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开皇十七年十二月(598),李世民出生在一个官僚贵族家庭。李家自西魏开始就具有显赫的政治背景,李渊又与隋文帝是姻亲,这种皇亲、官僚、显贵三位一体的家庭环境,对李世民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特别是父辈崇尚武功的传统,使他从小练就了一身本领,能征惯战。在隋末天下大乱,民变四起。隋朝从此走上了土崩瓦解的道路上崭露头角。
在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时,李世民随父赴任。太原本就是北方军事重镇,如今也被起义军包围。但走上穷途末路的隋场帝,还是对大臣无端猜忌,动则处罚无过的大臣。
年轻有为的李世民,早就在内心唾弃了腐朽不堪的隋朝统治者。他仗义疏财,私下结交义士、侠客,赢得了不少有识之士为其出谋划策。当时的晋阳县令刘文静和晋阳宫副监裴寂都是李世民的莫逆之交。
所以,李世民在唐朝建立之前和初建时期的四处征战,以及给李渊决策上的支持都是举足轻重的。
在隋末的政治舞台上,李氏的实力并非最强,李唐政权建立起来,但还不十分稳固,秦王李世民为唐朝的统一大业,要再一次地开始东征西战。
他征服的第一个对手,是盘踞在金城(今甘肃兰州)号称“西秦霸王”的薛举。当时,薛举在河东也是大族,又有钱又有权。他拥兵三十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此患不除,李渊就不敢东出潼关,进兵关东。
另外,薛举也志在称帝,这就对唐朝构成更大的威胁。唐武德元年(618)十一月,李世民亲自率领大军讨伐薛举。经过两次激烈的交锋,终于荡平了这一割据政权,为唐朝统一再立新功。
在关东,瓦岗军失败后,军阀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建立了郑国。河北的农民领袖窦建德也自称“长乐王”,国号夏,占据河北大部分地区。北方突厥汗国更加强大,在唐北部扶植了两个傀儡,还有其它一些割据势力。
面对这样的形势,李渊主张退却,放弃河东,但李世民坚决反对退守关中。他认为太原是王业根基所在,富庶的河北,又是京师的财源之地,一旦放弃,国家前途将不堪设想。
李世民主动请缨,大败刘武周,大唐王朝转危为安。
此后,李世民又转战中原,武德三年(620)七月,大军.近洛阳。当时,河北的窦建德出于自保,亲率十万大军攻打李唐,增援了洛阳的王世充。
此时的战局突然扭转,唐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李世民临危不惧,果断地兵分两路,一路继续攻城,一路由他带领,进驻虎牢(今河南汜水),挡住了窦建德的去路。次年无月,决战虎牢,窦建德兵败被俘,王世充走投无路,举城降唐.郑、夏政权的灭亡,使唐朝壮大了实力。
在历年的征战中,李世民功劳显赫,因此威信日高,权力日重。
日后,定会引出李渊诸子之间关于皇权问题的激烈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