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次考试后,几位家长一起聊天。
一位妈妈有些焦虑地说:“我家孩子这次成绩退步有点大,我以为题目难。我一问,周围的一些孩子都比较稳定,说明不是题目的问题。我家的还在外面上着课外班,成绩没提高,反而退步了,这真是愁人?!?/p>
我们一聊,原来孩子不仅在外面上了语、数、英,还上着各种校外兴趣班,加在一起有8、9个,花销算一下也有小10万了。
加上学校的兴趣班、线上课,孩子一周除了周末下午半天,其他时间都满满当当的。有时候,仅有的周日半天还要用来完成作业。
这位妈妈说:花钱还是一方面,精力也投入不少。平日爷爷奶奶和夫妻俩轮流接送孩子,孩子也天天赶场,从周一到周日,只有半天休息。日子连轴转,大家都疲惫。要是有个好结果大家也觉得值了,但这样的结果确实让人纠结。
接着她又说:“但这钱还不敢不花,因为这些课程都对孩子以后都是有帮助的:编程是以后的大趋势,大家都在上;围棋锻炼思维能力,上了一年多丢下也可惜;舞蹈女孩子用来锻炼气质,也不能不报……”
其实上8个、10个课外班的孩子,周围不算少数;
孩子也才上二年级,偶尔成绩下降,提高起来也不是难事。
但问题是,当大量的兴趣班影响到孩子的身心状态、学校学习,甚至让全家人疲惫焦虑时,到底该怎么看待上课外班这件事,到底要不要上,怎样选择?
02
家长报课外班,“初心”都是为孩子好,比如:
孩子多才多艺,未来能更有实力参与社会竞争,至少可以更好地做自己;
别人家的孩子都报了,我们也要报几个,这样孩子才能和同龄人在一起自信的交流;
早一点学习,多学一点,可能会在学习成绩上领先一步;
提前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不同的领域,扩展视野,给孩子未来更多的选择。
这些想法,貌似都是为孩子长远着想。
但实际上并不是“以孩子为基础”的,而多是根据父母的经验、意愿或随大流的。说不好听点,不考虑孩子的报班,就是“盲目报班”。
盲目报班,对孩子直接的负面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时间被填的太满,孩子自主时间太少;
二是不感兴趣的内容,给孩子造成身心负担。
[图片上传中...(image-c3cc03-1558693116720-6)]
2018年,开封市一个5岁女孩因为兴趣班占用时间过多而患上抑郁症的新闻曾被大家关注。孩子的妈妈给孩子连报了舞蹈、绘画、数学、英语4个兴趣班,而且时间安排紧张,周末全被占满。3个月后,孩子变得不爱说话,时常顶撞家长,在幼儿园大哭大闹。经儿童心理学专家诊断,孩子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一看就明白:
孩子还小,自我调节功能还比较弱。时间安排太满,对所学内容的厌烦,神经绷得太紧,容易造成孩子的焦虑甚至抑郁,而这又会导致孩子脾气暴躁、攻击性等问题行为。
03
儿童心理学家Lawrence认为,造成孩子焦虑水平不断攀升的罪魁祸首是家长。
他提出一个公式:孩子的焦虑水平=压力总量-可承受的压力
孩子的压力总量,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它会随着报班的数量多少,喜好的程度,事情切换的频率的高低,放松时间的多少而变化。
如果父母给孩子报的孩子不感兴趣的班越多,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切换频率越高,放松的时间越少,孩子压力值就会越高。
不用说孩子,哪怕是一个成人,如果一天的安排很多,时间高度碎片化,面对千头万绪的事情而又不断被打断的情况,也会感到压力倍增。
而孩子可承受压力的能力,会通过和接触大自然,以及独处发呆的时间得到提高。但是现在的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时间越来越少,独自发呆的时间更是几乎没有。
?我记得小时候,因为父母做生意,白天有大把的独处和接触大自然的时间:比如去果园抓一瓶子铁牛,去大片的西红柿地里找别人摘剩下的西红柿,到水塘里面摸鱼,到田里刨红薯、烤黄豆……里面的任何一项工作,一做就是半天,没有人会打扰。
而现在的孩子,天天关在房子里,父母只要看见孩子无事可做,就会盯着说:“你都做完了所有的事情吗?”,巴不得用“正经事”把孩子的每一分钟填满。
04
很多家长说,我也知道报了这些班,未必能保证孩子成才,但是不报这些班,也许孩子有某些天赋呢,我不能剥夺孩子尝试的机会呀?而且,在这个斜杠时代,孩子没有多项技能,怎么能更好地生存呢?
我也曾经和在美国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朋友请教过这个问题,试图学习一些先进的经验。
他们告诉我,其实在美国,父母在培养孩子身上,一样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孩子们也是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不同的方面,一个是在内容上,他们更侧重在运动、艺术等方面,而不像中国侧重知识性的补课;另一个是,在初期的“广撒网”后,家长发现孩子在某方面更感兴趣或者有天赋后,会缩减范围,集中精力在这个领域深耕。
如果一定要报兴趣班,我受到的启发是:****尊重孩子,少即是多。
第一、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适合孩子的兴趣班,没有兴趣的课外班只会增加孩子压力总数。
第二、给孩子的生活适当“留白”,让他们有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这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在提高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
“留白”还能帮助孩子促进脑区之间的协作,增强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发现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集中精力坚持在这点兴趣上“精耕细作”。这样的培养才是对孩子来说最好的。
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给孩子做加法,而是结合孩子的情况,做好加减法:降低孩子的“压力总数”,提升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同时帮助孩子坚持做好一件孩子最擅长的事。
孩子的艺术学校中,有一个大姐姐刚被世界顶级名校录取。
她在分享中说:“可能有些家长只想让孩子去做一些他们眼里更容易成功的职业……却忽略了每个职业都有每个职业的困苦,忽略了他们的孩子是否真正喜欢或适合这个职业。就像有的朋友钢琴弹到11级,但内心根本不喜欢,除了让父母开心,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去做这件事?!?/p>
“我清楚我自己真正喜欢的艺术,我知道把时间运用在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上,才能保证你付出的时间和辛苦是值得的。”
[图片上传中...(image-5ffc8e-1558693116719-4)]
06
兴趣的问题解决了,那学业呢?
万丈高楼平地起。
比“超前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尽早养成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课外班的讨论,一位教育培训机构的老师讲了他的看法:
进步大的学生,他们有这样的共性:有学习意愿,明白自己的弱点,能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并且把自己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给老师。这种学生,成绩必然会提升。
补课无效的学生,他们的共性是:自己不想补课,家长逼迫来的。来上课,就是找同学、朋友玩,上课可以睡觉、发呆、玩手机,找各种借口出去,甚至一节课一去不复返。这样的学习态度,老师有心无力,学生成绩当然不可能提高。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来,想想其实这是很有道理的: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拼的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对父母来说,让孩子从小养成好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就是在为入学后良好的学习打基础。
就拿“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个事情举例:
父母陪写作业时发火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是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从来不主动,父母不催着,不盯着、甚至不吼不打,他就不写。即便在这种高压之下写了,也是潦潦草草不规范。
为什么会这样?
根源在于孩子打心眼里就没有认为:这件事是我的,我应该自己做。他觉得:反正有爸妈盯着呢,怎么着到最后明天都能给老师交差。
出现这样现象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也不少见类似情况。
比如,早上起床的时候,父母不喊个十遍八遍不动窝,连哄带骗、连拉带拽才能穿好衣服;从小吃饭的问题,是不是也是家长不追着、不哄着,就不吃的;反正不吃正餐还有零食吃。
正是这样的生活日常,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吃饭、穿衣我都不用管,家里有人操心呢。
作为父母,当孩子学习习惯不好时,可以反思一下孩子从小的态度、习惯有没有养好?
自己负责的意思,就是:你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但是你要为选择产生的结果负责。
比如,你不吃饭,那么我收拾好了之后只能等到下顿再吃;你不能及时起床,导致迟到,就只能自己承受学校的批评;你不收拾玩具,导致房子里很乱,那我只能收拾起来放到你不不能弄乱的地方,直到你能自己收拾为止。
从小养成自主的习惯,将来孩子也会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当孩子有了自主负责的学习态度时,自然能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语:
还是回到我们的“初心”:我们给孩子报班,是为了让孩子更有效地学习,拥有终身受益的技能,能更自信地成长,更好地做自己。
这个“初心”的实现,有赖于我们真的“以孩子为基础”。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发展规律,培养孩子的内在态度和良好习惯,才是根本之策。
-End-
本文为有料家庭教育公众号(ID:youliaojiating)原创,欢迎转发和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往期推荐
如果伤害已经发生,如何帮助孩子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