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很愚蠢,但也可能是我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情?!?br>
2015年,15岁的吴卓林第一次报警,而她告诉警察要抓捕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她的妈妈,成龙多年之前的情人:吴绮莉。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我不是因为被妈妈打才报警,是需要找人帮助妈妈,因为我帮不了她?!?/p>
“妈妈每晚喝两瓶酒,有时喝多了便会呕出来,然后再喝,喝醉了便哭,还曾酒后把自己关在洗手间很久不出来,我很害怕,怕她有事……”
2017年,即将成人的吴卓林再次报警,称母亲吴绮莉涉嫌恐吓。短暂的拘留过去后,吴绮莉出现在公众面前,女儿吴卓林却被曝出精神状态欠佳,甚至到了疑似自杀的地步。
没有谁能够逃避原生家庭的影响。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那些畸形的爱妈妈,不做你的女儿可以吗?
1
小龙女吴卓林的故事并没有说完。她的出生,从一开始就是不被祝福的。
更准确的说,是不被她的父亲,成龙所接受。
当年的婚内出轨,却自诩只是犯了多数男人会犯的错误。转眼,情感的结晶呱呱落地,成龙却不承认吴卓林,公开向媒体表态:“我知道我对不起这个女儿,可是她的妈妈是这样的人,我真的不晓得我要怎么对这个女儿?!?/p>
17年的丈夫缺席,父亲缺位,给这个不完整的家庭带来的是什么?
是吴绮莉对女儿畸形的爱与病态的控制。
妈妈吴绮莉甚至曾在采访中这样坦白自己对女儿的“爱”:
“我跟她关系一直很好,9岁前,每天早上上厕所都是我抱着去的,9岁前我抱得动,她15岁前,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校服已经(帮她)穿好,她没醒我就开始帮她穿衣服,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称职的妈妈,真的没想到会这样?!?/p>
同样是这个爱到极致的妈妈,会在女儿6、7岁的时候用皮带抽女儿的大腿和屁股,更惩罚女儿让她拿着厚厚的《辞?!范ピ谕飞希荒芊畔吕?,否则就挨打。
某次过了11点吴卓林还不睡觉,妈妈吴绮莉就会让她开着灯熬通宵:“拿了很厚的纸,让她在那写‘我不睡’,停下来就打……写到第二天早上五点多。”
小龙女的标签也令她在学校受尽歧视和欺凌,同学经常联手围殴她:“我有个好朋友,初时对我好热情,突然间有一天叫上所有同学不同我玩、藐我、不理我、踢我?!彼宰詈?,她交朋友都特别小心,不想太多人知道自己的想法,觉得三个好友已经足够,保持一个小圈子。
磕磕绊绊,吴卓林就这么长大了??墒腔刮闯扇说乃?,却成熟得让人心疼。
“我知道有一日一定会撞到他(成龙),到时要打招呼。你要明白,我撞到他都会当他just another person(一个普通人)?!?/p>
“我对任何人都无信心,最终都得是自己帮到自己,不可以依靠另一个人去生存。”
“很多人认为自杀是自私的举动,因为觉得那些人不在乎身边在世的人,但我可以告诉你,当一个人走到那个位置上时,他们是真心的认为,自己的离开,会让身边的人过得更好,这是一个精神上的疾病,不是自私,这就是真相?!?/p>
超越年龄成熟的背后,是一次次的创伤和无尽的失望。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是要被伤了多少次心才能说出“我对任何人都无信心”这样的话啊。
吴卓林报警抓母事件,让我想起了娱乐圈中被畸形的母爱另一个束缚着的,另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张靓颖。
还记得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张靓颖母亲阻止女儿结婚的事吗?
当女儿用全部的勇气去追求爱情且爱的果实即将到来的时候,妈妈张桂英用一封信,一下子砸碎了王子与公主的故事:
我的唯一希望就是靓颖今后能幸福地生活,我的所谓股份最终仍是要归于靓颖的,我想告诉靓颖的是,生活中的冯轲作风也并不检点,经过十三年的观察,一件件事情让我不得不认为他并不是真正爱着我的女儿,现在他想迫切地和靓颖结婚,我担心的正是他要名正言顺地继续掌控靓颖的财产,让我的女儿继续成为他的挣钱工具,他不是一个可以让我把女儿托付终身的男人。
《我不想让女儿再错下去》节选
在这篇情真意切的信件中,张妈不仅控诉了冯轲欺骗自己的女儿、擅动股权、让靓颖当了小三……其实还隐藏了一个写这封信的真正原因:在“她——靓颖——冯柯”关系中,冯轲先生才是真正的小三,一个不折不扣的抢夺者。他不仅抢走了张桂芝的钱,也抢走她的女儿,人财两丢的母亲,爆发了巨大的愤怒。
只是这样的控诉,只能让身为女儿的张靓颖难过、无奈甚至无助,却换不回妥协与顺从。
“我在我妈面前,她只要道理讲不过我的时候,她就会说‘我是你妈’,我就说‘好,你赢了’。任何一句道理都大不过‘我生下了你’。所以既然讲不了道理,我就觉得算了,我勉强不了?!?/p>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当任何一句反驳被“我生下了你”硬生生挡了回去,畸形的爱便愈演愈厉。
日剧《妈妈,不当你的女儿可以吗》就把这种爱赤裸裸地摊开来,摆在了台面上。
母亲显子和女儿美月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在外人看来,美月和显子之间的感情十分要好,两人亲密无间就好像姐妹一般。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但实际上,母亲常?;嵯韵殖銎炊殖渎丝刂朴囊幻?。
当女儿美月有了男友之后,她跟踪女儿约会,破坏女儿的公开课,甚至在女儿新家房间的阁楼上泼颜料。只因为这是女儿脱离掌控的罪证。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她对待女儿,就好像对待自己的人偶。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在这样畸形的母女关系中,爱成了一个沾满罪恶的幌子,母亲对女儿的只有极致到变态的控制欲。
成长在这样环境中的女儿,又谈何幸福?仅仅是健全而独立的人格,也难以保全吧。
“我不当你的女儿可以吗?”于是在片中,我们看到了孩子如此痛苦又痛心的发问……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恰当好处的爱其实,我要的很简单……
2
没有谁想要畸形的爱,但是恰到好处的爱,谈何容易?
meiya在她的文章《爱我,就给我恰到好处的回应》内提到:
心理学上讲的爱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样我给你吃,给你穿,照顾好你一日三餐,让你不生病,能够健康的成长就是爱。单单这样的爱是不够的。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十分弱小,孤立无援,几乎完全依赖成人的照顾。通常婴儿的主要照看者是母亲。如果在这一时期母亲能够恰到好处地满足婴儿的需要,让孩子感觉慈爱温暖,觉得自己有所依赖,不必担心母亲会离开自己,失去照顾,他就会形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基本信任感”,会感觉有安全感。
那怎样叫“恰到好处地满足婴儿的需要”呢?我饿了,妈妈的乳房就过来喂我。我尿湿了,妈妈马上就给我换尿布。我一笑,妈妈也跟着我一起笑。我把小手伸向妈妈,去握她的手,妈妈也把她的手伸向我,来握我的手。在这个母婴共同体阶段(0-6个月),孩子的感觉是:我和妈妈是一体的,我和妈妈是一个人。妈妈是婴儿的镜子,孩子从妈妈的眼睛里看见自己的存在,孩子被真正看见了——妈妈看见他生理、情感上的需要并且及时满足他,并带着爱的响应。孩子与妈妈就有一种情感的链接和互动,一种关系呼应与映照。妈妈充满爱和关注地看着我,我就觉得我存在,并且我的存在是充满价值的,我是可爱的。这就是客体关系理论代表人物温尼科特所提的“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mother)。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足够好的母亲”提供一种成功的镜映,这个镜映为婴儿塑造了主观全能感和持续存在感。即妈妈给予孩子一种恰到好处的回应,这个回应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强大的,感到妈妈是喜欢他,愿意回应他,满足他的。但是如果这个妈妈没有回应婴儿,甚至要求这个孩子满足妈妈的需要,让孩子来适应她,迎合她,这个孩子开始会生气,最后就会变抑郁。
母婴关系中没有回应或者有许多回应不恰当的挫折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不被回应时,人不但会感觉很孤独,甚至会感到绝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妻子感受到丈夫冷暴力时非常痛苦的心理原因。我(meiya)了解到有的妻子主动提出离婚,正是因为丈夫长期不和自己沟通,习惯在家里制造冷暴力,实在忍无可忍之际,她提出了离婚。很多丈夫,这个时候还处在茫然不知所措中,觉得“日子过得不是挺好的嘛,你作什么作?”他并不理解妻子为什么要提离婚。
一个人找个伴侣过日子,并不是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就是好日子,而是有人与自己有“心跳反应”,所谓“琴瑟和谐,鸾凤和鸣”。
高质量的关系,就是彼此回应,彼此镜映的关系,我在你身上看见了我自己,你也在我身上看见了你自己,我们在一起,彼此陪伴,没有那么深的孤独。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走出来,从自我察觉开始我真的可以走出童年创伤吗?
3
知乎上有个问题,问的是“小时候缺爱,成年以后如何解决?!?/p>
我关注了这个问题很久,却一直没有找到真正说服自己的答案。
直到某一天,我看到了罗志仲先生分享的观点:走出童年创伤,从自我察觉开始。
顿悟。
于文中,他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有个朋友找我(罗志仲)谈话,谈的是她与母亲的关系,那是她生命里最为幽暗、复杂、难解的生命议题,她已困在其中数十年了。近年来,她发现如果再不处理这个议题,甚至会危及她和女儿、先生之间的情感。为此,她尝试过各种方法,我从未见有人在这方面像她如此勇敢、努力而坦承的。
在聆听她描述她与母亲之间的互动时,我的脑海里浮现一个画面——妈妈严厉地指责小女孩,但小女孩仍紧紧抱住妈妈的大腿不放,一边哭求:“妈妈,你不要走,我很需要你?!?/p>
我将看到的这个画面告诉她,并且跟她核对,她大为震动,久久才愿意承认,那不仅是她小时候与母亲互动的模式,就算她现在外表上长大了,她的内心深处依然是那个小女孩,依然在精神上紧紧抱住、讨好着不断指责她的母亲。
我将谈话在这里打住,但她不太想结束,追问:“我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长大、站起来呢?”我笑而不答,坚持结束谈话。
几周之后,我们再次见面,她还是想知道:如何才能让自己站起来?我请她谈谈这几周和母亲的相处,她举了几个事例后,我笑说:“你有发现吗?你已经站起来了?!彼溉灰痪?,这才发现,自己不再用以往的模式和母亲互动了,当母亲按照惯性指责她,她却已脱离惯性,不再辩解或讨好,而是选择微笑以对。
“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她说,抱住妈妈大腿的那个画面太震撼了,她不想再继续那样,因此在和母亲相处时,她开始有意识地不让自己掉回原来的惯性中。
仅仅是自我觉察,她就改变了。当初我没告诉她接下来该怎么做,也是这个缘故。光是自我觉察就够了,觉察得越深,改变就越大,根本无须别人给她方法,她自会找到最适合她的途径。
会问“然后呢”、“接下来呢”、“下一步呢”、“再来呢”的人,通常连自我觉察都还没开始做呢,或者还做得不够多,才会这般迫切地探询方法。
故事的最后,罗志仲先生将其学长李崇建的话送给这位已有女儿的妈妈:“教育是一种自我觉察的过程。很多教育的处境,都和自我的童年时光重新遭遇,都和自我的焦虑重新面对?!辈⒀胨背纱偈顾跣训恼涔罄裎铮涸谟肱啻κ?,尽可能带入这类的觉察,这不仅会让她成为越来越好的妈妈,也能帮助她逐渐走出童年创伤,成为身心完整的成人。
家族中世世代代传递下来的伤痛,就在她身上结束吧。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