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偶然发现餐桌上有一盘芋头,哦,精准一些,是荔浦芋头,当时我正在盛汤,便听到好几位同学说,不吃这个,我望着那盘芋头,我感觉它在和我说话,又或者是那双期待和渴望的双眼看着我,眨眨眼,欲言又止的感觉。
我记小时候,我看过史书上说,说过去的时候,也不算太过去吧,也就是差不多300年左右的时间吧,嗯,对,精准一些是275年(刚从百度查的)。在乾隆年间的时候,因为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吃荔浦芋头,便差人从广西,每年都会进贡到皇宫里,专门为乾隆皇帝享用,那时候,我从此对这个荔浦芋头有了一个定位,我就感觉它就像是一个一般人都吃不起的东西,和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等满汉全席齐名。
如果用一个画面来形容的话,在那个交通物流并不发达,凡事还得要600里快奏,犹如现今的顺丰小哥一样,飞马奔腾的样子。它像是坐着轿子,被镶黄旗的士兵护送进宫的稀世珍宝一样的对待。又好像是它的地位你只需要看这架势,这排面,就知道一定不一般啊。
似乎那个时候荔浦芋头在我心里,就是高高在上一副贵族气质的模样,仿佛在对我说,我可是一个身份显赫出身于贵族世家的大户人家,看我的眼神是自信满溢,是舍我其谁的样子。
对了,还有宰相刘罗锅里边,因为荔浦芋头,刘墉戏弄皇帝的场景,也有过一段故事。
275年之后,这个曾经的美味,或者说赫赫有名的食物,已经失去了所谓的光环,成为了我们日常饮食的一个普通的佳肴,时移俗易,荔浦芋头在我心里已经不在那么难得,我慢慢发现,芋头就是芋头,因人的定义而有所不同,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食物,它的一举一动,一个表情动作,都是我自己定义的,再往前推甚至更久,也就是个充饥用的食物。所以说,定义都是人给予的,所以才会有了各种想法,慢慢的才有了自己的认知体系,甚至已经忘记了它原本的作用是什么了,我们定义的事情太多,定义的样子,就是你心里的样子,其实也就是你自己的样子,可能芋头并没说什么,它自己觉得,我就是个食物,谁吃都一样。
但是我们会因为各种定义心升各种的念想,这些念想会把自己牢牢锁住,看不清事情的事实和真相,因为在我心里,我定义他是坏人,你再说他好,我也觉得是扯淡。这些定义,就是自己过往的记忆中的某一个事件,因为这个事件所产生影响,让你有了这个定义的模式,只要是在这样的场景下记忆迅速反应,迅速匹配,光一样的速度匹配上,定义便有了,还会看见,大部分定义都是错误的,所以,那不是定义,那是隐隐作痛的痛点,是这件事正好戳中了你的痛点,所以情绪占据了理智的阵地,让你迷失了自我一般的疯狂输出,以至于最后的崩溃。
所以通过每一件事的发生,通过自己痛点的梳理,就可以从痛点,变为通点,因为痛所以不通,所以找到这个痛的原点,解决了它,就会通畅,像管道一样通畅,所有事情只是从这个口进去,另一个口出去,然后就不会有定义,慢慢的就会看见真相了。
再回想一下这个芋头,其实因为乾隆皇帝的名让我迷失了,又因为自己本就想要名气而失去这个名气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芋头是失落的,是不开心的。其实呢,芋头确实会说话,芋头想说的是,哥们你想多了,喜欢就吃,不喜欢就不吃就好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