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被人拒绝,就应该知道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不是来源于被人拒绝这件事本身,而是自己解读被拒绝的方式让自己有了负面情绪。
我们会想为什么被拒绝。自己能力不行、没有尊重我、我以后也会被拒绝,这三个想法分别代表了僵固型思维、应该型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这样的思维并不理智,很多时候自己会有这些不理智的思维,尤其是受到伤害的时候。
自我辩驳
如果你相信理智的力量,相信能控制自己的想法,那就想着来劝服自己,试着发展出一种更理性、更健康的眼光和看法。
对于不理性的思维,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辩驳:
一、实证式辩驳。找与不理性的结论相反的证据,这可能是其他的原因,让自己看到事实并没有想的那么糟。
万一有那么糟呢?那就开始第二条。
二、逻辑式辩驳。重点是推理的合理性,几乎所有的不理性思维,都有过度推理的问题。
就算事实有那么糟,但是每个人都经历多这样的问题。这些经历时人生的常态,并不是自己的问题。
三、实用型辩驳。就算是自己的问题,那我这样想又有什么用。现在要做的是,过去了就不管它了。
三种错误思维倾向
大部分人并不习惯用“有用”、“没用”来思考,他们思考法师背后有一些错误倾向。
一、认为世界存在着一个所谓的事实真相,一个正确认识。对于“我不行”、“别人不喜欢我”这样的事情,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真相。
二、认为自己想的,就是事实真相,很少去容纳其他可能性。这样很难有改变空间
三、我们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非理性,但是很爽,所以就要这样想。
有时候,我们缺失需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失望、沮丧和愤怒。如果任由情绪把自己的想法带走,那我们就放弃了控制自己想法的责任,也放弃了做一个理智的人。
刚才所说的实用式的辩驳,跟这三种错误倾向都不一样。它关注的不是真相,而是思维的功能。所以说,心智模式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看是否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以至于有效的行动。
怎样控制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个想法,要问自己:
这样的想法会引发我什么样的情绪?这种情绪式我想要的吗?它会触发我什么样的行动?这种行动式我想要的吗?我这么想,会让自己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对自己不断的辩驳,让思维诱导向自己想要的情绪和行动。
行为的目标、方法和持久。
行动的张力从哪里来?张力就是目标
如果没有了目标,就不会有行动的张力;没有了方法,目标只会创造焦虑,而没有引发有效的行动;如果没有和现实接触,那就没有持久的动力。
可能有这样的场景,你打满鸡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最后又回到了颓废的状态;等下一次打满鸡血。这样的循环多了,就算有了动力,那改变是否可能呢?
问题在哪里?目标没有带来持续的动力。因为他的目标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创造。解决问题的结构是没有持续张力的,他的动力来源于问题带来的焦虑。当问题解决之后,动力就减小了。只有创造的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
怎样打破这种循环呢?
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夸大问题的严重性,通过谴责自己制造焦虑,获得动力??梢栽谇炕Φ耐保睬炕宋侍獗旧?;所以压力越来越大,让自己变得悲观。
创造型思维就是找到个自己想做得事情,因为爱,提供了持续的张力,想要把心里钟爱的理念成为现实。关注的是创造的过程,解决问题只是副产品。
我要完成什么事。而不是我要减肥。。
创造型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根本的区别就是:
创造型思维把事情分成简单的两部分:1要完成的事情,2面临的现实
只有正视现实,才能实现自己想要创造的东西,创造型思维是让我们用不同的目光去看待现实。事实就是创造有条件限制,如果遇到这样的限制,环境能提供什么,再去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是要想办法去解决它。
不要从现实出发去思考问题,而是从目标来思考现实。
把张力变成动力——WOOP思维
很多时候,因为自己碌碌无为内疚,就下决心做了计划,这样你的感觉会好一些,张力释放,行动力反而减少了
所以买书、办健身卡、买课,却没有进行下一步,都是因为这样。减轻目标的张力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大脑没有分清什么是计划和决心,什么是真正的行动。做了计划,大脑觉得已经做过了,所以动力也就消减。也有可能你在想象这些事情都已经做好了,这种乐观的幻想会让我们感觉幻想受到威胁时,减少不去跟现实接触,来?;ぷ约旱幕孟搿?/p>
乐观的幻想并不是一无是处,有了乐观的预期,才能有更大的动力,开创更多可能性。
但是要把乐观和悲观结合起来,防止过于乐观的幻想降低张力,在想象乐观的前景时,设想实现愿望的障碍在哪里?给乐观的我们泼冷水。心理对照的好处就是通过幻想保留目标带来的张力,又贴近现实,找到动力。
但是很多时候,设想的障碍给了太大压力,让我们回避,就产生了拖延的问题。
对抗拖延症有效的思维工具,执行意图。就是设想未来要做什么的时候,用到“如果.....就...”,大脑就会自动反应应该做的事情。
把心理对照和执行意图结合,就有了WOOP思维
W,Wish;设想需要完成的目标。O,Outcome,最好的结果是什么。前两个是增加目标的张力
O,Obstacle,设想可能遇到的障碍。P,Plan计划,如果遇到什么障碍,我就怎么做。
某人想觉得自己工作没有价值,想换个行业。障碍就是,跨专业,难度很大,行业竞争也很激烈,所以害怕自己情绪不好,没有自信心,觉得很多内容无法掌握,甚至就会对自己说,反正考不上,干脆就别准备了。
那就可以问他,“如果你情绪不好,你会怎么克服?”。他就会回答“找朋友谈心,打打鸡血”。又可以问他,“如果你觉得自己考不上,不用好好学,你会怎样”。他会回答“如果我那么想,就跟自己说无论考不考得上,都应该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就让他把这些都记下来,做出计划。让他形成Plan的习惯。
控制两分法
努力控制你能控制的,不要妄图控制你无法控制的。前者就是要专注和精进,后者就要顺其自然。
大部分人的烦恼,都是在于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却不能对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行驶控制权。
别人不符合你的期待,我们控制不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控制不了别人对怎么想、控制不了别人会不会喜欢我们。
我们能控制自己早起早睡、做想做的事情,可以控制自己怎么想。认识到很多事情是你控制不了的,就是心智上的成熟。
把一件事情可控的部分找出来,并把它们做出计划,我们就会一直都有事可做,不会陷入焦虑当中。
人往往最难控制的,是去影响身边人;尤其是越亲密的人,越想去影响她的价值观、行为,插手她的人生。
正念思维,持久的激励
与现实接触,现实是永不落幕的戏剧,随时随地有新鲜事发生,感受它,才是近的思维方式。
关注真实、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不断在变化;而相反的远的思维,是想象中的、抽象,这些事情常常静止、僵固,是头脑里已有的东西。
近的思维不断跟现实接触,让现实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远的思维,只注重头脑已有的规则,这样你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拒绝改变。抽象和规则化,是我们思维为了节省能量演化出来的特性,有好处;只是固守成规,就看不到新事物,不会产生新思维。
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所以从语言上有这样的观念
1.用描述性的语言,而不是评价性的语言。用动词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形容词
2.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3.关注现在能做的事,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先做事,然后才会有“有用没用”。应该想,你能做什么?你愿不愿意去做?只有去做了,才知道有没有用。
思维如何进化
倾听的要诀,答案在别人心里。在心理咨询里,倾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一开始我会觉得倾听就是不能只顾自己喋喋不休的讲,不能抢别人的话,要有耐心。心里想着我是一个温和的人,愿意倾听,这是我的强项。
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开始我以为自己听懂别人在说什么,后来发现,我只是在用自己的东西套用别人的经验,等我把自己的东西放下了,我一点都听不懂别人在讲什么。
我只是用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别人的话,反而不会让别人觉得在倾听。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情你并不知道,好的倾听者,心里就会有很多问题,知道答案不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在别人心里。所以才会提问。
思维发展的境界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知道了它的局限性,也知道对自己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同样也承认自己的限度,并探索其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