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觉得,做事情和做学问没有几个天赋异禀,多是靠着一点一滴的坚持和傻傻的执着努力。
因为跨专业的缘故,年初就开始不停地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随身本的增厚和磨损是思绪的见证。
一切始于字面意思上的专业联系,建筑遗产和文博,想着要不就研究遗址?;?、大遗址?;だ茫箍梢匝芯恳胖凡┪锕?,正好契合文博专业。
整理面试问答的时候就觉得,这些话都好大空啊,什么产业融合、政策支持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一点也不见真诚?!?/p>
再后来,慢慢深入学习,发现“欸?墓室结构也可以研究,可以和木构架建筑结合耶”,就去兴致冲冲地下了相关文章拿来读,“但是这个研究局限性好强,考古资料的还没有这么全面,是个老大难。”
这个时候我就发现,我们想问题不仅表面而且局限,所以才会经常走到困境中。
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我把过去经历和未来专业框架列了出来,想从中找到隐藏的共性。果然,“历史城市中的更新活化”和“城市遗址中的出土遗物与遗迹”的结合点不就是城市嘛!
不就是那个考古学方向中最经典的城市考古嘛!而且涵盖各种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研究,可以根据导师的项目适时调整,但总体核心点是不变的呀!
而且“历史城市中遗存的活化更新”属于文物利用的环节,利用肯定要研究到位呀!重点也有了,不就是出土文物研究嘛!
这样就形成了,“研究-保护-利用-动力的模式”,让遗产利用和考古研究建立了联系,更好地衔接历史与未来。
你看,思路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是不断坚持、不断努力并反复思考验证出的在当前环境下的最优解。这一切都离不开坚持重复。唯有耐得住一时的枯燥寂寞,才会看到思维形成正确闭合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