没个安定,我和你爸就一直操心。做父母的似乎都这样,总认为子女只有结了婚才是大人,父母才能少些担心。
另一个原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似乎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只有结婚生子才算是完成了人生大事。而对于父母来说,儿女成家立业,自己的任务才算完成。
前几天我去参加一个哥哥的婚礼,席间听姑姑透露说,自从婚事定下来,自己一直都在忙里忙外的,一刻也没歇下。盼呀盼,终于盼到了这一天,看到儿子娶了媳妇儿,她也算完成了任务,了却了一桩心事。
当然,想要尽快“完成任务”,一方面是父母自己着急,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们也受到了周围人有形或无形的压力。家长们在一起聊天时都会找话题,聊着聊着都会回到自家身上。你家孩子刚生了娃,我家孩子也得赶紧取个媳妇儿回家,不然可要落后一大截呀!
长辈们从他们的角度看问题,这不难理解,比如结婚早受益多,结婚生子的人生才完整。但各人都有各人的路要走,我们年轻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想法。
有些长辈觉得自己年纪大,经历的事儿多,自然而然认为自己说得话都是对的,实则未必如此。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人的想法和追求,也在变化。
很多时候,我其实不是反感催婚,简单催一催,我知道也是关心。真正让我反感的,是那种「我们就是对的」背后的毫无商量的支配感。
还有一个点,那就是缺少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边界感。
在亲戚们看来,问你的年龄,工作,收入包括恋爱都属于关心的范畴,实则这些都属于私人问题。哪怕是面对父母,自己也有拒绝回答的自由,更别说是七大姑八大姨们。
我讨厌没有边界感的人。
02
这些年,显而易见的是,结婚率在降低,离婚率在升高。
具体到每对的原因,不好说,但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们的自我意识在慢慢觉醒。相比较婚后的安定,更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这也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的原因之一。
这点在女性群体中比较常见。过去的旧时代,女性对是否结婚没有自己的选择,因为她们没有机会受到教育,没有追求职业发展的机会,如果不结婚,很多人可能连生存都是问题。
尽管时代变了,倡导男女平等,但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还认为女性生来就是要做家务和生孩子的。大男子主义的男人,我见过很多,听他们说话,我就觉得烦,好像TMD他们家里有什么皇位要继承一样,一开口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比如结婚后,作为妻子要照顾好公婆和老公,作为母亲要照顾好孩子,还要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而很多男人往往看不到女性的付出和操劳,还埋怨她为什么不像之前那样貌美如花。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女性的受教育范围越来越普及,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我一直在想,教育对于女性的意义是什么?是知识层面的武装,打开看世界的角度,是精神方面的独立,拥有走出去的勇气,也是一个人由内而外树立信心的底气。
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活出了她们自己的精彩。
经济独立,精神富足,这也是我的追求。
当然,另一方面,谁不想要美好的爱情呢!不愿意结婚也可能是因为还没遇到爱情,不愿意将就。我相信大部分人在自己心里多少有一个标准,是高是矮,是胖是瘦,都有着自己的一杆秤。
有人喜欢安稳,按部就班,结婚生子,守着自己的小家庭,便觉“此心安处是吾乡”。但现实是,婚姻如果只靠一个人维持,即便有再大的热情也会在生活中的琐事中慢慢冷却,甚至把自己也折磨得死去活来。
婚姻若是不能把自己变得更好,那结婚就失去了意义。
低质量的婚姻不如高质量的单身。
关于婚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也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希望每个人的婚姻都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爱与尊重同样重要。哪怕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我也想把这种祝愿坚持下去。
如果说恋爱的本质是一种“感情”交换,那么婚姻的本质是一种“价值”交换。说到价值,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成本。
结婚对于男女双方而言,成本都过高。以前是三转一响,现在是买车买房,更别说嫁妆、彩礼、再加上三金和办酒席。这还只是我们明面上看到的,再往后看,结婚后生了娃,女性想要再重返职场,这期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恢复。
如果是体制内稳定工作还好,工作一般的话,可能连工作都丢了。我在知乎看一个开公司的姐分享,说公司小,养人难,如果知道一般的女员工怀孕了,会提前去谈,多发一个月工资,让她自己辞职。听起来很无奈,但这种情况普遍存在。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去承担即将面临的风险。
03
之前看《奇葩说》,其中有一个辩题是:剩男剩女找对象是不是该差不多得了?在我看来,无论什么时候亦或是无论做什么都不应该只是差不多。
胡适先生笔下有一个叫差不多先生的人物,这个差不多先生干啥都觉得差不多:黑糖和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差不多,最后他死的时候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何必太认真呢?”。
可我偏要认真。一来我对自己有要求,对恋爱有期待,对婚姻有想象。二来如果真差不多,那么被我降低了标准去选择的那个人也会受到伤害,这对彼此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他人的不负责。
说到底,无论是结婚还是不婚都是个人的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谁又能保证自己当初的选择不会变呢?
比如我以前的想法就是,结婚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会磨灭对生活的热情。后来想开了,关关难过关关过,如果找个那个可以给你托底的人,早些结婚又有什么不好呢?18岁时我说,等待爱情。22岁的我说,不能再等了,得主动出击。过完年我24岁了,咋整啊,有点急。
你看,人都是会变的,不同阶段,不同想法。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婚姻自由,可再怎么也躲不过催婚大军。那面对催婚要如何应对呢?
结婚这件事儿吧,首先不能在心理上排斥它抵触它。一边喊着“我要谈恋爱,会呼吸就行”,可若真有人给你介绍对象了,跑得比谁都快,典型的口嗨,心里完全没这打算。
《流金岁月》有这段话说:“你一辈子遇到的,欣赏的,谈得来的,喜欢的那么多人不是每一个都可以在一起谈恋爱、做夫妻的。有的做了朋友,有的做了同事,有的过很多年才能见一面。因缘不一样,关系就不一样,享受就好了?!?/p>
其次,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提到这儿就不得不说说前几天我一个姑姑准备给我介绍对象的事儿。
夸的那叫一个好:身高185,长得又白净。这一听,丑不到哪去吧?独子,当过兵与外界接触少,父母开明。这再听品行应该没问题吧?市里几套房,收益都挺好。听完我挺害怕的,我真怕没接住这个馅饼就被砸晕。
这世界上怎么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呢?多少有点问题。所以看人不要只看表面,经济方面确实要考虑到,更重要的是要看对方的为人处事。此外结婚也不单单是两个人的事,也关系着两个家庭。双方父母的态度,品性如何都需要在相互接触中慢慢了解。
结婚是大事儿,慎重一些准没错。
最后,也是希望大家能够理性一些。当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够好好的,对于结婚这件事,可能是没表达好,造成言语上的误解。
没关系,说开就好了。偶尔我们也需要换位思考,学着去理解,去沟通。无论是什么想法都和父母家人开诚布公地谈一谈,让父母知道自己有能力也有信心过好自己的生活。如果真的暂时不想结婚也没问题,这是民法典赋予你的权利。
敢做自己也是一种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