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上映以来,在很多的文章里都提及了那句台词:“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这句话像针一样触及了许多人的内在焦虑和痛苦。
诚然,在这个现实社会中,穷是一件很“羞耻”的事。其实我觉得,“穷”也是我们当下这个社会上很多人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因为生病,就要吃药,因为吃药必须花钱,因为花钱,我们所储备的财富就会减少,甚至资不抵债。因为资不抵债,所以没钱买药,因为没钱买药,病就不会好,病不会好的结果就是面对死亡。
面对死亡的心理就是恐惧。
抵御恐惧是人类的本能。
但是在抵御恐惧的过程中。我们是在用什么样的信念系统在抵御恐惧?我们抵御恐惧的时候,脑海里充斥着什么样的声音?这些外部的声音是什么?就是以上的那个恶性循环吗?
当我们确认“穷”是这个循环里的卡点,我们的认知就笃定的认为:世界上有一种病,“穷病”。这就是我们的“习得性无助”。
这个似乎很有逻辑的循环因果,作为在电影里的台词,是一种对情境的放大和宣泄,于影视作品来说,用恐惧的力量去渲染情节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被媒体一再的夸大和传播,这无疑是一种负面导向。媒体说:“我们不能穷,穷很危险,穷是一种病”。
对于肉体的死亡,我们都无法逃避。因为我们不知道死亡的背后是什么,人类对于始终无法确定的未知,带着恐惧是必然的。但是面对肉体死亡的恐惧,来驱动前面那个因果循环的“习得性无助”的信念状态,是不明智的。因为那是一个恶性循环;是一个死循环。
“布鲁斯.利普顿”(精神学方面蜚声国际的权威,新生物学的领军人物),他在的《信念的力量》说:“许多推动你生命的信念,其实是错误的,且令你作茧自缚”。
如果我们遵从之前“世界上有一种病,穷病”。那么我们会怎么做?
我们会不断的焦虑我们得不到的那些金钱财富,甚至用恐惧的力量驱动自己去争取更多的财富,但是我们忘记焦虑和恐惧本身就是促成很多身体疾病的原因。
在以上信念力量的驱使下,我们就会透支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去应对,这就是“作茧自缚”。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那一定是焦虑所致。现代医学也证实了长期的焦虑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心脏病,而且增加癌症的发病率。现代新生物学理论也发现,很多的慢性疾病,其实都是我们内在的心理疾病在身体上的呈现。
曾经我对陶渊明辞彭泽令而归隐有不同的看法,“归隐”和“逃避”被我的信念系统画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佛”王维,也被我引申为“避世”心态。
如今的社会,宗教被视为迷信。
佛陀被视为是寺庙里的一尊塑像,而忘记了佛陀弃太子的尊荣出家,是为了勘破内在的自我痛苦。
有一天,亚历山大大帝去拜访住在一个木桶里的第欧根尼(古希腊哲学家,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问他有什么需要,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第欧根尼回答说:“我希望你闪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大帝不仅没有生气,而且和别人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意自己是第欧根尼”。
生命各有天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独特性,所以不管是陶渊明、王维、第欧根尼、释迦摩尼。如果他们都认为“穷是一种病”。那么归隐就=逃避。我相信归隐、避世是因为他们愿意去叩问自我内在的灵魂。放弃世俗世界那些物质财富和身份的认可,追求意识层面的喜悦和安宁。我无法想象不归隐的陶渊明,也无法想象一个愿意受外部人和事物所裹挟的王维能写出那些隽永的诗句。
第欧根尼可以说是最早的背包客,没有家,整天到处流浪,有人问他:“你是哪个国家的”?第欧根尼说:“我是宇宙公民”。
而他一定不是清高、不是自大、更不是标新立异。他只是一直遵从自己的内心。
人类是群居动物,群体意识的建立以便于让我们设置全面认知的规范、比如道德、法律。往心理层面说就是为了建立一种彼此安全的感受。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自我觉知的能力,而只听从各种外部世界的声音,其实那只是为了给“小我”找一个借口。这个借口会让我们感觉是安全的。因为他们都这么认为。所以我这么认为总不会错。就好像很多人会说:“这事我是报纸上看来了,报纸上还会有错?这是一种不带觉知,不具有反思的随波逐流,很容易导致内在建立“习得性无助”。
我们可以认同金钱的重要性,但是不能把“穷”和“病”放在一起。更加不能让我们的信念系统整合出一套应对“穷病”的和焦虑和恐惧,那才是真正的“病”。心理持续焦虑和恐惧的“病”,最后会变成真正体现到身体上的“病”。
穷不是病,穷和病也没有任何关系,只要我们的意识层面不被“穷病”这样的信念系统所裹挟,我们也不会有那些所谓的心理疾病而呈现的身体症状。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财富可以装饰房子,品德却可以修心养性,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这是成语“心宽体胖”的出处)。
传播信息很重要的一点:不用恐惧的力量引发群体意识的焦虑。而是尽可能的把负面信息用作正向的引导。这就是“正能量”传播会引发正向意识、行为的意义。
所以,“发现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它只是一句台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