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的第3个要素是去认知我们情绪感受的根源,即感受背后的需求。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是我们感受的产生者,我们要对自己的感受负责,他人的言语行为只不过是我们感受的诱因,而不是底层原因。真正的底层原因是我们有某种需求和期待没有被满足。
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被否定和被负面评价,而我们有四种回应模式。
1.认可评价、接受责备;2.责备他人与反击;3.感知自我感受与需求;4.感受他人感受与需求
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明两种表达失望感的区别:(1)你昨晚没有来我很失望;(2)你昨晚没有来的时候,我有一种失望感因为我本想着可以和你聊聊天。
例子1是把自己的失望感受全归因为他人的行为,而例子2承认了自己的失望感是由于自己的期待落空产生的。所以这里的例子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应该认识到细节的感受与情绪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满足,而不是别人的言行。所以在表达时,就应该把自己感受背后的需求表达出来,这样更容易让他人理解与共情。
常见的掩盖自己责任的话语模式包括:1.使用代词那,这。2.当陈述原因时以你、他、他们等非我开头。3.只陈述了他人的行为。
我们表达自我时应该以人称代词“我”表达原因,使用这样的句型“我感到…因为我需要…”,如一名母亲对孩子说,当你没考及格时,我感到失望,? 因为我想让你以后能考上大学有个好工作。
而不应该是:“我很失望因为你没考及格。前者是在唤起孩子的同理心,而后者是在激起孩子的愧疚心理。虽然后者有时会有用,但是这是一种暴力沟通的手段。? ? ? ? ? ? ? ? ?
我们表达时把感受与自己的需求关联,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同理心。 调解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去问清楚双方的需求,以及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需要对方做哪些事情。所以,根源还是要满足需求。
以下是人类共性的一些需求:自主权(自主决定自己目标与方法),歌颂与追悼,正直与自我价值,独立(感激、亲密、同情、爱、尊重、理解…),娱乐,精神交流(美、秩序、和平),身体需要(吃喝、运动、休息、生理需求、触摸)。
我们一定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如果我们自己都不重视,别人就更不会重视。
现实中,很多人都没有真正告诉过别人他们需要什么,却希望别人能心知肚明,这是很悲哀的。虽然表达自己的需求有时很让人紧张与不安,但是不表达自己的需求的后果更加痛苦与悲催。
现实中,大多数人经历三个阶段才最终从情感奴役到达情感解放。
起始阶段:情感评判。即大多数人一般都是会只从自己的角度评判与责备他人。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与需求。
第一阶段:情感奴役。这一阶段我们会过度地为他人的感受承担负责,通常是牺牲与妥协自己的需求来满足对方的需求,这对亲密关系非常有害。
第二阶段:情感憎恶。这一阶段由于我们经历了太多情感奴役,积累了太多情绪压抑,最终不堪重负。我们开始评判我们伴侣、朋友等需求感太高。但是如果我们理解非暴力沟通,我们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至于直接评判他人,这个阶段会更容易度过。
其实我们应该要做到:我们没有做错事时,我们只能对他人的感受共情理解,但不承担责任去用实际行动满足他人。
第三阶段:情感解放。我们以同理心回应他人的需求,而不再以恐惧、愧疚和羞耻。我们只对自己的目的和行为付全责,而不是他人的。我们认为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和他人的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