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tron Learning Algorithm——感知学习算法。
算法原理
PLA用于解决的是对于二维或者高维的 线性可分问题的分类,最终将问题分为两类——是或者不是。针对给定的feature vector给出Yes 或者 No的回答。值得注意的是PLA一定是针对线性可分的问题,即可以找到一条线,或者超平面去分开是和不是的两堆数据,如果不是线性可分。可以通过Pocket改正算法,类似贪心的法则找到一个最适合的权值。
找到一个合适的权值之后,使用该权值对测试集进行二分类。
抽象模型
权重向量 wi, 1<=i<=d;
阈值,下面设为0
做一点小小的变形使得式子更加紧凑
PLA算法"知错能改",其循环是不断遍历feature vector,找到错误的点,即y和当前w*x不符合,然后校正w,那么为什么要这样校正呢?因为这样可以保证Wt越来越靠近perfect直线w
评测指标
对于二元分类有这样的指标,Accuracy(准确率)\Precision(精确率)Recall(召回率)F1(F值)
TP:本来为+1,预测为+1
FN:本来为+1,预测为-1
TN:本来为-1,预测为-1
FP:本来为-1,预测为+1
T:True F:False
N:negative P:positive
ROC指标
True Positive Rate ( TPR ) = TP / [ TP + FN] ,TPR代表能将正例分对的概率
False Positive Rate( FPR ) = FP / [ FP + TN] ,FPR代表将负例错分为正例的概率
在ROC 空间中,每个点的横坐标是FPR,纵坐标是TPR,这也就描绘了分类器在TP(真正的正例)和FP(错误的正例)间的trade-off。ROC的主要分 析工具是一个画在ROC空间的曲线——ROC curve。我们知道,对于二值分类问题,实例的值往往是连续值,我们通过设定一个阈值,将实例分类到正类或者负类(比如大于阈值划分为正类)。因此我们 可以变化阈值,根据不同的阈值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计算得到ROC空间中相应的点,连接这些点就形成ROC curve。ROC curve经过(0,0)(1,1),实际上(0, 0)和(1, 1)连线形成的ROC curve实际上代表的是一个随机分类器。一般情况下,这个曲线都应该处于(0, 0)和(1, 1)连线的上方。
算法伪代码
原始PLA伪代码
PLA的优缺点
1.首先,PLA的算法是局限在线性可分的训练集上的,然而我们拿到一个训练集,并不知道其到底是不是线性可分,如果不是,PLA的算法程序将无限循环下去,这样做是不可 行的。
2.即使训练集是线性可分,我们也不知道PLA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如果要循环很多次才能找到,这对于实际使用是开销很大的。
Pocket-PLA伪代码
Pocket-PLA需要找到一条分界线去分离两个数据集,使得错误率最低
然而要准确找到一条错误率最低的,被证明出是一个NP问题,不能准确地找到。那么Pocket算法的思路就是,类似贪心,如果找到一个更好(错误率低)的w,那么就去更新,如果找一个错误率更高的,那么就不去更新的,重新找。每次找一个随机的wt。对于所有数据都采用w(t+1) = w(t) + yn*xn;修正一次。最后如果这个wt要比记录的最好值w‘犯的错误少,就更新最好值。
Pocket优缺点
1.wt是随机的,可能算了很多次都没有找出一个更好的。
2.假设数据一开始就是线性可分,那么这个算法找出来的未必是最好解,且时间花费也可能比较大。
小数据集验证模型
小数据集说明:因为实验数据给出的分类不平衡,所以我从网络上找到可一个开源的数据集,权值的维度是2,方便可视化,且这个数据集+1和-1的分类比例比较平均,并且是非线性可分的。
set | 权值维度 | 数量 | y=+1 | y=-1 |
---|---|---|---|---|
train | 2 | 200 | 100 | 100 |
validation | 2 | 50 | 25 | 25 |
小训练集数据分布如下图
观察可得我确实没找出一条线能够划分开两个不同类别。红色o表示+1,蓝色x表示-1
下面展示应用我的模型的划分过程
迭代过程1:迭代次数过少,分类效果很差
迭代过程2:当迭代次数逐渐增多,直线慢慢像最优权值靠拢(体现PLA学习的过程)
迭代过程3:由于测试集非线性可分,当权值很久没有改变的时候,退出迭代的循环
应用权值(直线)对验证集划分
使用通过Train得到的直线(最优权值)进行测试分类器的效果
结果
<img src="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560767-0217637fe26b8528.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300" height="400">
指标
左上:Precision-Recall
右上:F1-Recall
左下:F1-Precision
右下:TPR-FPR,显示在y=x这条线上方的面积较大,该分类器效果较好
关键代码和注释
Limit.m——限制迭代次数PLA与Pocket结合
clear A
clear P
clear R
clear TPRsave
clear FPRsave
clear F1Meansure
% augmented matrix 增广矩阵
xn=augmentedmatrix(train);
size_label=size(label);
sizeL=size_label(1);
size_xn=size(xn);
% 随机预测标签
Rand=randi([0,1],size_label(1),size_label(2));
Rand(Rand==0)=-1;
predictlabel=Rand;
Acc=Accuracy(label,predictlabel,sizeL);
tim=1;% 总迭代次数
count=1;% PLA-Pocket算法 权值何时放入口袋
iterator=1;% 原始PLA 算法迭代次数
% 用于画图
A=[];% 记录正确率
P=[];% 记录精确率
R=[];% 记录召回率
TPRsave=[];% 记录TPR
FPRsave=[];% 记录FPR
F1Meansure=[];% 记录F1
maxAcc=0;
maxF1=0;
% 初始化权值向量
maxW=ones(size_xn(1),1);
new_w=ones(size_xn(1),1);
w=ones(size_xn(1),1);
while(tim<=10000)
if maxAcc==1
break;
end
% 更新W
predictlabel(iterator)=Sign((w')*xn(:,iterator));
if predictlabel(iterator)~=label(iterator)
new_w=w+label(iterator)*xn(:,iterator);
w=new_w;
end
if count==4000
count=0;
tim=tim+1;
Acc=Accuracy(label,predictlabel,sizeL);
Pre=Precision(label,predictlabel,sizeL);
Rec=Recall(label,predictlabel,sizeL);
TPR=TruePositiveRate(label,predictlabel,sizeL);
FPR=FalsePositiveRate(label,predictlabel,sizeL);
F=F1(Pre,Rec,1);
A=[A,Acc];
P=[P,Pre];
R=[R,Rec];
TPRsave=[TPRsave,TPR];
FPRsave=[FPRsave,FPR];
F1Meansure=[F1Meansure,F];
% pocket 记录最好的权值向量
if F>maxF1
maxF1=F;
maxW=new_w;
end
end
if iterator==size_xn(2)
iterator=0;
end
iterator=iterator+1;
count=count+1;
end
Pocket.m ——随机口袋算法
% augmented matrix
xn=augmentedmatrix(train);
% initial w
w=10000*rand(size_xn(1),1);
tim=1;
while(tim<=1000)
w=10000*rand(size_xn(1),1);% 产生随机权值向量W
for iterator=1:size_xn(2)% 使用验证集对W更新一次
predictlabel(iterator)=Sign((w')*xn(:,iterator));
if predictlabel(iterator)~=label(iterator)
new_w=w+label(iterator)*xn(:,iterator);
w=new_w;
end
end
% 计算各个指标
Acc=Accuracy(label,predictlabel,sizeL);
Pre=Precision(label,predictlabel,sizeL);
Rec=Recall(label,predictlabel,sizeL);
TPR=TruePositiveRate(label,predictlabel,sizeL);
FPR=FalsePositiveRate(label,predictlabel,sizeL);
F=F1(Pre,Rec,5);
A=[A,Acc];
P=[P,Pre];
R=[R,Rec];
TPRsave=[TPRsave,TPR];
FPRsave=[FPRsave,FPR];
F1Meansure=[F1Meansure,F];
% 进入口袋Pocket的条件
if F>maxF1
maxF1=F;
maxW=new_w;
end
tim=tim+1;
end
计算各类指标
% 计算准确率
function Acc=Accuracy(label,predictlabel,sizeL)
error=label-predictlabel;
TP=sizeL-(sum(abs(error))/2);
Acc=TP/sizeL;
end
% 计算精确率
function Pre=Precision(label,predictlabel,sizeL)
TP=0;
FP=0;
for i=1:sizeL
if label(i)==1 && predictlabel(i)==1
TP=TP+1;
elseif label(i)==-1 && predictlabel(i)==1
FP=FP+1;
end
end
Pre=TP/(TP+FP);
end
% 计算召回率
function Rec=Recall(label,predictlabel,sizeL)
TP=0;
FN=0;
for i=1:sizeL
if label(i)==1 && predictlabel(i)==1
TP=TP+1;
elseif label(i)==1 && predictlabel(i)==-1
FN=FN+1;
end
end
Rec=TP/(TP+FN);
end
% 计算F值(加权版)
function F=F1(Pre,Rec,a)
fenzi=a*a+1;
fenmu=a*a;
F=(fenzi*(Pre*Rec))/(fenmu*(Pre+Rec));
end
% 符号函数
function yout=Sign(yin)
if yin>0
yout=1;
elseif yin<0
yout=-1;
end
end
%ROC横纵坐标计算
function TPR=TruePositiveRate(label,predictlabel,sizeL)
TP=0;
FN=0;
for i=1:sizeL
if label(i)==1 && predictlabel(i)==1
TP=TP+1;
elseif label(i)==1 && predictlabel(i)==-1
FN=FN+1;
end
end
TPR=TP/(TP+FN);
end
function FPR=FalsePositiveRate(label,predictlabel,sizeL)
FP=0;
TN=0;
for i=1:sizeL
if label(i)==-1 && predictlabel(i)==1
FP=FP+1;
elseif label(i)==-1 && predictlabel(i)==-1
TN=TN+1;
end
end
FPR=FP/(FP+TN);
end
实验结果和评测指标
通过train训练出的权值向量VectorW,作用于validation进行二分类
列表放结果
评测指标图
左上:Precision-Recall
右上:F1-Recall
左下:F1-Precision
右下:TPR-FPR
评测说明
准确率和召回率是互相影响的,理想情况下肯定是做到两者都高,但是一般情况下准确率高、召回率就低,召回率低、准确率高,当然如果两者都低,那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Precision-Recall曲线与坐标轴之间的面积应当越大。
最理想的系统, 其包含的面积应当是1,而所有系统的包含的面积都应当大于0。
TPR-FPR 在ROC 空间中,每个点的横坐标是FPR,纵坐标是TPR,这也就描绘了分类器在TP(真正的正例)和FP(错误的正例)间的trade-off。ROC的主要分 析工具是一个画在ROC空间的曲线——ROC curve。我们知道,对于二值分类问题,实例的值往往是连续值,我们通过设定一个阈值,将实例分类到正类或者负类(比如大于阈值划分为正类)。因此我们 可以变化阈值,根据不同的阈值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计算得到ROC空间中相应的点,连接这些点就形成ROC curve。ROC curve经过(0,0)(1,1),实际上(0, 0)和(1, 1)连线形成的ROC curve实际上代表的是一个随机分类器。一般情况下,这个曲线都应该处于(0, 0)和(1, 1)连线的上方。用ROC curve来表示分类器的performance很直观好用??墒?,人们总是希望能有一个数值来标志分类器的好坏。
于是Area Under roc Curve(AUC)就出现了。顾名思义,AUC的值就是处于ROC curve下方的那部分面积的大小。通常,AUC的值介于0.5到1.0之间,较大的AUC代表了较好的Performance。
设计PLA二分类模型结果分析
计算的F1值都是在alpha=1的情况下
迭代次数为500次,pocket以F1的阈值为准
maxWeight on validation
Acc = 0.815000000000000
Pre = 0.373737373737374
Rec = 0.231250000000000
F = 0.285714285714286
分析:迭代次数过少,分类器效果不明显。
右下图TPR-FPR 蓝色为分类器曲线,橙色为y=x,曲线都在y=x下方,说明分类器效果不好
迭代次数为1000次,pocket以F1的阈值为准
maxWeight on validation
Acc = 0.831000000000000
Pre = 0.445783132530120
Rec = 0.231250000000000
F = 0.304526748971193
分析: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大,pocket里收入了效果较好的权值
左上:Precision-Recall 曲线下凹,说明精确率和召回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曲线越上凸,分类器效果越好。
右下:TPR-FPR 蓝色为分类器曲线,橙色为y=x,曲线都在y=x上方了,与上一张图相比分类器性能变好了一些
迭代次数为10000次,pocket以F1的阈值为准
maxWeight on validation
Acc = 0.822000000000000
Pre = 0.436619718309859
Rec = 0.387500000000000
F = 0.410596026490066
分析: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大,pocket里收入了效果更好的权值
右下:TPR-FPR 蓝色为分类器曲线,橙色为y=x,曲线都在y=x上方了,与上一张图相比,橙色线上方面积大一些
迭代次数为100000次,pocket以F1的阈值为准
maxWeight on validation
Acc = 0.796000000000000
Pre = 0.409090909090909
Rec = 0.618750000000000
F =
0.492537313432836
分析: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大,pocket里收入了效果更好的权值
之后很多次的迭代,都是为了pocket里收入的权值能使召回率Rec上升,照顾到更多的少数民族+1
Pocket-PLA
当alpha为1的时候
validation
Acc = 0.796000000000000
Pre = 0.402654867256637
Rec = 0.568750000000000
F = 0.471502590673575
当alpha从0.1~10
不断调高的过程中recall也会增加
最后我取定alpha=5时,也是比较随缘的
此时验证集结果为:
Acc = 0.795000000000000
Pre = 0.403433476394850
Rec = 0.587500000000000
F = 0.241577608142494
纯Pocket-PLA,运行次数的增加并没有增加Recall召回率,而是取决于每次生成的初始权值向量W是否能够训练出较好的模型
产生test测试集结果注明:
Model:结合了规定迭代次数的PLA算法与随机口袋算法
iterator:100000
alpha:5
validation result
Acc = 0.795000000000000
Pre = 0.403433476394850
Rec = 0.587500000000000
F = 0.241577608142494
优化点
1、结合了规定迭代次数的PLA算法与随机口袋算法
规定迭代次数PLA算法是经过若干次不断的轮询调整之后,从初始化权值W=1,得到一个权值W-PLA,缺点是循环很多次才能找到,这对于实际使用是开销很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
随机口袋算法是使用随机数产生一个权值,利用这个初始随机的权值,经过所有样本更新一次,得到一个权值W-Pocket,判断该权值是否使错误率更小,如果错误率更小则更新权值。缺点是W-Pocket的初始化是随机的,不确定性大,可能算了很多次都没有找出一个更好的。
这两者可以相结合,首先使用“规定迭代次数”的PLA算法得到一个权值W-PLA,然后把这个权值作为口袋算法的初始权值,经过训练集的更新,记录结果。重复多次,再使用W-Pocket的权值作为“规定迭代次数”的PLA的初始权值。这样可以保证设置的迭代次数不用太多,耗时不长,口袋算法的不确定性减小。
使用改优化后召回率明显上升。
2.使用了一般意义下的F1作为指标
用于优化口袋算法
为什么选择用这个指标呢?
在本次实验中,我认为召回率Recall的重要性很大,因为训练集数据分类不平衡,y=-1的有百分之八十多,如果只根据正确率Accuracy来作为评测指标,那这个算法变得非常简单,把所有的分类都判断为-1,那正确率就很高了,完爆了我写的其他PLA分类器辛辛苦苦算出来的权值。这样的分类在测试集中表现有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偏差,万一测试集里+1居多呢。
本次实验中召回率是
Recall=(【预测为+1且实际也是+1】)/(【预测为+1且实际为+1】 加上 【预测为-1但是实际是+1】)
表征的特点是,我的分类器,对于实际是+1的,到底预测对了多少。训练集-1居多,那更应该关注一下+1的标签们。
当alpha慢慢调大,召回率上升,我认为这个参数达到了优化模型的目的。
思考题
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解决数据集非线性可分的问题?
既然用一条直线无法分割非线性可分的数据集,那只有走曲线救国路线了,提前试了一下用SVM
解释四个指标的用处和意义。
准确率,它计算的是对于给定的测试数据集,分类器正确分类的样本数与总样本数之比。
精确率Precision,它计算的是所有"正确被检索的item(TP)"占所有"实际被检索到的(TP+FP)"的比例.
召回率Recall,它计算的是所有"正确被检索的item(TP)"占所有"应该检索到的item(TP+FN)"的比例。
一般来说,Precision 就是检索出来的条目中(比如:文档、网页等)有多少是准确的,Recall就是所有准确的条目有多少被检索出来了。
我们当然希望检索的结果P越高越好,R也越高越好,但事实上这两者在某些情况下是矛盾的。比如极端情况下,我们只搜出了一个结果,且是准确的,那么P就是100%,但是R就很低;而如果我们把所有结果都返回,那么必然R是100%,但是P很低。
因此在不同的场合中需要自己判断希望P比较高还是R比较高。如果是做实验研究,可以绘制Precision-Recall曲线来帮助分析。
准确率,我们的确可以在一些场合,从某种意义上得到一个分类器是否有效,但它并不总是能有效的评价一个分类器的工作。举个栗子,google抓取 了argcv 100个页面,而它索引中共有10,000,000个页面,随机抽一个页面,分类下,这是不是argcv的页面呢?如果以accuracy来判断我的工 作,那我会把所有的页面都判断为"不是argcv的页面",因为我这样效率非常高(return false,一句话),而accuracy已经到了99.999%(9,999,900/10,000,000),完爆其它很多分类器辛辛苦苦算的值,而我这个算法显然不是需求期待的,那怎么解决呢?这就是precision,recall和f1-measure存在的意义?;褂泻芏嗯卸戏掷嗥魇欠裼判愕闹副辏鏏P和mAP(mean Average Precision)和ROC&A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