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一盆花,赞美的语言犹如水。不合时宜的浇水,水太多或者太少,都会导致花儿枯萎。
01
暑假,姑姑带着10岁的表妹到我家做客。
吃午饭的时候,泡泡拿着自己的小勺子,因为有客人在,显得比平时兴奋,吃的周围到处都是饭菜。
姑姑看到不停地夸他:“你看泡泡多聪明,会自己吃饭呀!”
孩子看到姑姑高兴的表情,听到表扬,玩的更起劲了,直接爬上餐桌去抢筷子、挑满桌的菜,最后被我强行抱走还使劲大哭。
我说:“你别老夸他聪明,聪明这个东西太不切实际了。”
“怎么了?”姑姑听了一脸不高兴,“小孩子就是越夸越聪明?。 ?/p>
夸奖,真的不是越多越好的。
孩子就像一盆花,赞美的语言犹如水。不合时宜的浇水,水太多或者太少,都会导致花儿枯萎。
?
从孩子1岁左右,我们就开始锻炼他自主吃饭的能力,孩子自然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晒霉靡桓鼍⒌乜?,反而让他以为大人喜欢他这么捣蛋,越发调皮不可收拾。
所幸孩子现在还小,偶尔听到客人不恰当的赞美,只要父母平时好好引导,不会对他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如果父母不懂得掌握赞美的时机和尺度,反而会害了孩子。
02
表妹就是一个例子。表妹小时候成绩不错,可是上了4年级,成绩越来越差。
这次期末考试,平均分在70多分,数学严重拖后腿,只得了28分。
姑姑想劝孩子好好努力,还没吐出一个字,表妹立马捂着耳朵大喊:“别再逼我学数学了,我不是那块料。”
姑姑百思不得其解,表妹小时候挺聪明的啊,算术一下就算出来了,写作业也写的很快,还经常拿100分。
姑姑一直以为孩子的成绩是绝对不需要担心的。
考得不好,姑姑为了不让她太伤心,也只会安慰她:“没事,你这么聪明,下次一定能考好的。”
殊不知,就是这句“你很聪明”,夺去了孩子挑战难度的勇气和信心。
去年摘下一丹教育研究奖的德韦克教授曾经做个一个实验:把10岁的孩子分为两组,一组事先告诉他们“你很聪明”,另一组告诉他们“你很努力”,然后再给出难度高于他们水平的题目。
结果发现,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觉得面对这些难题是不幸的,宛如面对一场灾难。
而另一组被夸“努力”的孩子,则表现得更积极,他们会说“我喜欢这样的挑战”,“我希望能有所收获”
(Ted演讲?Carol Dweck:专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经常被夸“聪明”的孩子,会习得性地认为天赋是成功的关键,而忽略了努力的重要。
久而久之,她只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难题,只会对自己越来越沮丧,在心里渐渐形成不敢挑战、丧失信心的信念,这种信念一旦根植于一个人的内心,必将把孩子推入失败的昭潭。
03
经常夸孩子“聪明”,不仅会破坏孩子的信心,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德韦克教授在研究中提出了两种心智模式:固定型心智模式和成长型心智模式。
那些长期被夸“聪明”的孩子,面对更难的挑战时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无法改变,从而形成固定型心智模式;
而另一组孩子,则更注重努力和过程,这样的孩子形成了成长型心智模式。
科学家们监测了他们脑电活动图像,发现拥有固定型心智模式的孩子,他们的脑部几乎没有什么活动。
而成长型心智模式孩子,他们的大脑在高速运转,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更强的链接,从而使得他们变得更聪明。?
爱默生说过,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就会变成最差的主人。
孩子被夸的方式若能正确开启,竟然能把他从低谷拉上巅峰。多少培训班、补习班都未必能做到的事,只要家长正确的引导、鼓励孩子,一样能助孩子成功。
04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书中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夸奖,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使用。
如何在合适的时机表达对孩子的肯定,如何正确的夸孩子,也是当今父母必修的一门课。
德韦克教授在如何正确表扬孩子的做法上,给家长们提出了三条建议:
1、要表扬努力,而不是表扬天赋
?
在西方家庭教育中,人们刻意地拒绝表扬孩子的天赋,因为他们认为,天赋是上帝赐予孩子的,与孩子没有任何联系。如果表扬了孩子的天赋,会使孩子不知进取。
与其夸奖孩子“真聪明”“真漂亮”,不如赞美孩子“努力”“爱笑”。
2、要表扬过程,而不是表扬结果
家长表扬什么,孩子就会看重什么。
父母表扬孩子的结果(考了100分,得了第一名),孩子就会很看重结果。下次如果得不到全班第一,或者考了99,就会感到焦虑。甚至会为了得到结果不择手段。
作弊,改分数等不良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孩子害怕看到父母失望的样子。
与其夸奖孩子“考得真棒”,不如鼓励孩子“复习得很到位,知识掌握的很牢固,考试做题很认真”。
3、要表扬成长,而不是表扬表现
?
想要孩子勇敢迎接挑战,就要表扬孩子每一次的进步、成长,而不是分数或者表现。让孩子知道,哪怕遇到挫折和困难,只要努力去克服,就是一种进步。
?
与其夸孩子“这次表现真棒”,不如看到孩子“比上次进步了很多”。
德韦克教授说:教育的关键要让孩子相信,他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
?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好苗子,愿我们的孩子,在家长正确的引导中,茁壮成长,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