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到图文加工店,说给点素材,中年老板:骚年你来对了,咱这儿库存很多啊,你要啥类型的图片素材应有尽有 ,JPG、PSD、AI、AE、AV要不要……
跑到菜市场,说给点例子,卖水果的:朋友识货,今天刚到的李子可水灵了,缺点:太甜!隔壁卖糖炒栗子的伸长脖子:大哥,刚出锅的捎一包呗!
恩……定义很重要,所以咱们今天说的,是指在阅读中获取到的文字内容,供写作、演讲、说理等参考引证的素材和例子。
其实许多大牛都专门写过诸如管理自己的知识库、梳理自己知识体系之类的文章,素材和例子是其中涵盖的很小一部分。比起那些大牛,我这次只针对素材和例子的这个切入点很小,如果你已经建立起属于自己完整的知识框架和结构,非?;队栉乙饧团?,笑纳先。
一、素材和例子有什么用
1.征服受众
在写作或者演讲时,通?;嵛埔桓鲋魈庹箍闼龅奈薹鞘侨枚琳呋蛘咛诶斫獠⒔邮苣闼档哪谌?。如果按着条框一条一条往下表述,像教科书一样,那你多半会失去很多受众。这种状况在演讲时尤其明显,当你在台上偶尔向台下扫一眼,寻求所谓的眼神交流和互动感时,发现台下很多人只是盯着桌子下方面带笑意,你就应该明白你讲的内容对他们来说还不如一条微博或者朋友圈有趣。
写作或演讲中恰当的引经据典能最大程度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写作中引用举例,可以使读者避免陷入长时间阅读的疲劳,同时加深对于内容的理解;演讲中的生动举例作用更为显著,能使你所表达的内容更容易被听众接受和理解。而且成年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曲线有其特定规律,在受众精力下降容易分神的时间段来上两个鲜活的例子,能使他们瞬间重新集中注意力,保证演讲的良好效果。
2.受人关注
你的朋友里应该会有几个这样的人,饭桌上侃大山跟砍瓜切菜一样,上至天文地理神怪玄学三体四书五道口,下至官场百姓悲喜荤腥段子奇异事,各种话题各种领域,入流不入流的,被TA接过去就别想再接回来了,从头BB到底,有名有姓 、头头是道。如果你也想成为聚会的中心(当然最好排除个人自我吹捧的内容),一番引言驳倒一大片,那么素材和例子的收集可以使你发挥起来更游刃有余。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中提到他老爹在公众场合总能滔滔不绝,一度觉得他老爹是个记忆超群的人,但后来发现老爹的秘诀其实是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搜集的素材和例子,以及这些内容何时可以适用于何种情况,才有了所谓的口若悬河。
3.生理原因(个人原因)
英语有个短语:on the tip of my tongue,直译“在我的舌尖上”,实际要表达的是话在嘴边,但一下子想不起来了。在注重搜集素材和例子之前,我有过好多次类似经历,明明记得前一天、甚至几个小时前,恰好看到过一个例子可以佐证观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细节和出处,翻箱倒柜、求助谷哥度娘,都没有结果。这个时候,我会有芒刺在背、如鲠在喉的不适感,相当难受,这种感觉我想正是来自没有将恰当的素材或者例子好好保存下来的懊悔。
所以,搜集整理素材和例子已经成为了我的日常习惯之一?!笆榈接檬狈胶奚佟?,古人早已发出类似的感叹,其实对于掌握了诸多新工具和新方法的现代人而言,搜集整理素材和例子其实并不如想象的麻烦。
二、搜集素材和例子的方法
1.素材及例子的搜集
鉴于我所说的搜集整理主要针对文字内容,因此素材及例子的搜集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
(1)书籍
现在普遍注重知识版权?;ぃ芏嗍榧哪谌菸薹ㄔ谕缟现苯踊袢?,只有通过阅读后进行摘录汇总。
——电子版书籍
目前国内外新书上架的趋势是电子版、纸质版同步推出,电子版通常便宜一些,可以直接在亚马逊等官网上付费购买。尤其是刚出版的新书,基本上只找得到付费版(各种号称免费的网站最终往往指向付费版网址)。对于已经上架一阵的书籍,会有各类免费电子版流出,以PDF居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多说一句,对于找电子版书籍,我的建议是如果5—10分钟之内没有找到合适的版本基本可以放弃了,不值得为了免费且质量无法确保的内容花费更多宝贵时间,直接买电子版更划算,况且付费也是表示对知识的尊重 。
以目前比较主流的亚马逊官网为例,完成购买后会自动推送到KINDLE中,为了便于后续整理检索,我会使用CALIBRE软件加DEDRM插件,把亚马逊下载的AZW3格式转成EPUB格式,随后将书里所需内容收入印象笔记(仅为学习参考用,绝不参与D版盈利),这样一来大段摘抄引用的内容就可以非常方便地复制到印象笔记中保存同步,不易丢失且易于搜索。
——纸质版书籍
有些书比较经典但年代较久,再版多次就是没有电子版;还有非虚构类的书,因为我个人喜欢在阅读时手写读书笔记,所以买了纸质版。对于这类纸质书,做大段的摘抄非常不便,手工摘录也相当费时。幸好后来在某宝上发现了手持扫描笔,可以快速将纸质内容扫描成可编辑的文字格式,效率比手工录入高了不知道多少倍。之前读万维刚的《万万没想到》,其中有许多科学实证的例证引用,段落篇幅都很长,我都是用扫描笔进行摘抄的,做读书笔记那叫一个爽快,真心感叹好工具的钱不能省。对于看纸质书较多又喜欢做读书笔记的朋友而言,扫描笔是一个强烈推荐的利器。
(2)微信内容
微信作为大部分人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机应用,用法自然不用多说。我自己关联印象笔记和有道云笔记的两个官微号,平时看到值得收藏的内容就随时保存在云端,随后在电脑上进行整理汇总。
(3)网页内容
在浏览网页时发现好的内容我也会及时保存下来,一段段复制黏贴太麻烦,为此我用印象笔记的网页剪藏插件,可以选择整个页面、网页正文或者去广告等等,形式多样、非常贴心。
(4)其它
其它来源对于我搜集整理素材不是主流渠道,诸如微信聊天记录整理等就靠谷歌度娘一些技巧来整理成文字内容保存。
2.素材及例子的整理
搜集完必定要整理,不然发挥不了任何价值。整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光靠大脑记忆所有搜集内容是极其困难的。作为一个85后,经常听到N多90后说”哎呀!怎么就想不起来,年纪大了脑子不好使了不好使了“,此时心中犹如一把把飞刀插过(现在插多了已经习惯了)。其实人脑好比电脑,存储容量是有一定上限的,此外人脑还有遗忘机制,对于长期不用的内容,大脑会选择遗忘来腾出存储空间,供经常使用的??樵诵?。所以,我们需要运用更为有效的方式整理搜集到的素材和例子,便于后续高效调用,减轻大脑负担,让大脑腾出空间思考更有价值的事。
还是以印象笔记为例,在完成了搜集动作之后,现在你的印象笔记里应该已经有相当多的内容了,但他们是无序的、散乱的,这时候需要做三件事:
第一步,取名。这是内容分类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搜索资料一个最原始的渠道。我惯常为内容取名的方法是:日期+类型+大致内容概括,例如:20161011知乎LIVE-战隼老师-无需意志力的习惯养成方法,这样无论是我想起“战隼”、“习惯”、“知乎”或者日期,都能定位到这篇素材。
第二步,归类。将搜集的内容按照类型设置文件夹并对应归类,就跟平时电脑上给各种文档建立文件夹归类一样。我现在常用的有文件夹有:个人(存储个人相关信息等私人内容,可选择性加密)、日常工作(与工作相关的素材或内容)、学习(与学习、写作、成长等相关内容)等。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当你不记得要搜寻的具体细节,但可以确定需要寻找的大致类别时,可以过滤掉其他大类,减少搜索范围。但是当内容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这样的分类范围还是太粗,不够细,这时候就需要第三步来配合(此处吐槽一下,印象笔记的笔记本分类层级只有2级,不能再往下细分,而有道云笔记有更多层级,更强一些)。
第三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加标签!加标签!加标签!(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按照文件夹将素材分类有一个极大的缺陷,一篇素材或例子只能归到一个文件夹中去,如果要放入第二个文件夹,只有复制粘贴一遍。资料原本就庞杂,复制粘贴会使搜索出现多个重复的结果,更会白白占用宝贵的云端储存空间,强烈不推荐。所以,这时候对素材或例子需要做的就是加标签,不是加一个标签,是尽可能加多个标签,按这篇素材能穷尽的所有相关特点进行打标。举个例子:我之前在简书上看到一篇文章《经验:我是如何找电子书的》,教你如何搜索需要的电子书或电子版材料。我把这篇文章按大类放在学习文件夹中,但其实在工作中也会用到电子材料的搜索技能。因此我给这篇文章加上了“电子书”、“搜索”、“资源”、“技巧”等几个标签,这样以后写文章阐明调用资源、寻找电子书、普及工作技巧等角度时都能搜到这篇文章。
加标签有两个非常大的好处。一是通过加标签可以帮助你思考反刍:这个素材或者例子除了说明原本的表述内容,还有哪些方面可以用到?还可以用于佐证哪些观点?这就同上文中提到的,李笑来老师他老爹通过记录及思考,将笔记本里的内容可以运用于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都记下来一样,是简化版的“思维拓展”,也能反过来帮助你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二是通过加标签的方式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之前写《学会花钱》这本书的书评,在分析其中涉及概率论的章节时,点开了印象笔记里被我打上“概率论”标签的文件分类,居然看到了有之前《万万没想到》素材搜集里,当初关于小数定律的思考和点评,顺手复制粘贴,轻松成文,真是意外之喜。随着素材越来越多,产生“惊喜”的概率也会越来越高,这跟大脑神经元数量多到一定程度,大量连接触碰,随后撞出奇妙的思维火花是一个道理。
三、调用的方法
所谓调用就是把你觉得能想到的所有关键字进行搜索,找到你想要的内容,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一些。可以确定文件名的搜索最为直接,如果不能的话可以在大类里搜索,缩小范围,或者用标签叠加的方式进行多维度查找。目前我最常用的方法是确定大类然后用多个标签叠加搜索的方法,这样指向性最高。如果想在搜索的同时获得灵感,那就只用单个关键字或者点击单个标签的集合进行浏览,往往会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内容。
李敖拆书的著名例子就是素材收集和调用的最好例证,下面这段来自一个对他专访的文字实录:
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类别分开来。那背面有用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整理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分类留存。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
那分类怎么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夹子我写上字,把资料全部分类。一本书看完以后,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分得很细。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我李敖就分得更细了,天主教还可以细分,神父算一类。神父还可以细分,神父同性恋就是一类,神父还俗又是一类。修女同性恋是一类,修女还俗这又是一类。
任何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进入我的资料里来。进入干什么呢?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需要这个资料,打开资料,只是写一下就好了?;蛘叻⑸艘桓鍪裁词录?,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系,我要发表对新闻的感想,把新闻拿过来,再把我的资料打开,两个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
换句话说,我这本书看完之后,被我大卸八块,五马分尸??墒潜晃夜醋×?,这些资料我不凭记忆来记它,我凭细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紧,放在资料夹子里。我的记忆力只要记这些标题就好了。标题是按照我的习惯来分的?;旧隙挤氤捎⑽淖郑糜⑽淖帜概懦隼?,偶尔也有些中文的。"
四、注意事项
在明确了素材搜集的方法和好处之后,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1.确认真实。
逻辑学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合乎逻辑是要合乎真相”。如果搜集的素材和例子来自歪曲的事实或者报道,那么纵然再贴合你的观点、支持你的表述,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甚至还会起到反效果,让读者或者听众觉得你是个不辨真伪信口雌黄的人,进而对你观点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另外,即便素材是真的,很可能也是有时效性的。所以在使用素材或例子时,一定记得要看看内容是否真实,现在是否还准确,及时更新筛选。如果涉及到新闻、历史、人文等包含年代或者数据的内容,一定要再次确认准确性,避免贻笑大方。
2.告知出处。
在引用例证时,只表达内容而不说明出处会让人觉得缺乏信任感。如果读者或听众对你引用的素材或例子特别感兴趣,很可能希望通过这些出处顺藤摸瓜了解到更详实的内容,所以引用素材或例子时,在不影响表述流畅性的情况下尽量告知出处。
五、总结
回顾一下关于搜集整理例子的想要要点:
——为什么要注重素材和例子的收集
1.征服受众
2.受人关注
3.(个人原因)
——搜集和整理的方法
1.搜集来源
(1)书籍——电子版、纸质版
(2)微信
(3)网页
(4)其它
——调用方法
文件名、分类、标签叠加
——注意事项
1.确认真实
2.告知出处
说了这么些,无非也是想把我搜集整理的习惯分享给大家,好东西分享才更有意义。无论是写作、演讲、说理还是丰富谈资、增长见识、变成一个有趣的人,好的素材和例子都是相当有裨益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这个时代应该改成“好记性不如烂指头”更合适。虽然一开始可能觉得稍显繁琐,但当你体会到经常搜集整理的好处以后,一定会停不下来。想想通过搜集整理你就能掌控这么大一个素材库为你所用,这是件多有趣的事啊。
不如你也来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