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毅南
沉默了一万年突然想发一条荐书。书名是《科学学习》,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Prof. Dan Schwartz的一本关于学习理论的书,讲的是其在斯坦福教授的“核心学习机制”这门课的内容。
与我的渊源是,这书的翻译作者郭曼文是我的大学同学,一起上过心理学课,然后郭曼文美女学霸只读了三年就提前毕业后直接去了斯坦福读教育科技硕士,而我大四刷了一年知乎,所以高下立判,呃不,术业有专攻……她是教育学专家,而我是所谓的知乎大V,她负责研发,我负责宣传,大概是这么一回事。
为什么突然要说这本书,也是一件又好气又好笑的事。郭曼文跑到著名知识付费平台“X到”想要讲这本书,跟人家VP和产品经理沟通半天,人家说做不了,为啥做不了呢,是因为学习理论这套东西,没法按照“X到”的套路做成一个类似“教你X天学会XX”的东西。
学习理论虽然表面上是讲“学习”,实际上是讲认知原理,而他们的学习板块只能做“PPT制作”、“个人形象提升”这种技能型的课程,它需要内容简单直接、即插即用,而不能太慢热。
也的确,《科学学习》这本书,并不是那么好消化。它的狭义受众是老师,或者跟教育行业相关,或者期望不断自我教育的人;广义受众是所有人,毕竟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但这书的内容会需要读者去实践和回溯过往经验,仔细品味思考。如果你需要别人把东西嚼碎了喂嘴里,大概不适合这本书。
举个例子,书里有这么一幅图:
这幅图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剪刀 D 特别适合剪脚指甲?
这里的几把剪刀,有些并不常见,观察比较仔细的可能认得 B,它经常出现在理发店 Tony 老师的手里。这些剪刀设计细节的不同是因为他们用途不同。
比如 B,它是理发师精修发型用的,刀刃修长是为了深入头发做大面积裁剪,而手环上突出来的勾是为了让小拇指抵住,从而进行更精确的操作;
A 则是裁缝用来裁剪布料的,它的水平刀背可以贴在桌面上;
C 是儿童剪刀,用圆头是为了防戳伤;
而 E 是用来去皮肤角质的,长柄短刃,发力强,接触点精细。
最后轮到 D 了,D 的设计是专门为了施加大力而设计的。首先,它的刀刃很厚,比起剪布的、剪头发的,可以更好剪切坚硬的物体;同时刀刃也不像E那么短,可以应对有一定长度的切面(也就是脚指甲);另外它的指环较宽大,可以多个手指一起发力,刀刃也较短,可以充分发挥手柄的力量。
这种“对比组合”对于学习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剪刀怎么用,但只有一部分人知道剪刀实际上是杠杆原理的应用,而更少一部分既懂物理又懂设计的人,才明白如何调节杠杆长短来适应场景需求。
有时候我们可能跟专家一样,掌握了同样的原理,但在原理之上,构建这个世界的细节,往往要花更多精力去学习和掌握。
通过对比学习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学习一件事是什么的同时,也要学习它不是什么”。我们认知成长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不断地学会分辨更多细节来提升判断。
比如,有一次我亲戚家一个小姑娘看画册,画册上有熊猫,她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说是熊猫,因为皮肤是黑一块白一块;之后翻到斑马,小侄女指着斑马,“熊猫!”小姑娘一开始学会了“黑白相间=熊猫”,但这个规律是错的,斑马也是黑白相间,但并不是熊猫。那么问题来了,你如何给一个3岁小姑娘解释为什么同样是黑白相间,但斑马不是熊猫呢?这就很难了……
我想,可能在对幼儿的教学设计上,我们就需要避免将斑马、熊猫、奶牛、斑点狗这种表面上具有相似特性,实际上大相径庭的动物放在一起,他们表面的相似性会对他们深层的不同属性产生误导,而你却很难从头通过建立动物的分类体系来纠正他们。
好的对比教学,应当尽量控制差异,并且明确指出到底哪里有差异。同样都是剪刀,深层理论相通,只是刀柄长短和手柄长短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就比斑马和熊猫更方便解释——熊猫和斑马除了黑白相间,几乎哪都不一样,你需要解释的差异太多了。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的,如何给女生解释足球越位规则的一些段子。这些段子基本都是用类比(Analogy)的方式解释的:
你(女生)是防守方后卫,你闺蜜是防守方守门员,你男朋友是进攻方前锋。当进攻方传球时,如果男朋友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接近你的闺蜜(越过了你,比你更接近你的闺蜜),他就越位了。
这很好理解:
你凭什么离我闺蜜这么近?比我还近?犯规!
(这条还有一个神回复,“但是当你闺蜜主动传球给你男朋友时,他并不越位”)
另外,当你作为后卫主动传球给你男朋友,导致他一对一面对闺蜜时,也不算越位。
这一组类比很巧妙,利用了足球规则和交往规则中某种深层次的共通,巧妙地连通了越轨和越位的深层规律,帮助人们通过旧事物理解新事物。
左侧红衣球员传球的一瞬间,如果传给黄色箭头所指的两名红色球员,就越位了,因为他们比最后一名蓝色球员,更靠近守门员;而如果传给下面的红色球员,就不越位,因为他在黄线左边。
但是,只看这个段子,并不能完全了解越位,因为这个段子没有足够多的“什么不是越位”的反例。比如最关键的,越位判断的是传球一瞬间的位置关系,只要传球的一瞬间前锋不越位,球传出去之后,前锋在哪接球都是无所谓的,直接怼到守门员怀里也不越位,这是不是就和交往越轨不太一样了?越轨可是无论何时你都不能越过我的呀!
还有,前锋拿球的时候还在后卫面前,但是一路带球、变向、晃动、加速,眼花缭乱地操作一番居然突破了后卫的重重封锁冲到守门员面前,这算不算越位呢?
还不懂球的女生可能会说:
“当然算了,我他妈严防死守你还搞我闺蜜,这不是渣男?这还不越位???”
对不起,这是优秀的前锋,这真不越位……
有一名球员叫梅西,很强,带球连过3-4人是常态,甚至曾有连过6人打进一球的神迹。如果按照“越轨”理论,大概就是,顶着全家人的反对,搞上了小姨子吧……(我真不是梅黑)
如你所见,学习一个简单的越位规则,其实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点,除了通过类比熟悉的事物来帮助理解深层原理之外,还需要通过细节对比,找出不同,提升对细节的理解和分辨能力,另外可视化的演示(Visualization)也很关键。
对于职业球员来说,他们还需要精修勤练(Deliberate Practice),进攻球员要不断练习传球-跑动的时机(传跑配合)来规避越位,防守球员要不断练习阵型、盯人和前压时机来制造越位陷阱。如果你的女朋友对足球没有兴趣,你还要想办法创造她对足球比赛和球迷群体的归属感(Belonging)。
学习是一项精密的活动,有很多可以打磨、提升的细节,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学得快,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他们更聪明,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更会学、他们的老师更会教。
《科学学习》找到了26个与学习有关的关键点,巧妙地按照英文字母排列,比如我们已经提到过的Analogy(类比),Belonging(归属感),Contrasting Cases(对比),Deliberate Practice(精修勤练),后面还有Elaboration(详细阐释),Feedback(反?。珿eneration(自我生成)等,一直到Zzz(睡上一觉),这些都是对学习非常重要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