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菊开蓝天下
正月十五一过,年就真正过完了。年完了,心底却有了些许失落的感觉。总不能像小时候那样立即又盼望着明年过年。那就再回味一次过年吧!这是十六年前发表过的一篇旧文。全文如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在娘家过个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张亚莉
又该过年了,过年是和家人团圆的时候,但是,同时身兼女儿和儿媳的已婚女子,该和谁团圆呢?
?一般说来,除了大城市的或有上门夫婿的以及不回老家在自己的小家过年的,大多数妇女都在婆家年复一年地过年,即使丈夫死了,也不能回娘家过年。因为按照我们这的风俗嫁出去的女儿就是人家的人了,是永远不能回娘家过年的。
在婆家我已接连过了5个春节,没有了初嫁时的新鲜与兴奋,相反有点烦腻,便想起了从小到大在娘家过年的热闹情景。虽然此后三两天便可去拜年,但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想哪个做儿女的不想自己的亲娘?大男人可以终生在自己父母身边过年,女人婚后连一次都不行吗?何况女人的情感世界比男人更丰富。
1998年的春节,我终于在娘家过了个年。我做好婆家和娘家还有丈夫几方面的工作,提前在小镇上置办年货,丈夫腊月二十七放假时再捎了一些鲜菜鲜肉。当天扫房,二十八在单位灶上蒸了两笼包子、馄饨包子、蒸馍,甚至还有献的“爷爷贡”。二十九洗衣服、床单、窗帘等,除夕那天扫院添水,理发净身,写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完全按照当地风俗过年。忙得即使想去街道另一头的娘家都没时间,当然心里也掂记着避除夕的忌讳。不料天将黑的时候,爸妈打发弟弟来叫我们吃饭。
给孩子穿上新衣,拿着本该初二拜年的礼物,一家三口去了娘家,远远就看见父亲在门口张望着。等到了门口,父母都迎了上来,父亲兴奋地说:“老远看见一个穿红衣服的大人和一个一尺多高像贴着地走的娃娃,后面追来一个高个子穿蓝衣服的。后来娃娃跌倒了,穿蓝衣服的把娃扶起来,抱上就走。想必是你们!”是啊,一条儿女一条心。在和儿子们团圆的热闹时刻,做父母的能忘记自己生养的女儿吗?
母亲招呼着我们再吃一点,孩子兴奋的早和表哥、舅舅们疯玩去了。堂哥也在,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多少年没有这样过年了,我的心又融在儿时的幸福海洋中了。
晚上仍回单位住。第二天一大早,洗漱吃饭,玩牌照相。蓝天、白云、红春联,“照”亮了院子,映红了我们的脸庞,真正是春光满院。又有儿时一起长大、又各奔东西如今重回故乡过年的同学们来侃,一切都喜气洋洋,充满了祥和之气。
初二那天,姐姐一家也来给母亲拜年。这下,兄弟姊妹五个齐全,二十多口人。大家商量好一直玩到初六收假,其他亲戚处的拜年活动或缓或免。各生炉子,各领被褥,一家住一小房子(包括借娘家隔壁单位的房子)。同时为减轻老人的负担,年轻人轮流做饭。轮到各人做时,都得至少做一盘拿手菜,晚上还有醪糟、稀饭、汤、甚至火锅做宵夜。
过后,大家都说这个春节过得好。一年之累,在过年时彻底放松了。初六那天,大家才各回各自的小家。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想回娘家过年的女士,不妨勇敢地试一下,一定会有令你惊喜的感受。(完)
(发表于2002年2月22日《渭南日报》华山副刊 周末专刊)
后记: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二十年已经过去了,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十年前,大哥因病离开了我们。我们的大家庭有了巨大的缺憾,没有从前那样热闹了。不过后来弟弟家生了一个女儿,父母有了唯一的孙女;大哥和二哥家的长子也相继成家立业,老人又有了两个孙媳妇,以及一重孙和一重孙女,我们的大家庭才渐渐有了欢声笑语,欢乐重新回到每个家庭成员脸上。斯人已去,活着的亲人过好各自的生活,也是对离去的人的一种告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那一批独生子女的结婚成家,已婚女子不在娘家过年的风俗也没有那么严格了。如今,父母就在县城南头的一个小区住着,每年的除夕夜,大嫂、二哥和弟弟三大家子都去那里团聚。我和姐姐两家就在北头住着,只要我们想去,坐车几分钟就可以到达。但是,既然有那个讲究,又不是不经常见,我们也就不去凑热闹了。从他们在家庭微信群直播的视频中一样能感受到热闹的氛围。
?????????????????? ??????????????????张亚莉
? ? ? ? ? ? ? ? ? ? ? ? ? ? ? ? ?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