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的夫人。
《我们仨》这本书是作者2003年出版的作品。当时作者92岁高龄,本书获得了十大好书榜,第一名。
杨绛是一个成功的人,出色的不仅是她文学上的成就,让我们羡慕的,还有她的婚姻,她的家庭。
她和钱钟书在清华大学,一见钟情,然后顺顺利利的结婚,之后两个人,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白头到老。
《我们仨》这本书,杨绛描述的是她的家庭,她的女儿,她的丈夫,这本书有一个亲切的名字《我们仨》,从题目到内容,我感受到满满的爱,满满的真情,我坚信,这本书饱含了作者的血和泪。
在文中,作者这样写到: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聚聚。
作者在书中明确表达了,她写这本书的意义。为了纪念他们三个人在一起,走过的岁月。在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之后,作者饱含深情的写下了这本爱的书籍。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和附录。
附录包括他们的书信,钱媛给爸爸的画像。书中还附他们仨的照片。本书图文并茂的向我们展示了她们三个人的生活。
本书第一部分,标题是我们俩老了。
本部分很简短,是一篇简短的散文,描述作者的梦境,文中有一句点惊之笔,作者这样写道:钟书并不为梦中的他辩护,只安慰我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作者似乎在这一刻,明白:他们俩老了。
作者第一部分这样结尾:钟书大概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这句话和书中的第二部分相呼应。作者由此展开了第二部分的描写。
本书第二部分,标题是我们仨失散了。
描写的是作者的梦境,一个万里长梦。作者这样开头: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境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这部分描述的内容,是作者想象的他们。在梦中,作者回忆了女儿和丈夫的去世。表达了作者对女儿生病的痛心和思念,和对丈夫的深情和依恋。
我觉得我的心给捅了一下,有了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我的阿圆,我唯一的女儿,永远叫我牵心挂肚的。
我但愿我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哥哥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杨绛《我们仨》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部分,作者以回忆录的方式,去回忆她自己,她丈夫,她女儿。
作者从他们的年轻时代一直描述到他们的老年时代。
这个部分,作者又细分了16个小部分,每个部分层层递进,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文字干净且亲切。
第三部分的开头,作者描述了她和丈夫,年轻时候,在国外的生活。她说那时候的她,是最自由的,她有很多的时间去看书,他们没事的时候,就出去玩,去探险。闭上眼,我就能体会他们的生活即充实又温馨。
接下来,作者开始谈及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女儿阿圆出生了,他们两个人的生活又有了新的乐趣。在书中,我了解到他们的女儿很聪慧,从小机灵,格物致知,女儿像爸爸,三分呆气,爱读书,长大后女儿成为了大学教授,工作负责,又有能力。对父母关心,体贴。
文中这样描写到:八月间,我和钟书先生,先后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她急着回家看我们,她一言不发,依偎在我身旁,从包里取出未完的针线活,一针一针的缝,他买了一块人造棉,自己裁,自己缝,为妈妈做一件睡衣。
又从书包里取出爸爸爱吃的夹心糖。她找出一个玻璃瓶,把糖一颗一颗的剥去包糖的纸,装在瓶里。
从上面作者的叙述中,我们能看出女儿对父母的关爱。
作者和丈夫被称为“”牛鬼蛇神“”之后,每月的生活费只有若干元。一年之后,他们依旧是最可欺负的人。然后作者在1973年和丈夫逃到了北师大,和女儿住在一起。
看完这部分,我理解到,一个光鲜亮丽学者的家庭,他们的生活同样有许多的困难和挫折。
正如作者这样结局到: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炖肿芗写欧衬蘸陀锹?。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住。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了尽头。
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深刻的去体会他们的人生,他们的快乐,他们的不易,他们的心酸,他们的艰难。
但是杨绛这样说到,他们三个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他们三个人在一起,就是温暖的。
他们吃馆子不仅仅是吃饭吃菜,还有一项别人所想不到的娱乐。钟书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圆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他们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他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
过了一年,作者和丈夫搬去很小的办公室住,他们一直在陋室里,读书,工作。
直到暮年,他们才住上了好一点的房子,才过上了好一点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是艰苦的,但是他们三个人在一起,永远都是温暖的,有趣的,和睦的。
他们三个人只要在一起,心上便没有了挂念。
我爱这本书,我爱他们三个人的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