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认知是人的行为基础,认知就是人关于人事物的见识、学识,以认知为基础,以价值观为导向,人确定行为目标,形成人的行为,最终产生行为结果,人的行为即是社会中发生的事情,结果就是行为人改变了与他人及相关物体的关系。
? ? ? 人的行为目标首先是希望所做事情结果对自己有利,其次,由于人所做的事情会和他人有联系,所以在做事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与反应,这时就体现出行为人对人认知的作用,也就是行为人会评估自己的行为可能影响到的是什么人,有什么影响,影响的时空范围多大,其中,影响到的人是关键,如果对所影响的人认知不客观,就不会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行为目标、行为方式与过程,也就不会有行为人所期待的结果。
? ? ? 这里所谓对人的不客观的认知包括曲解、误判与偏见,而不正确行为方式主要的表现有自卑、歧视与傲慢,傲慢又是歧视的深度表现,而其中必然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就是偏见与歧视。
? ? ? 曲解、误判都是由于自身认知能力局限导致的认知偏差,而偏见一是与认知能力有关,最主要的是由于行为人的自以为是、先入为主认知模式形成的认知结论,其深层的原因即是固有的价值观念主导的自我封闭体系。
? ? ? 行为上的自卑实质上是不切实际的自我设限,行为人的傲慢常常表现比较明显,以至于容易令人反感,所以这两种行为表现产生的负面影响有限。而歧视在行为上的表现形式多样,有的以某种方式掩饰,特别是有这种歧视行为的人不自知而对其的危害不以为然,这样的负面影响因而能够累积,最终使得负面影响扩大。
? ? ? 偏见与歧视具有内在的关联。正常的行为目标以认知为基础,而偏见作为错误的认知是由价值观主导形成的,进而价值观也就成为行为目标的决定因素,使得认知所应该了解的人事物的知识变得不重要,价值观主导的目标就失去了可靠的认知基础,行为过程与方式变成为维护价值观的自我中心的固执,与他人的关系就是不可调和甚至不共戴天的对立,这也就是歧视在行为中的具体表现。
? ? ? 一般而言,人在认知上表现出的曲解、误解缺陷都属正常,这样的缺陷既有自己认知能力局限造成的,也有人事物信息不充分导致的,因此这种缺陷能够弥补、改善,这样的认知提升改善即是对自己的价值观念的质疑和修正的过程,这也才能够体现客观的事物与主观的世界正常合理的相互关系。
? ? ? 但如果认知变为偏见,人就不会有改变认知的自觉,就不会顾及人事物的客观属性,反倒是强化了在获取信息方面的选择性,也就是如果客观事物表现的属性、提供的信息与自己的观念不一致,不会认为自己观念有问题,而是不承认客观的事物属性,即便推翻事实、颠倒黑白也要坚持认为自己正确。
? ? ? 一个社会中,人的认知会有不同,浩渺的世界、漫漫的人生正是需要人不断提升认知、与自然、与他人和谐共生,但如果社会变成偏见主导,误解、曲解不断,那么这样的社会断无稳定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