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白起围赵括长达2个多月其他国为何不救援?赵国为什么不派廉颇去救援呢?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长平爆发了战国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此战赵军大败,被坑杀四十五万人,秦军同样损失惨重,但却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场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大战,为什么在赵军被困的两个月时间里,没有其他国家救援赵国呢?
第一个原因,赵国外交策略的失败,导致外无援军
公元前260年四月,秦军出兵攻占上党之后,乘势进攻长平的赵军。赵孝成王派廉颇率领赵军迎战,廉颇开始进攻秦军。
面对强大的秦军,廉颇丝毫占不到便宜,六月王龁率领秦军对赵军发起进攻,廉颇连失光狼、二樟两座重要城池。
到七月,赵军在丹河以西的壁垒全部失守,廉颇构筑的第一道防线全部丢失。廉颇率领赵军在丹河以东构筑壁垒坚守不出,两军陷入僵持。
赵军在初期交战失利的时候,赵王就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怎么应对长平之战。楼昌建议与秦国议和,虞卿反对议和,认为秦国铁了心攻打赵国,和议难以达成。
虞卿建议派使臣携带财宝,前往楚国、魏国进行游说,秦国惧怕赵国与楚、魏合纵,这样秦国才有退兵议和的可能。
但是赵王没有听虞卿的谏言,派郑朱前往秦国议和。郑朱到了秦国后,秦王和范雎隆重招待了郑朱,并且宣告天下,秦赵议和。
其他国家都认为秦赵已经议和了,于是就再没有出兵救援赵国。而秦国这边,一方面加强军事战备,另一方面对赵国使臣殷切招待,宣扬两国和议,这样就使赵国处在更加孤立的环境。
所以说赵国外无援军,最重要的原因是赵国朝堂之上外交政策的失败,令可能救援赵国的楚、魏两国,没有了救援的想法。
第二个原因,秦国远交近攻,齐国奉行隔岸观火
《史记》中记载:王建立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p>
长平之战中,秦国是极为担心各国救援赵国的,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但是自从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去世以后,齐国的国策就发生变化了。
齐襄王时代,虽然齐国也怨恨赵国联合燕国攻打齐国的行为,赵、秦两国也时常进攻齐国。
但是齐襄王深明唇亡齿寒的道理,每当秦赵交战,赵国快顶不住的时候,齐国都会救援。
“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就是发生在齐襄王去世的这一年,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要求赵国送出长安君为人质,赵国被迫答应,齐国协助赵国击退秦军。
但是到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去世,这也是赵孝成王继位的同一年,齐国末代国君齐王建继位,其母君太后辅政。
齐国彻底掉入了秦国远交近攻的圈套中,坐视五国在秦国的攻伐下苦苦挣扎。齐国享受了四十多年不动刀兵的安宁生活。
长平之战时,赵国缺粮,向齐国借粮,奈何赵国使臣和齐国大臣周子把唇亡齿寒的道理讲的嘴皮都没了,齐王建就是不同意,最终赵国长平大败。
赵括被白起围困长达四十六天之久,长平又距离赵国本土较近,赵王为何不派出援军,甚至是廉颇进行救援呢?
首先,白起的战略布局,秦王的及时增援,令赵军救援无望
赵国本土与长平之间,隔着一座太行山,前往救援必须要经过百里石长城,这里是廉颇构筑的第三道防线。赵括接替廉颇成为主将后,一心想要反攻秦军。
忽略了背后的防御,白起上任后,派出两万五千精锐秦军,偃旗息鼓,星夜兼程,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拿下百里石长城,断了赵军的后路。
赵括率军出战,被白起带领的秦军围困在秦军的壁垒之下,赵军粮草彻底断绝。当秦王得知赵军被围困,粮道断绝后,就亲自赶到河内郡,征发当地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参军。
这支军队并没有投入长平战场参与围困赵军,而是就近直插赵军主力和赵国本土之间,截断赵国救援的通道。与百里石长城的两万秦军,一起阻断了赵国救援的可能。
其次,赵国朝堂对长平之战的认识不足,对战败的结果认识也不足
在交战之初,赵国庙堂之上,只有虞卿对此战有清晰的认识,赵王虽然同意此战秦国必定不遗余力,势必要击败赵军。
但是赵国朝堂对战败并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或者说赵国并没有像秦国一样,将举国之力投入到这场关乎国运的长平之战中。
一般认为,秦军的兵力投入达到了六十万,而赵军的兵力很显然是四十五万。两军相差十五万左右,如果说赵军再从外围投入十五万兵力,能否改变战局呢?应该是可以的。
那么赵国是不是真的抽不出这十五万人了呢?其实不然,此时赵国应该还有近三十万的兵力可以抽调,十万是邯郸的守军,二十万是北方防守匈奴的军队。
但是赵国并没有抽调这些军队,为什么呢?因为赵国朝堂对这场战争的认识和结果判断不足?;褂幸环矫媸钦怨丫挥辛覆葜С啪幼髡搅?。
第一个认识不足在于赵国对这场关乎国运的战争重视度不足,秦国是压上全部身家,意图彻底击败赵国,打下统一的基础,而赵国恐怕只把这场战争当作争夺上党的一场战争。
两国的这种认识,来源于秦国从变法之后,法家思想中的统一思维。而赵国的思维却依然停留在古老晋国时代的称霸思维,这是三晋一直在犯的错误。
第二个认识不足是对战败的认识不足,赵国可能并不惧怕战败,甚至不怕四十万赵军成为俘虏,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别的手段把战俘换回来,比如割地。
赵国更不怕秦军收编这些赵军俘虏,因为这些人的家庭和宗族都在赵国,未来的某一次战争,他们可能会再度成为赵军的俘虏,这是赵国存在的侥幸心理。
但是他们遇上历史上最嗜杀的“人屠”白起,采用了超时代的歼灭敌方有生力量的战略思维,彻底击破了赵国的一切幻想。
最后,赵国为什么不派出廉颇率军救援赵括呢?
平原君赵胜早就对赵王说过,野战廉颇不如白起,防守廉颇算一号。而且廉颇被替换的重要原因是屡屡败给王龁,现在让他去进攻白起,赵王心里都不相信能成。
其实赵国此时有三个合适的将领选择,一个是乐毅,另一个是田单,还有一个李牧,此时李牧应该比较年轻,在北方尚未展露头角。
所以赵国如果采取救援的话,从乐毅和田单这两个老对手中,选择一个的可能性最大。但是赵国对长平之战的重视不足,不会倾尽全力,投入一战,自然就很难有足够的救援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