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说
自从被册立为齐王之后,韩信的双眼再次血红起来。就好像是打过了鸡血似的,此刻的他,可谓是干劲十足!
因此,面对于汉王的征调,几乎是没有太多的犹豫。便是选派将军、调动齐军,准备出击项羽。
这一日,齐王韩信却是接到了通报。说是项王的使者盱眙人武涉前来拜会齐王。尽管可能知道武涉此来为了什么,但是韩信还是准备接见一番,毕竟现在他的身份是齐王。
可是,难道他不知道,对方为项羽的使者吗?这一次接见,无论结果如何。只要他接见了项羽的使者,那么便注定使得他与刘邦再一次渐行渐远了。
省去了寒暄,很快,见到了韩信的武涉便是直接开门见山。步入正题。
“齐王,天下苦秦、痛秦久矣!故而大家才合力攻打它。秦灭后,我家项王按照功劳裂土分封,各自为王,以便休兵罢战,使百姓休养生息。而今汉王却又兴师东进,侵犯他国领土,掠夺别人封地。且已经收服三秦、军出函谷,收众诸侯军以东向击楚。其意图是不吞并整个天下绝不肯罢休!他贪心不足到了这步田地,太过分了?!?/p>
我想,当韩信听到武涉如此说,恐怕会觉得很好笑。先不说刘项两人之所以长年累月的进行争霸战争,为的不是其他,正是整个天下。单单说项羽的分封,明眼人谁都看得出来,那是相当的不公平。
更何况,汉军出兵三秦以及平定一系列诸侯国,其中都有他韩信的影子。而今武涉竟然以此来指责刘邦,这难道是为了溜须韩信而故意为他开脱吗?这岂不是可笑?
而后武涉继续说道:
“齐王,汉王是不足以信任的。他已经数度落于项王的鼓掌之间,是项王的怜悯才使得他活了下来。然而他一经脱身,便背弃盟约,再次进攻项王。他是这样的不可亲近,不可信任??!”
其实话说到了这里,几乎也还是没有任何道理。刘邦虽然几度情况危急,可是哪一次项羽也没有放过他。追的刘邦周身只剩下一个御用司机也算是怜悯?
但是,接下来的话,韩信听过以后,应该是表现了相当的迟疑。
“齐王,如今即使您自认为和汉王交情很深,替他竭力作战,可最终还得被他所擒啊。您想过没有,您的一切所以能延续到今天,是因为项王还存在啊。当今刘项争夺天下的胜败,举足轻重的是您啊。您向右边站,则汉王胜。您向左边站,则项王胜。假若项王今天被消灭,下一个被消灭的就该您了?!?/p>
“您和项王有旧,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如今,放过这个时机,必然要站到汉王的一边来攻打项王,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
可以说,武涉的整篇游说,只有这后半部分,才是重点。反汉联楚,三分天下,更是其精华所在。这样一来,只要韩信认同了武涉的说法。不论认可程度多大,对项羽都是有利的。因为,韩信不归楚汉而自立,则项羽无忧。韩信若是联楚攻汉,则项羽有大喜。
那么,韩信会听从武涉的话吗?前文说过,在刘邦没有册封他为齐王之前,他就已经自立为齐王了。难道,他不知道,凭借自己如今的地位、实力已经在刘项两家的对峙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了吗?他当然知道。不过,纵然如此,他还是不会听从武涉的话。那么,他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先生,我侍奉项王,位不过执戟郎中,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弃楚归汉。汉王授予我大将军之印,拨给我数万大军,将他的衣服脱下来给我穿,把好的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能够有今天的一切!人家对我信赖、亲近,我叛之不详,即使到死我韩信对汉王之心亦不会变!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这就是韩信,这就是韩信的真实想法,这是一个真实的韩信。尽管他对刘邦有不满,虽然他对刘邦有怨言,纵然他做了一些过火的举动针对刘邦。可他始终认为,人有恩于己,无论何时,不论何地,决不能叛之。
人,还是要有良心的。
听到了韩信如此决绝的话语,武涉也不好在说什么了。所以,他并没有完成项羽交给他的任务。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刘邦用人,当真是有一套。韩信如此大才,竟然这样的死心塌地跟随刘邦。我想,刘邦之于韩信,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帝王对之臣下的虚伪?;褂Ω糜凶懦闲牡牧髀?。
辩士蒯通
武涉虽然走了,但是有一个人一直注视着他的身影。并且在武涉走之后不久,这个人便是再度找到了韩信。
此人,便是当时韩信的第一幕僚,范阳蒯通。
那么蒯通找韩信是为了什么呢?可以说,其意图与武涉差不多。蒯通亦看出韩信在当今天下的地位(知天下权在韩信),但是他也知道韩信的想法。因此,若要向韩信或者说引导韩信接引自己的主张,就不能用一些寻常的办法(欲为奇策而感动之)。
那么,到底该怎样劝说韩信呢?
有了,自然是在秦末汉初上镜率相当高的一种术法,相面术是也(以相人说韩信)。
前文曾说过,蒯通此人,对于韩信的一生走向有着重要影响。而接下来二人的谈话,也是十分的重要。故而全录如下。
“齐王,我曾经学过相面之术。”
“哦?先生是如何给人相面的呢?”
“人之高贵卑贱在于骨骼,忧愁、喜悦在于面色,成功、失败在于决断。用这三点验证一个人的面相,万无一失?!?/p>
说到了这里,韩信的好奇心也是出现了,他打算一探究竟。
“善。依先生之见,寡人之相如何?”
看着好奇的韩信,蒯通笑了。不怕你不上道,上道了就能说服你。而后蒯通看了看韩信的左右说道:
“希望您的随从人员能够回避一下?!?/p>
看着神秘兮兮的蒯通,韩信的好奇心更加的浓厚。
“左右,退下?!?/p>
看着退走的左右侍从,蒯通也是准备开始自己的一番忽悠了。
“看您的面相,只不过封侯,而且还有危险而不安全。但是看您的背相,则是贵不可言啊?!?/p>
实际上到了这里,韩信可能就已经明白了蒯通想要说什么了。一个人有面相不假,但是什么叫做背相?是指脊背吗?实则不然,这里的这个背相应该含有蒯通的言外之意。即背离刘邦。
但是韩信却选择继续听下去。
“先生,您这话啥意思?”
“大王,当初天下举兵起事的时候,英雄豪杰纷纷建立名号,振臂一呼,天下影从。像鱼鳞一般杂沓,如火焰一般迸飞,狂风骤起。那时候,关心的只是推翻秦朝罢了。而今,刘项纷争,使得天下无辜的苍生肝脑涂地,父子尸骨暴露于荒郊野外,数不胜数?!?/p>
“楚人从彭城起事,转战四方,追逐败北,直至荥阳。乘胜而去,像是卷着席子一样向前挺进,声势震动天下。然而其军被困于京索一带,眼巴巴的看着荥阳以西的山岳地带就是不能再前进寸步,已经三年了。反观汉王,统率几十万人马在巩洛一带狙击楚军,依山河之险要,虽然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以至于遭受挫折失败而几乎不能自救!”
“汉王在荥阳战败,又伤于成皋,于是逃到宛叶之间,这就是所说的智尽勇乏了。将士的锐气因长期困于险要关塞而被挫伤,仓库的粮食也消耗殆尽。百姓疲劳困苦、怨声载道,人心动荡、无依无靠。臣私下认为,当今天下之局面,非圣贤之人则不能平息祸乱啊?!?/p>
说到了这里,足以说明蒯通对于当时天下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先不说他对刘项客观形势的分析正确与否。单说天下的百姓,绝对是已经不堪重负了。
年年都在打仗,到处都在伤亡。有多少父母失去孩子,多少妻子失去丈夫,多少无辜的百姓失去了亲人!当官的征戍,他们便不得不去。来到战场上,拿起那象征着勇武与流血的刀枪,与本可毫无相关的人奋力厮杀。紧接着,他们倒下去了,可是还有更多的人重复着这一“行业”!田地荒芜,不是因为过多的天灾。而是因为无人耕种!老百姓饿着肚子,面黄肌瘦。
可他们为的是什么?不就是期待天下早一些大定,而他们就能早一天过上安宁的日子?
但是,现在的天下又是什么样子的?
看了看韩信,蒯通又继续说了下去。
“当今天下,刘项二人的命运都攥在您的手里。你帮汉王则汉王胜。您助项王则项王赢。在下愿披肝沥胆,敬献愚策。只怕您不采纳啊。果真能听从我的计谋,倒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您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则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
“到那时,凭借您的贤能盛德,拥有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强齐,胁服燕赵,出兵到刘项两军的薄弱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万民之愿。从而向西去制止刘项的纷争,为军民百姓请求保全性命。那么,天下就会云起响应,谁敢不从!”
“而后,削弱那些大国,广泛的封立一些小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对您感恩戴德,归附听命于齐。而您则安定好齐国已有的地盘,据有胶泗,以恩德感召诸侯,恭谨而谦让。那样一来,天下诸侯便会相继的来朝拜齐国。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希望大王你能仔细的考虑这件事啊?!?/p>
至此,蒯通终于酣畅淋漓的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记得前文曾说过,蒯通是秦末汉初之际,比较具有实力的谋士。但是比诸张良、陈平却还是有着差距。
这是说,蒯通的智谋不如张良等人吗?可以这么说,也不可这么说。其实人与人之间,本不应该如此的去评比、判断一个人谁的智谋程度比较高。这本身便是一种荒谬的做法。但是通过相比较的人所做的事,则两人高下,却也立判。
若天下大势分九级,对此,我只能说,蒯通虽智??善溲酃?,只能看到第五六级。而张良却已经看到了七八级。
蒯通之前所说之法,确实是快速(注意这个词)解决当时天下战乱局面的好办法。而且,也能够充分的考虑到百姓们的意愿。若是能使得天下百姓,再不受刀兵之苦,倒也不失为上策。
可是,仔细的看去,蒯通之法简单的概括,就是要回归到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社会。他所设想的便是三方相安无事,然后在刘、项、韩三方之外,以所谓的恩德来封立一些小诸侯。从而使得韩信的齐国依靠手段,成为天下共主。从此华夏太平,相安无事??墒?,真的能够做到如此吗?
这里,我们先暂且不论蒯通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大势是走向大一统而不是回归到诸侯林立的分封。也暂且不说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孰优孰劣。单单说在当时,这种设想就根本不具备实现的可能。
原因很简单,刘项皆人杰,他们刚刚推翻了暴秦,逐一的减除各路诸侯。项羽三年前刚刚册立十八路诸侯,可是到现在,又剩下多少呢?真的止住了战乱吗?
另一方面,就算是要立诸侯,也必须要以自己为首。怎么可能容忍又多出一人来争抢这天下?而自己竟然迫于大势不得不看人脸色?那样一来,两人何苦打了三年还要继续的不死不休?直接握手言和岂不是更好?
如果说握手言和项羽会同意,可是刘邦,却断断不会同意。如果说韩信同意了蒯通的劝说,那么天下短时间内可能真的会安定。但是,也仅仅只是暂时。除非,他灭掉了刘项二人。但这一点,显然是天方夜谭。
所以,与其绕了一圈回到了原点,倒不如一劳永逸,笔直向前。尽早的彻底结束这场纷争,天下才会赢得更长久的太平安定!
当然了,就算不考虑这些,韩信也是选择了拒绝。那么,他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先生,汉王待我优厚。其车与我坐、其衣给我穿、其食与我享。我闻坐人之车者,当分人之患,穿人衣衫者,当思人之忧,吃人之食者,当效死尽忠!我怎么能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与前文韩信拒绝武涉的原因基本一致,而这,便是韩信。
“您自认为与汉王友好,想建立流传万世的功业,可是我私下里认为这种想法错了!”
看着坚决的韩信,蒯通的语气似乎也是有些焦急了。紧接着,他举出了一对在当时几乎全天下都知道的例子。那就是张耳于陈余这一对冤家。其中有一段话是如此说的。
“张耳陈余这两个人的交情可以说是天下间最要好的??墒堑酵防矗炊家苑街弥赖?,这又是为什么呢?祸患产生于贪得无厌而人心又难以猜测?。《衲蛩阌弥页?、信义与汉王结交,一定比不上张陈二人之前的交情。而你们之间的矛盾又不是张陈之间的矛盾可比拟的,所以我认为,您断定汉王不会危害自己,也错了?!?/p>
“狡兔死走狗烹,勇敢、谋略使君主感到威胁的人,会有危险啊。而功勋卓著冠盖天下之人又指望得到什么样的赏赐呢?如今您的功劳天下无二。而计谋出众、天下少有。您带着如此大的声望和功绩,哪里才是您可去的地方呢?身处臣位而有使君主胁君主之威,名高宇内。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啊。”
听过了蒯通的话后,这一刻的韩信开始迟疑了。因为蒯通的分析是那样的合情合理。他到底该怎么做?要听蒯通的话还是继续坚持自己的判断呢?
“先生暂且说到这吧,让我考虑考虑!”
就这样,二人结束了这一日的谈话。其实韩信也明白,蒯通的话很有道理。他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深了。但是这些矛盾的积累却并非韩信的本意,尽管在这一积累的过程中,他表现的有些武断或者说“任性”。但是,这根本不能怪他一个人。矛盾的形成怎么会有单方面的呢?
所以,无论是刘邦,亦或是韩信,也许他们都在想解决彼此之间矛盾的好办法。
于刘邦来说,可能只有一个字,防。
于韩信来说,可能也是一个字,从。
这样发展下去,我不知道结果是什么。但很可能,会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可是,在今天听过蒯通的分析后,韩信那原本已经偏向刘邦的心却再一次改变了。至此,两个人之间的化解矛盾的办法逐渐的走向了另一条路。
于刘邦来说,可能最终的办法还是一个字,杀。
于韩信来说,属于他的那一个字,则是反。
我个人始终认为,蒯通虽为辩士,可韩信的一生,很大程度上毁在了他的手里。无法确切得知他是什么时候成为韩信的幕僚。但是从韩信逐渐平定赵地以后,我相信,他的身影一直出现在韩信的身边。他反复的劝谏着韩信,固然是为了韩信着想。
可他的策、他的道、他的法却也着实害人不浅!
难道他不知道,劝人臣,背其主这件事,是多么的不地道!若其策成,则为人臣者,于主不忠。若策不成,则为人主者,残杀忠良??梢运担钪盏慕峁蘼鄢晒τ敕穸际呛θ顺?、害其主。
辩士策论固然呈口舌之快,可是又将真正的道义置于何处?无论何时,不论何地,人还是要有良心的,还是要走正道的。当然了,这也无法怪他,毕竟,韩信还是听从了很多的。
这不,没过几天,一心拉韩信下水的蒯通又来了。看着这个不死心的幕僚,我们无法想象韩信当时是个什么心情。
“齐王,办事坚决是智者的表现,犹豫不决则是做事的祸害。专门在小事上用心思,就会丢掉天下事。有着判断是非的智慧,决定后却又不敢贸然行动,这是所有事情的祸根!所有的事业都难于成功而容易失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希望您仔细的考虑斟酌!”
那么,这一次听过蒯通的话之后,韩信是什么反应呢。史料原话为“信犹豫不忍倍汉”。
思来想去的韩信最终决定了,他自己有大功于汉,汉王是绝对不会夺走属于他的齐国的。因此,他再一次拒绝了蒯通。
看到韩信心意已决,蒯通也知,多说无益了。因此,不久之后,他就装疯起来,而后便是做起了巫祝。顺便提一下,日后刘邦大定天下,韩信已被诛杀的时候。听说了蒯通曾经劝谏韩信造反,为此,刘邦特意下令,将其绑缚长安。那个时候,这个辩士再次依靠其“智慧”从刘邦的手里捡回了一条命。不知道,已去黄泉的韩信得知后,会作何感想?
历史上对于蒯通劝谏韩信的这一段话,历来评论者繁多。正是鉴于这种情况,我才将两人的对话加工后翻录如上。其实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太史公他老人家要耗费这么大的笔墨在这一段的记述上?
原因很简单,这样才能显示出韩信之心,始终在汉。而联系到前文所说的,太史公他老人家对于韩信时充满同情的。如此赤胆忠心之人,几经波折之下,最终无奈的落幕,也的确惹人伤感。当然了,这些都是以后了。
谢绝了蒯通之后,韩信也是彻底的动员三齐了。因为,这天下纷乱,还是越早结束越好。
既如此,那么就继续向前!
【本书目录】《这才是刘邦》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四章 鸿沟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