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教育的魅力,常常在于教师的恒心与智慧,上好一节课未必有多难,可要想让每一节课都能保持职业品质,一节一节地去上,目送一届一届学生出校门,让课堂、学校和教师像画面、像雕像一样,成为学生的记忆符号,成为他们一生“精神底子”的一部分,则要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去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题记? ? ? ? ? ? ?
? ? ? ? ? 这几个月,我有幸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我的教育故事》这本书,受益良多,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受益匪浅。
? ? ? ?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特地去网上搜索了于永正老师生平简介及一些爱好。如:于永正老师为何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不是从小就立志当一个老师呢?很简单,就是因为当时师范不要钱,不收学费,管饭吃。于老师家里很困难,就选择上了师范。有空就到学校图书室去,凡是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叶圣陶。从这位名教师身上看到的是平和,是直率,是坦诚。
? ? ? ? 于永正老师在语文教学上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艺术教育。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每学一段京剧唱腔,每唱一遍哪怕是很熟悉的唱段,都是一次感情上的洗礼,都会增加一次感情上的积淀,京剧使我懂得了爱,懂得了恨,京剧教会了我喜,教会了我怒,教会了我悲,教会了我乐。总之,京剧使我懂得了人世间最重要的一个字——情。感谢张老师教会我唱戏拉胡琴,引我走进艺术殿堂。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而艺术给人带来的想象是无限的……”
? ? ? ? 我在阅读了于永正老师《我的教育故事》第一篇《儿童,往往因为错误而美丽》时,对于老师的容许学生犯错及对犯错的处理方式深有感触,学生通过声东击西偷看同桌卷子,成绩反而没有同桌高,学生来承认错误这件事,于老师没有过多责怪,而是举自己年轻时也用同样的方法偷梨的故事及后续故事给他们听,用原来老校长的话送给了他们“儿童,往往因错误而美丽”,潜移默化将这件事处理了。我们老师更应该容许学生犯错,我在教学中坚持让学生整理数学错题,就是让孩子们由“误”到“悟”,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更多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出错根源,及时弥补,举一反三,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 ? ? 读到《板书之我见》时更加深有体会,字的确是“人的第二张脸”,是人的“一张名片”。如果我们老师的第二张脸“端庄娟秀”,绝对会为自己、为教学加分,加“敬佩”分乃至“崇拜”分、加“效率”分,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都是“示范”,都在影响着学生,语文老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我在教学中也格外注意示范、书写格式的规范,自己静下来时也在练字,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更为了让学生看清字,做好示范。
? ? ?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做个“眼中有光、心中有数”的教师,阅读显得必不可少,学习于永正老师四个习惯一个爱好,四个习惯是:读的习惯、看和听的习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一个爱好是唱京戏。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孔子、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等教育家对他影响最大,对他启迪作用大的著作有《教育诗》、《论语》、《给教师的建议》等等。他每天报纸必读,订的刊物必读,好书必读,而且恪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读到精彩处必记。
? ? ? 书中的一个个教育故事,给予了我很多的启发,多阅读可以弥补自己的短板,以上只是自己的一些浅薄见解,自己也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路上,在不断充电学习的路上,做个有温度、有情怀、有故事、有格局的教育匠心人,是我给自己提出的职业生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