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给父母的5分钟早教课》第三辑 成长篇? 之一 )
气质与修养
从小培养气质这个概念啊,其实是个全新的话题。因为的确无法直接查询到答案。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似乎这个话题和早期教育还有着一些天然的矛盾。
因为无论我们从呵护孩子的想象力还是从?;て涮烊坏那笾慕嵌壤纯矗孟穸荚谑辈皇钡娜敖爰页っ?,不要怕孩子弄脏衣服让他尽情的玩儿,不要用一些大人的规矩去束缚孩子的手脚之类。而谈及关于气质与修养方面的话题呢?则往往会与自我约束的举止,或者符合成人世界审美观的东西联系起来。两者要捏合到一起去,似乎是并不那么容易。为此,我在写完这篇文章后,又特意去重新翻看过《美国儿科学会育儿指南》《斯波克育儿经》等等大厚本书籍看看有没有其他观点值得参考或者有矛盾的地方,不出所料,我并没有看到任何与此主题相关的内容。
不过,这或许也是一个挺好的切入点,毕竟任何一个人总不可能是一下子就从天性浪漫,无拘无束跳到具备独特气质和修养这个层面的,他肯定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显然和孩子逐步具备的行为能力和领悟能力相关。我们来探讨这个过程的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此之前,我们也有必要先把气质和修养两个概念分开来看。气质更多的和性格有关,人有内向和外向之分,两个同样高素质的人,也许一个是恬静淡泊的,一个是热烈奔放的,这没有好坏的区别,但是无论内向还是外向,在修养上却都可以是很得体的,在气质的层次上呢,也是可以提升的。因此,我们应当有所作为。
我们谈儿童教育,一方面是用于在当前了解和引领孩子,另一方面,也是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埋下各种积极正面的种子,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大可以来用贯穿讲座的思路,通过理解孩子所想而进行沟通引导的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
目前相对而言,在西方人身上,容易发现有关于修养的感觉。比如在西餐厅用餐或者出席音乐会的那种讲究,更不要提泰坦尼克号上面对危难时那些气质绝顶的人们。而在中国也同样有,比如在看电影《无问西东》时,我一度为那位飞行员的母亲训话时的那种范儿而着迷,而其在噩耗传来后始终挺直的身体,体现出的那种修养和气度,也同样令人折服。
我们家长如今会比过去更为渴望孩子能拥有得体的修养和与之相配的自信从容。为什么?因为坦白讲,在目前的中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就显得比较稀缺,也是容易引起渴望的。这其实有着历史原因。
抛去生活水平的差距不谈,中国过去是农耕社会,比较封闭,所养成的老式贵族气质往往偏于拘谨,而且与很多繁文缛节和迷信的观念纠缠在一起,加上经历战争和阶级运动后,从肉体到文化上都被消灭得比较彻底,没有太多的传承下来。而国外的几百年贵族阶层,在兴衰更替中已经深深的和普通大众反复融合,其流传的影响力目前显然更大。这是客观情况,不过文化自有其生机,担心这些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其实照样可以在提升修养上有所作为。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如何作为,能够切实帮助到孩子呢?显然我们的作为,只能是辅助和引导,而非拔苗助长或者引起适得其反的对抗。所以,一定是一个基于孩子发育与认知水平,相应的综合性的工程。
综合下来,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来入手。哪四个方面呢?
(2)
对于提升气质与修养,我建议咱们可以从礼仪、仪容、公共秩序与培养内涵这四个角度来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首先是礼仪,孩子稍大后,开始学习交往,我在之前的讲座中反复提到,礼貌的养成是有很大误区的,不少家长把逼着孩子打招呼当成礼貌来培养,结果反而收获外控式的逆反。真正的礼貌,我把它定义为一种热爱别人的善良,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去欣赏别人身上的美和优点,欣喜的去爱这个世界,关怀他人,才会收获他那种纯真的礼貌,而这种发自内心,是由孩子自己决定要做的,显然就会给别人一种真正有教养的感受。
而礼仪呢?当你开始带孩子外出,而且孩子不再只是像个婴儿被抱着或者躺着的时候,他就开始有了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个时候,他就有必要开始学习社会礼仪。这与我们所说的保护孩子天性不矛盾,况且在孩子脑袋里,更希望我们把他当大人一般的对待与尊重。因此,就此而教育和要求他完全没有问题。
而对于礼仪的学习,在中国目前是比较缺失的,很多人直到开始工作才知道有这个东西,但其实我们可以找到非常多的机会去实践,比如参加婚礼、用餐的座次、看演出等等。而且不同地区的传统节日里,也会有一些传统礼节值得传承下来,只是有时会夹杂不少糟粕性的东西,比如某些闹洞房之类,这就需要家长进行甄别。
所以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最大的难度并不在于孩子学不会,他通过模仿而学习并不难。可是这些事情,对于我们家长自己却比较有难度,除了甄别之外,更难的在于能否以身作则,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尤其是对于不少男性家长。比如,我们自己能否做到带孩子去听古典音乐会时,穿上正装?在参加婚礼时,穿上礼服?如果你很喜欢儒学,希望你的孩子见到孔子雕像要鞠躬,那你自己能发自内心的自然做到吗?如果你能做到,那么礼仪的事情对于孩子只是小事一桩而已。注意哦,孩子是有火眼金睛的,如果你只是为了示范而很别扭的去做,那孩子学到的也只是别扭而已。你不仅要去做,还得教给他做的时候的自信与从容才行。
?第二个我觉得需要注意的是,仪容仪表。提到这个话题啊,其实我们并不是要去迎合当下社会上流行的过于看重颜值的潮流,我也相信,类似拜金主义、颜值崇拜这样不成熟的社会潮流虽然一时喧嚣,却不可能长久的占据主流的声音,它们更多的只是一种商业上的需要,而并非绝大多数人的主流价值观。但我们同样应该意识到,得体的仪表已经成为一种文明进步的表达方式。
比方说个人卫生,像多使用口香糖去清新口气,出门时头发不能油腻之类的细节,在比较发达的地方是基本的修养,但不少人还并不能意识到,需要主动提醒。我们长期啊,以来经常把不修边幅但是刻苦钻研的人列为学习的榜样,这在不知不觉中也宣传了一个个人形象不重要的氛围。以至于很多孩子长大后,要么是毫无形象非??贪?,要么就把洗剪吹奇装异服当形象,或者蓬头垢面,或者浓妆艳抹,常常没有什么太好的审美判断力。孩子一长大,很轻易的就被极端化的漫画与明星带走了,家长则干着急没办法。
我们更希望孩子对于良好仪容的判断力是在于,整洁、卫生、恰当,也并不反对合理的创意。那么显然可以利用一些和孩子一起去追求美,一起评判某些场景画面是否合适的机会去引导。不过我们也要注意的是,孩子天生好奇心比较强,会对色彩鲜艳的东西,奇形怪状的东西更感兴趣。比如留长发的小女孩,在学会自己扎头发之后,几乎都有过要把自己的头发搞得与众不同的时期,家长从自己的角度可能觉得并不美,但一来这是个天性的探索欲,二来堵不如疏,让她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尝试也没问题,当她尝试过后,慢慢才会逐步积累起自己的审美观。了解了这一点后,我们不妨接受她,而不是试图去说服或否定她,更何况这种劝说几乎是无用的。过于奇特的东西,孩子很快也会厌倦并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这就像经济学里说的,价格总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一样。我们需要保留孩子就此类问题愿意和我们探讨的沟通渠道,而不是堵塞它从而早早形成代沟。能经常接触到更良好的美育的孩子,以后才不会因为这方面的头脑空白而被洗剪吹带走。
(3)
公共秩序这件事儿,可能大家已经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尤其是不少关于旅游的新闻,显然我们整个社会都变得越来越文明了。但我特别想说的一点,就是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声吵闹玩耍时,家长要不要管。至今很多家长对这事儿仍然是矛盾的,管吧,你们不是老说要保护孩子的天性吗?不管,好像面子上挂不住,而且,因为平时就不管,现在即使想管还管不好,所以很多家长真的会选择装作没听见。
这又是一个概念混淆的问题,天性是天性,界限是界限,我们既然要在社会上生存,当然要学习社会属性。人类之所以变得文明,就是需要牺牲很多纯粹的负面的动物性,而学会互相配合生存。我们所谓的教养孩子,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创造力、进取心、判断力这些好的天性越来越强,而一些不利于文明和社会生存的天性则予以合理的克制。
如果在公众场合大声吵闹都还要犹豫要不要保护天性要不要管,那按此推断,学会排队自然是不对的嘛,过马路等红灯也违反人自由的天性啊,那是不是也要纵容呢?所以,公德秩序是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需要强调的一课。不懂得在公众场合该安静就安静,甚至烦扰他人还不自知,就是典型的我们所说的没有修养,甚至是没有教养,咱们千万不能迷糊。
我也需要再次强调,当孩子表现的不得体时,他自己是非常清楚的知道的。同时他也在一直等待甚至是渴望被家长制止,这样他才会有被重视的安全感。不良行为如果被纵容,是孩子自己也同样不喜欢的事情。所以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坚定而平和,坚定,除了绝不动摇的制止以外,还包括单独带到一边谈话,甚至包括一些强制性的举动。但在语气态度上则是不要用发脾气的方式去乱作为,我们始终应该是友善而自信的。
我们在谈如何对孩子说话这个主题时,就聊过很多家长容易混淆什么情况下该让孩子自主学会选择判断,什么情况下没必要商量的话题。在谈音乐艺术时,也提到了我们容易混淆到底是在?;せ故窃诙笊焙⒆酉胂罅Φ奈侍?,在谈依赖与独立时,又谈到了有些家长会混淆个性独立与情感表达的概念。所以,咱们还真的是有必要整理整理思路,才能帮孩子和我们一起变得更好呢。
而关于培养自信与内涵这个话题,涵盖实在太大。甚至可以说,我们教育孩子所作的一切,都是为这个主题添砖加瓦。我非常推崇的两个途径是,读书和一起专注的做事。读书一定是开阔视野,提升修养与气质最为便捷的方式了。从孩子很小时一起读绘本,到稍大些可以自己看连环画,再到从拼音开始自行阅读。我们一定一定要帮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这甚至可以说是一条捷径。
但注意一定要读经典,而非只是看着过眼瘾的东西。而且是经过大众和时间检验的适合孩子年龄理解的传世经典。为什么如此强调这一点呢?因为经典的东西,除了被时间检验过基本很少会夹杂负面影响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我打个比方,一部小说描写一段或几段人生,对于多阅读的人,他所了解过的人生和没有阅读的人比起来,其阅历累积显然就要丰富得多,就像你比别人多过了无数次人生一样,其高度显然就会不同。
而经典的小说,其描述的人生,我们读起来或者更真实,或者更深刻,或者更有启发意义,能够对我们的价值观形成起到良好的作用。而水平不够的小说,也许读起来很过瘾,比如很多仙侠玄幻题材,但那些东西能对我们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读完御剑飞行,大杀四方的爽快之后,就能把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好了吗?显然不能,这也是两者之间很明显的区别。此外还有文字功力,表达能力、美感等更多的区别就不展开细述了。
我们其实可以利用很多碎片时间为阅读进行补充,比如,我家小羽毛上学有一年半了,在每天上学放学坐车的途中,她已经听完了封神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花木兰,杨家将等这些传统经典。一点也没有额外花时间。而在睡前的亲子阅读中,也已经从绘本和童话过渡到读完《绿山墙的安妮》包括一些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等世界名著上。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她得到的文化和人生积累就会逐步丰富。
而专注做某件事,则是指,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时不时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完成某项主题任务,比如,一起种一盆花,一起完成一个拼图,一起去钓鱼,一起做一道菜等等。这个过程培养的不仅是亲子关系,还有一种专注与对于结果的认真追求。认真而从容做事的人,往往最有魅力,不是吗?既然如此,那我们何不从小培养呢?
更何况,言传身教的培养做事能力,也会对他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意义。每个人做事风格虽然各有千秋,但是否讲究方法,是否投入认真,是否有始有终,是否大度从容,这样的习惯,当然是修养的重要一环。而且只能靠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受才能起到作用。咱们千万不要忘了,在一起做事的过程中,要多用我们说过的两个方法,纵向比较和谈行为而非个性的去帮孩子不断变得更加优秀和积累自信。
至此,我们探讨了在气质与修养中,比较基础的一些方面,分别从个人仪容和礼节,公众场合的表现,专心做事的锻炼,积累内涵的学习与阅读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其实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已经和上个关于学习的话题一样。超越了狭义上早教的内容,可它实实在在又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思考。早教,本就是一种带有预见性和规划性的事情,与其说其意义在于对现在的培养,不如说更应当着眼于未来甚至是整个人生。在此,也非常感谢这位姓盛的听众特意提出这个问题,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