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常因某个习惯,被家长、朋友、老师贴上各类标签,如注意力不集中、吃饭慢、爱打人、不睡午觉等。给小孩子贴标签,小朋友一般不会在意,但是家长、老师却容易就标签给孩子下“定论”了,一时很难改变,其实小孩子是无辜的。
夫妻之间其实也容易互相贴“负面”标签,工作狂、不顾家、夜猫子、手机族、动手能力差、不会照顾人......往往一贴上标签,就认定一生就这么个人了,不期望对他(她)改变抱任何希望了。
工作十余年,往往有身边人也互相贴标签:迟到狂、马屁精、性格太外向(内向)、话痨、不善于交际、演讲能力不足、没有幽默感、艺术感差、文字写作能力欠佳等,被贴到的人有时候似乎背上了厚厚的枷锁,一时难以翻身。
刚好前几天给一个已离职多年的领导,也是曾共事数年的朋友打电话,听到我换工作了,作为好朋友,他最后也给了我一些友情提醒。仔细想一想,这些提醒都是他内心给我贴的“标签”啊。我很感激他作为朋友的直言不讳,也对于他给我贴的标签作了深度的思考。
一个人给你的贴的“标签”,往往是对你曾经多年为人做人、工作表现、行为习惯的总结,其实也是你自己的一言一行在这个人脑海中的沉淀,从一定意义上说,还是比较客观真实的。特别是身边的领导、最了解你的、最亲密的朋友,他们贴的标签往往是比较准确的。
但是,我认为,往往就是这些标签,恰好就是我们的绊脚石,成为我们内心深处的制约我们成长的障碍。
你曾经口才不好,演讲能力欠佳,再或者你写作不好,写的文章欠佳往往就会觉得这是自己伴随一生的短板,不去提高,害怕它,绕开它,久而久之这些标签就真的“定型”了,这是我身边很多人的真实案例。
比如说我,曾经有刚工作时一段时间不大喜欢和同事交流,而更喜欢的是自己静静地看书、思考、写作。而有的朋友就给我贴上了“内向”、“不喜欢交流”“人际关系差”的标签,由于这样的标签,有时自己更加害怕交往,更加不主动去参加活动,更加不喜欢公众讲话,有一段时间曾经很痛苦,感觉也很折磨。
后来,我慢慢地放开了自己,首先从心态上放开,认为这种思想是一种固定性的思维定式:认为人的思想、能力、习惯等是一成不变的。这绝对是错误的,必须先从思维上解放自己。再次是自己要重视行动上的改变。既然知道自己的短板,那就针对短板重点练习,刻意练习,哪儿差就补哪儿,这段改变经历虽然痛苦,但是一段时间后慢慢会有起色的。
我后来积极从细微行动处改变自己,主动参加各种活动,链接各类优秀的朋友,慢慢也改变在朋友中的印象,负面“标签”也慢慢摘除了,当然自己还有很多要提升的空间,如如何轻松自如的交流,大方流畅的演讲等。
针对这个,我必须认真梳理一下自己身上不同的人给我贴的负面“标签”,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些“标签”,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整改”措施,把这些负面“标签”逐个消灭。当然人无完人,人也无全能,只求去掉身上那些影响核心竞争力的负面“标签”就非常不错了。
2019年新年心愿,从细微处行动,愿自己去掉一些负面“标签”,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