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跨县转学到刘集中学
刘集中学是我的起步地,我从这里走出来,去了城市,从此离开了农村。我的人生在离开刘集中学后,来了一个大的转弯。我和众多的同学一样,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凭借,所能依靠的就是在这里的几年生活积淀,几年的寒窗苦。
现在想想是真的苦,睡的是干地上铺着草席,好多时候吃的是开水泡馒头就咸菜,但当时大家都一样,没人喊苦,没人说累。我们的苦也是岁月的印迹,与上辈人比已经幸福很多。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境遇,我们那时的日子就是这样,能上起学已经是谢天谢地了。记得上小学时,常有学生交不起学费,给老师的答复是:我妈说了,等过几天卖鸡蛋攒够了就来缴?;褂兴担何掖笏盗唆辛寺缶徒谎Х?。想想这些学生,他们许多许多在小学、在初中就早早辍学了,告别了学生时代,当成大人一样去谋生活了,我们能上了高中,已是相当的幸运了。
这些年来,高中同学常常聊起那时的一些事,一些人,感叹今日的刘集中学已经不是往昔模样,没有了高中,只剩下初中了,像是断了心里的一根弦一样,总有些不舍,总想续接起琴弦,弹奏往日的点滴日子,一次来祭奠我们的青春日子。如今刘集中学虽然校舍变新,但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总觉人气已经不在,底蕴已经缺失,同学们说起来不免叹息。
我开始翻寻自己的脑海,回忆一点一点打开,那些人,那些事,就朝着自己跑来,于是笑着迎接他们,于是有了下面的文字。
刘集是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十几公里外的一个小镇,镇上有个中学,起名刘集中学。刘集中学在镇子正街的西面,说是正街,其实镇子也就一条街。
我是高一下学期从蒲城县的荆姚转到刘集中学的,心里其实有些不情愿,这边的同学刚刚熟悉,有几个关系还特别好,何况我们班主任人特别好,高敏芝老师,对学生像妈妈一样,那是我今生遇到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
后来想了想,还是转吧!荆姚中学就只是我们一部分高一学生,天高皇帝远,没有高年级学生压着,自己就称王称霸。学生中间有几个刺头,经常打架,经常血溅一身。
就这样我来到了刘集中学,刚来这里,就被这里接纳了,很快就融入这里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光就流淌在这里了,我的老师、同学,我们就在这里结识,离别,然后怀想。
我们的故事都播撒在这里了,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闭上眼,慢慢回味,往日竟然还在,不停在脑海里翻腾。那些有趣的人,有趣的事,跳跃了出来,引着你,牵着你。
【2】师恩永生难忘
想起我的老师,师恩还在,永不能忘。我们那些可爱的老师今天想来依然让人敬佩,思念。
语文张老师特别能开玩笑,他说女人穿衣服的流行特点:一阵子裤子紧得脱不下来,要拉头牛往外曳呢;一阵子裤子宽的,走过来像两个麻袋。他就是这么风趣的老师。学生、老师都很敬佩他。张老师学识渊博,课堂上那些闻所未闻深远的古诗文知识,他信口拈来。
数学高老师站在讲堂上对着一把笤箸发火,一脚把笤箸踢到讲堂下面,然后两眼狠狠瞪着这把扫帚。每次批评我们,眼镜往上一推,眼睛一翻,开始高谈阔论,每次学生一个小小的错误,他能批得和宇宙一样的高度,让你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但学生们都喜欢他,他课讲得好,特别负责,特别有责任心。
还有班主任刘老师,他年年带毕业班,年年带出的学生都给他争气,考的成绩很好。他是那种不很严厉的学生,经常训我们,但没人害怕他,我们反倒是一天嬉皮笑脸的。要说刘老师为啥能带出好学生,没有别的,就是敬业。他每天比我们起得早,来教室比我们勤快。不管有没有他的课,他时不时站在窗外凝视教室里面。谁要是有个花花肠子,搞点别的事情,早早就入了他的法眼,然后就等着找你单独谈心了。有一个空教室,在刘老师帮助下,我们几个男生临时搬进去,课桌拼起来当床,后来我们把这里当成独立小天地。一天早晨我们几个睡懒觉,没有去早读。后来刘老师 进来了,喊着:还睡,还睡,你妈,你大脊背上流汗正在地里下苦哩。
还有曾给我带过班主任振汉老师,他是学校里年级最长的,但却是最有激情的人。在路上骑自行车遇到他,就像风一样,呼呼从你身边刮过,你只能自叹不如。这是个有着28岁火热的年轻的心的老汉,他像一把火,照耀着,引领着我们,激发着我们的斗志。
还有那个平时不说话,看着木讷沉闷的数学老师,他经常给我们讲高等数学,让我们眼前豁然一亮,茅塞顿开。连物理老师都对他赞口不绝,说他讲的高等数学帮了大忙。他不是硬塞给我们,在遇到难解的题,他一步一步领着我们先用常规方法,到了最后,他轻轻一点,这个用高等数学是这样的解的,真真让我们佩服的不行。
高一下学期,学校一下子来了5、6个刚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的年轻老师。由于一阵刚猛的春风,吹荡着我们这些年轻不安分好事、好奇却又萌动的心。我们评头论足,甚至给老师们组合对象。
尤其那个个性最张扬的教政治的女老师,她走路风风火火,仿佛带着气场,高跟鞋梆梆梆,步子迈地老大了,长裙在双腿作用下,匀称有节奏的上学舞动。每次她走过,男生们的眼睛就钉在她身上,拔不出来。等她走过去,一个个砸吧砸吧嘴:啧啧,太帅了。都被老师迷住了。
不过这种情况好景不长,一次课堂上,她很严肃的警告我们:安心学习,不要搞别的事情。大致是高年级的男生可能给她写信了。我们那时是学校的最低层,哪敢想这些事。
围绕这几个年轻老师的话题很长,故事很多。最帅的那个男老师,每次在操场上打篮球,看他打篮球的人能围半个操场。
这群老师中有两个特别出众的,一个帅哥、一个美女,他俩家都是县城的。那时我们殷殷期望,他俩能谈对象,能组合成一对。他俩是我们眼里的金童玉女。只是世事沧桑,人事多磨难,最帅的男老师没有娶她。美女政治老师似乎后来调走了,我忙于学业,竟然淡忘了这些事。
还有大谝老师、能吹老师、光头老师,年轻刚带班主任的吴老师,一个一个留在记忆里,还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可敬。很想念他们。
我在想,为什么还在思念他们,向他们。因为他们太好了。那时刘集中学的老师,都把心思用在教学上,用在学生身上,他们身上有着令人敬佩的职业精神,有着师道和老师的尊严,让我们不由自己对他们产生恭敬之心。
在刘集中学这些年,我没有对那个老师心怀不满,没有对那个老师愤恨过,有的只是感激、感恩。
【3】岁月沉淀中的天才少年
想起一起嬉笑打闹的男生们,他们心怀梦想,在边远的小村,什么世面都没见过,心里却又大大的世界,远远的梦想。
我总是想,我的这些同学里有着天才、大师级的人物。有个男生在乒乓球上有着神话一般的水平,体育老师也不是他的对手,他长跑无人能及。我想肯定还有绘画、音乐方面的天才只是没有舞台,没有机会让他们显露出来。
在学业繁忙、高考压顶的当口,建荣同学依然笔耕不辍,写了一本又一本诗歌、小说、散文。他每天埋头苦写,写好了给谁都不看。有一次,军平用武力硬是抢来给我们看,我还没看几个字,又被建荣抢回去了。
那个时候谁还有心思看闲书,卫东同学却在精研《红楼梦》。卫东不管这些,他读的认真。后来卫东上了985院校,学了设计。新社和建武,每天两人两眼放光,淡定自若,旁边任何风云打搅不了他俩的专心,后来新社考到了南京名校,当今双一流建设A类院校。建武上了北大?;褂醒敉В谝荒昝豢忌侠硐氲拇笱?,都劝他去上吧,他依然决然选择复读,一年后考上了北航,他心目中的学校。
那些年刘集中学,男生是绝对的霸主,成绩排在前面的基本上都是男生,我们那一届的最厉害的就是有一位招了飞行员。吃着农家饭,长在黄土里,从小风吹雨淋的,竟然完好无损,竟然长成了棒棒结实的身体,成了国家的飞行员。那份荣誉是学校最欣慰最自豪的。
在刘集中学这几年,尽管都是年少青春容易冲动,容易轻狂,却很少有打架的,我没有和谁打过架,没有闹翻过,我身边几个好朋友也没有闹过事,没让叫过家长。
高中时结下的友谊是最真挚的,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是好朋友。
想起我们那些青葱岁月里的女生们,想起来就想笑,笑那时我们怎么那么可爱幼稚有趣。其实对于女生之间的小故事,我是没有多少资料的,记忆里的都是大家周知的了。
容易让人想起的,就是有外号的女生,一般这些外号都来自男生,这是男生之间的公开的秘密。
例如有一个漂亮的女生,被成为魁梧的玲。魁梧一般用来汉子,怎么能用来形容女生?这个女生一点也不壮实,反倒是小巧可爱,怎么偏偏顶了这么一个威猛的外号?;褂幸桓雠形蹇?,搜寻不太准确的记忆信息,大致是这个女生平时跟你说话爱伸出五个手指,让思维搞怪的男生联想到划拳时的五魁首,如果是今天大致会联想到双击666,那个时候不流行这个,划拳到时非常时髦。但五魁首似乎喊起来不响了,没有力度,后来演绎演绎就和魁梧的玲喊混了。只是不知道魁梧的玲和五魁首,考上了哪所大学了。
还有一个女生被称作骄傲的公鸡。啧啧,真是佩服,佩服我们班男生的才艺和丰富的联想力。一个女生如何与公鸡挂上号,而且还是骄傲的公鸡。这个记忆我比较清晰,这个女生算是漂亮的,而且气质也不错。这个女生走路时脖子高扬挺拔,走得极其有节奏,一副傲气和目空一切的感觉,仿佛尘世间的一切她都不放在眼里。尤其是在教室里,当大家都坐着,她一个人走进、走出时,那种傲视整个时间,蔑视全班男生强大的气场和高傲的感觉扑面而来,直接撞击你的目光。后来有同学脱口而出:你看谁谁谁脖子扬的高得,就像不谦虚骄傲的公鸡。于是骄傲的公鸡的名号就产生了。每次当这个女生走来,男生们就窃窃私语:看,骄傲的公鸡来了。
这个不是最厉害的外号,还有一个上升到政治高度的外号,班里有个女生被称作自由主义。这样的外号在特殊时期直接可以被关进号子里,开个玩笑了。人说字如其人,有时这外号也如其人。被称作自由主义的女生,个性独立,似乎有种天下之大唯我独尊的气势。其实这个女生的人是不错的,只是在细节上粗了一些罢了。这个女生爱美,在大多数女生还没有皮鞋、高跟鞋时,她就有了,有了还不算厉害,厉害处就在于,全班同学都静静的学习,她忽然从外面风风火火冲进来,脚底下噔噔噔噔,一直噔噔到她的座位上。有时大家都在自习,她忽然站起来,又是噔噔噔噔,我们听着噔噔声从教室里慢慢传远。她还老爱迟到、早退,后来每当她迟到时,全班同学抬起头来,盯着她。她不管这些,继续噔噔噔,坦然走向自己的座位。后来男生就给她起了个外号:自由主义。自从有了这个外号,每当她进来,有人就喊:自由主义来了。我们开心一笑,自由主义不明白这些,依然镇定自如。后来,也许走漏了风声,自由主义摒弃了噔噔的鞋,怎也没有这样的事件了。只是不知道她后来去了哪里?
还要许多外号,例如被称作个人主义的女生,这个女生可以算班花,有些高冷,跟男生很少接触,甚至很少说话,因此被求爱不成、没有达到目的的男生起了个人主义的外号?;褂幸桓雠怀谱骱诘暗埃仪迫思乙坏愣疾缓?,而且还挺漂亮的,也许我的审美视觉有问题?;褂幸桓雠怀谱骱?,这个我倒是没有对上号。
说了男生、女生,在青春火热的年代,男女生之间总该有点什么难忘的事情吧。想起懵懂的年纪,懵懂的事,温暖却又遗憾。其实那时男女生之间的故事很多,其实只是我不知道罢了,后来他们都一一暴露了。
从县城来的让人羡慕,女生个个美得水灵,我们都躲得远远的,我们都是农村的土包子,一般只是远远欣赏这些城里来的女娃,很少有人敢去骚扰人家的。城里来的男生大都傲娇,一副高高在上的感觉。不是我说城里人的不是,肯定来这里的都不是城里的尖子,学得不行才来刘集这个乡村中学的么。例如从南方某个大地方转来一个学生,刚来时根本不适应,睡觉的地方就是光地上铺着席子,他家长和这个学生眼睛都看直了,直接就睡不下去。但这个学生确实聪明,对各类题目讲地头头是道,比老师都厉害。只是他后面勉强考了一个大专。真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些学生比老师都厉害,可一高考就落了空,也许这个坎,注定迈不过去,任凭你怎么使力。
【4】消散在岁月里的青春,难忘的青春
咱们言归正传,还说说艰苦岁月里,我们那不浪漫却美好的青春故事。
说实话,在我们那个时候,敢明目张胆谈对象的,都是少的可怜,如果有,也都是隐藏在地下,保密工作做得相当好。因为一旦被学校发现,学校就会如临大敌,父母见面,学生检讨,公开批判,仿佛你犯下了邪恶大罪。庆幸的是,这种事情发生率微乎其微,因为高考的大山扛在肩头,沉甸甸的,谁都不敢过于放纵自己。
但毕竟男女爱恋是天经地义的,喜欢一个人是自己左右不了的。尽管高考时刻警醒着、镇压住内心的狂躁,但压不住心里萌发的爱恋种子,都在挣扎中发芽,哪怕笼罩在黑暗中,也要努力寻找心里的阳光。
尽管少的可怜,但总有那么几抹闪亮的色彩。如果不写下,似乎我们的青春是一片空白。
在青春里,阶层似乎也存在,例如城里来的姑娘就是比我们乡下的清新艳丽,总有股不俗的气质。我们只能远观,没有几个男生敢去追的。大多都是我们这些农村的喜欢农村的,城里的姑娘自然有城里来的男生去追。
我记得有一个模特一样美丽的女子,喜欢她的男生很多,没几个人敢去主动接近的。一次,我发现城里来的一个戴眼镜的男生竟然约了这个女生在教室后墙外面,女生低着头,男生不停说着什么。碰巧他俩的约会被班主任碰见了,班主任毫不客气:谈啥呢?有啥好谈的!你大、你妈在家里想着你们用功呢,你俩就把功夫用在了这上面。班主任说完,背着手,走了。两个人哪还有心思,后来再没见过他俩在一起的时刻。
好朋友石头喜欢燕子,石头学习很好。石头喜欢燕子这件事,我们都不知道,石头把这些压在心里??烧庀不队倘绱貉?,越长越大,撑破了枝干,要迎风招展了。石头抓耳挠腮,想让自己不喜欢燕子,他努力过,大声喊过:我要学习,我要战胜我自己??勺钪帐钒芰?,他偷偷写了一封情书,找了机会去约燕子。
燕子到是大方,跟着石头来到教室外面,石头憋了半天,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对着脚下的地面,说自己想和燕子好。燕子的确是聪慧的女孩。燕子说得话,跟现在电视剧里演的、导演导出来一模一样,就像背台词。燕子说:很荣幸,很高兴呀,没事,好好学习,我们是好朋友嘛,一起加油,等高考完了,我们再谈这件事,现在嘛,先安心高考。
燕子简单这几句,竟然把年少的石头的爱恋化开了。不过石头的这一举动,挫伤了众多喜欢燕子的男生。他为自己、为更多的男生办了一件好事。一些有想法的男生,这下也没想法了,安心学习呗!
这些经过,是我睡在石头家的炕上,他家炕上的跳蚤太多,咬地我浑身红包,为了弥补他家跳蚤对我的伤害,于是石头讲了他和燕子的故事。
还有好朋友小武的恋爱故事,其实我们都不知道,临毕业时,小武美美向我们炫耀了一把。小武是靠着糖果,把凌变成他青春故事里的女主角的。凌是一个大方开朗的女生,小武拿准这一点,每次专门挑几道难题,装模作样去向凌讨教,凌热心肠,经常都能给以完美的解答。后来,每次凌给小武讲完题,小武就给凌一个糖果。小武说这是感谢,感谢凌让他茅塞顿开,这是他给她最好的礼物。一来二去,两个人就熟了,冬天趁着夜色掩盖,两个人经常是在一起。 后来小武和凌分别上了不同的大学,他们就这样散了,在人海里也许今生再也没有遇见过。
红的故事直接,他没有讲过程,只讲了结果。那时,农村经常停电,说是保工业,动不动就限电,经常是突然没有预料的就停电了。红和同桌的她坐在教室南墙最后面。红心里一直偷偷喜欢着同桌,只是他从未说,只是放在自己心里。对同桌和其他女生一样,没有什么特殊待遇。一次,我们正上晚自习,突然熄灯了。教室里一片哗然。后来有一天,红突然对同桌的她说:那天晚上突然熄灯,我突然想抱你。同桌的她脸红了半天,低下头,迟疑了半天,后来声音低低地、断断续续的说:那你,你怎么,怎么没……没呢。
也许有些事情只能放在心里,不能说出来。后来直到离校,直到他们各自上了不同的学校。他们也没有机会和恰当的情景去拥抱,这个拥抱只能留在梦里了,留在曾经的那个夜晚了。
还有一个不是故事的故事,镇子有一座天主教教堂,有一段时间,教堂里来了一位美女传教士,说是神学院毕业来这里传教的。这个消息不知道是谁传出来的,几乎全校的男生都去过教堂,那时大家一是好奇,更确切地说是去看美女。
每天晚自习前的一段空闲时间,男生们成群结队就去看美女了。天天一帮男生跑去教堂,一波接一波,女传教士的名声越来越大,于是我跟着一帮男生也去了。小美女刚毕业,看起来和我们年龄相当,个头不高,约莫1米6左右,说话声很轻,总是笑容满面。她带着我们参观教堂,给我们讲关于教义的内容。走了一波又来了一波,她始终微笑着接待,问什么也不恼怒,也不生气。哪怕你说这是迷信,有什么上帝,她也不会和你争辩,只是微笑地望着你,听着你的说辞。
我那时想不明白,年纪轻轻的为什么要从事这个职业?其实不光是我对她是不理解的,同去的男生都觉得可惜,这么好的女生为啥要从事这个职业,我们当时也问她了: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参加高考,考大学,将来工作。美女回答:我也上了大学,和你们一样。我们心里却想着,明明你和我们不一样。
记得好像那时也有个别女生去过,更多的女生选择了回避,她们不愿意欣赏别的女人的美丽。
这几乎是我们经历的全部青春故事了。其实那时,恋爱这件事离我们很元,更多学生尽管心里有想法,眼里有喜欢的女生,却什么也不敢做,不敢行动,因为怕这样做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学校,都不起自己。不过怎样,曾经的都是故事,都是经历。我相信,我们那时肯定有众多的青春故事,只是我不知道而已,不管怎样,这些美好的回忆都留在彼此的记忆里了。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的高中生、初中生,也许他们在学校里的恋爱真的很正常,不用当家长的大惊小怪,也相信他们会处理好的。
【5】苦中作乐,我们的一日三餐
说了人,下来就说吃和住了,这两件事最热闹,最有意思了。
吃饭是除了学习之外的头等大事,不管在什么地方,人都要吃饭。尤其正青春的年纪,对食物的渴求更强烈,对美食的品尝最香甜。人到了中年,你吃多么奢华、名贵,哪怕是绝版的一道美食,都没有年轻时路边摊上那一碗,在你饥饿时,在你胃里缺油少肉时递上来的大杂烩。我记忆里吃得最香的面,是我上高中时在富平县城街边一个摆摊的、卖的牛肉面。那碗牛肉面里没有牛肉块,只有牛肉沫??烧馔朊妫梦壹且浜突匚读撕艹な奔?,直到今天,我的胃里、脑海里仍然坚定地认为,那碗牛肉面是迄今为止我吃过的最香的,最让我难忘的美食。
上高中时,我们几乎每个周六要回家去背馍。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馍袋子,绝对的纯棉布,女生的花哨一些,男生的色彩简单一些。与馍袋子搭伙的还有一个菜瓶子。基本上是夏天装咸菜,冬天装家里带的炒菜和腌菜。
那时学校的食堂属于自营自管,价格高不说,主要是饭难吃。
学生的口头禅是:馒头蒸得气死人。要么黏糊糊的没发好,像没睡醒一样,稀软,要么碱放多成了得了肝炎病的肝炎黄了。食堂卖的早饭就是黄馒头掰开,抹上象征性地有点咸味的辣子酱。就这,我们还不敢天天吃,还要间隔几天去吃一次早饭。
午饭的面条就是一锅浆糊,面条稀软,而且能数清上面漂的油花。面条除了咸味很浓之外,再没有其他味道了。有一次,主管食堂的茂哥不在,做饭的厨师擅自把面条整的有些稠。茂哥回来就心疼,这分明是割他的肉,这一碗面平时至少能卖十碗,于是他就发火说厨师。
还好学校给我们提供开水,用两口巨大的铁锅烧开水,锅里不知道积攒了多少年的陈垢,反正看不出锅的颜色。水上面飘着一层不知道是什么成分的东西。
我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于从家里背的馍,冬天基本上背的蒸馍,冬天天冷,馍可以存放一周。夏天的蒸馍放不了几天就长毛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夏天背的馍就有了下面的这两种,一种是刚出锅的馒头马上掰成两半,放在 灶火里烤干,一种是烙成干饼。
如果你愿意了解关于背馍的故事,你恰好看到了这里,你可以在网上搜一下“背馍”,关于背馍的文章不少。我在这里就不啰嗦了。
吃馍大概有两种吃发,一种是用洋瓷大缸子舀上一大缸子开水,把馍掰成小块,放进洋瓷碗,倒入开水。大冬天这就是一碗热气腾腾的好饭,再就上咸菜,简直是美味。吃完后,浑身发热,顿觉舒坦。一种就是干嚼,硬啃。尤其是夏天烙的饼子硬的跟砖头一样,必须要牙口好。
食堂实在吃不成了。镇上的村民敏锐的觉察到这一点。但如何从学校食堂分得一杯羹呢?
那时候学校食堂买饭实行的是饭票制,你从家里带麦子来,交给学校,学校收取加工费等等之类折算成饭票给学生,学生再用饭票去食堂买饭菜。
村民们就想了,我把饭卖给学生,学生给我饭票,我再用饭票换学生手里的麦子。这生意就成了。
那大家可能就问,为啥不用钱直接买呢?还要来回折腾麦子干啥?
这就是一个历史问题。当时农民家里有麦子,有面粉,但没有钱。麦子个人是不能随便收购买卖的,这个是国家统购统收,这涉及到国民大计。每个乡镇都有粮站,粮站是干啥的?粮站就是弄这事的。
村民们一合计,这事好??!只要我能换来麦子,麦子可以换好多东西。那些年,农村还习惯于用物品交换物品的方式,尤其是每年夏天卖西瓜时,没有一个卖西瓜按斤论钱的,都是按斤折算成麦子,来时拉一车西瓜,回去时拉半车麦子,然后找关系卖给粮站。
那些年农村的学校早读后,学生吃早饭。冬天时,早读结束,天才大亮没多久。
早读一结束,于是一个壮观的场景就出现了。学生几乎全涌向了校门口。
镇上的村民端着盆、提着桶,直接把校门口包围。村民自己炒的菜、熬的粥、蒸的花卷、煮的面条,齐刷刷亮了出来,就等着我们检阅兑换。
村民们也是换着花样,紧跟着时令,天冷就弄热包子、碎糊面等等吃着热乎的东西,夏天凉面、凉粉齐上阵。
我们挑着选着,左看右看,主动权在我们手里,我要不交出手里的饭票,谁也没有办法。不像以前,只能去学校里面的食堂。
确实选择多了,花样多了,我们好赖能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了。
感谢刘集镇的人民,让我们在长身体的年纪及时伸出援手,想出了这么好的主意,解决了我们胃里的饥饿。
后来学校两边的围墙外全部搭起了棚子,一溜饭馆开张,但是端盆、提桶的也大有人在。
有一次我和好几个同学都说自己买的饭里有股煤油味。我们想不会村民把煤油当成菜油给我们炒菜吃吧!我们几个一核对信息,锁定了一个老太太。
后来,有同学专门去问老太太:你的菜里怎么有煤油味。
老太太看着别人在校门口卖饭,想着自己闲着无事,能多帮家里就多帮一些,她也想展示自己的手艺。年轻时,她给工地上做过饭,工地上的人就喜欢她做的饭。
那天早上,她早早起来炒菜,谁知道停电了。只好点上煤油灯。毕竟年龄大了,一不小心,煤油灯打翻了,掉在了锅里。她不想一锅好端端的菜就这么毁了,于是简单处理了一下,就卖给我们了。
老太太说:我的菜香着呢!下次来,我多给你们打点。
再后来,学校老师的家属也加入买饭菜行列。操场的东面靠南是一排家属院,学校给一些资历比较长的老师在这里盖了家属院,经过老师自己的翻修扩建,俨然成了独立小院了。家属们闲着没事,看着校外村民们生意做得火热,于是也纷纷开张,支上锅开始餐饮服务。
事情愈演愈烈,后来学校的饭票几乎成了镇上流通的硬货币。我们终于扬眉吐气了,镇上的饭馆我们可以随便进。我也在好几个饭馆开过洋荤,比如我去饭馆咥过炒面,只是炒面油少酱油多。我背着家里,大摇大摆进了馆子吃过羊肉泡馍,汤多肉少,还有一块骨头咯了我的牙。去街上的馆子吃饭,只能是偷偷的,不敢告诉家里。如果家长知道,肯定要批我:你生活质量挺高呀!我们一天都是干馒头就咸菜,你倒好,竟然敢吃这么贵的饭,而且竟然敢背着我们下馆子,你个败家子。
后来学校的食堂开不下去了,没有学生去吃饭了。倒闭了好长时间。总不能天天让一帮村民围着大门,给学生卖饭吧!学校终于大张旗鼓搞起来改革,引入了若干个体户,把饭馆设在学校。类似今天的小吃城模式。只是还是用麦子换饭票,从家里用自行车驮着麦子交给饭馆,饭馆给你饭票。你喜欢谁家的饭,你就给到谁家去换。
后来的事情我忘记了,似乎可以用钱直接买了。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的吃饭问题终于解决了,终于能吃上较为热乎、较有质量的饭菜了。但是为了吃饭,吃好饭,我们年轻的胃里还是有更高的渴求。
我记得我和柱子、阿光,我们三个人得知县城一箱方便面比镇上要便宜那么一两块钱,于是我们三个人在一个周末骑车骑着自行车去富平县城买方便面。来回二十多公里,就为了一两块钱。也就是凭着年轻,凭着一股力气。
现在学生上学再也不用背馍了,背馍这个曾经的故事,慢慢就沉入社会发展的零碎地下了,永远地消失了。
【6】我们的宿舍洒遍了整个刘集镇
说完了吃,接下来一件大事就是住,说白就是睡觉。写到这里,想起了杜甫的一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上高中那会,真的没有广厦,也没有茅屋,有的是干冷、简陋的宿舍。
所谓宿舍,一件空荡的大房子里,平地起50公分左右的平台,用砖包了边角,里面填充的都是很接地气的干土。在砖头上面铺上竹席,我们就把褥子铺在竹席上,一个挨着一个,所谓大通铺,一排能睡好几十学生。后来学生多了,学校又在房间里搭起一排架子,上面用木板一铺,就成了床铺了。
除了大通铺,还有比较奢侈高端的小房间,小房间里摆设着好多高低床,木头质量不好,总是咯吱咯吱响。我有幸抢到一张下铺,只是靠着窗户??孔糯盎б参匏?,大致可能采光好一些,只是仅靠在背面,只是窗户上没有玻璃,只有塑料薄膜。玻璃太贵,学校只给教室装了,宿舍嘛暂时装不起。
后来刘集中学火爆,再进来的学生连50公分左右的砖头垒成的平台也没有了,一进门直接在砖地上铺上竹席,被褥就放在竹席上。
冬天天要发威,温度蹭蹭往下降时住学校里面根本撑不住,最冷的时候我们都不脱衣服,连袜子都不脱,就这样钻进被窝,一个挤着一个睡觉。
有一年冬天夜里,寒风呼啸,伴随着寒风降下满天大雪。一天的辛苦学习,太累了。我们都沉沉地睡去。风不知道什么时候撕烂了窗户上的塑料纸,顺着窗户涌进来的,除了寒风还有白白的雪。第二天早上醒来时,我的被子上面铺着厚厚一层雪。这个记忆我比较深刻。起来发现自己盖着雪,睡了一晚上,倒是很开心。连忙开心地喊同学,看,昨天我盖着雪睡了一觉,睡得还挺香。咱这叫盖雪入眠,属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后来为了对抗宿舍里面的寒冷,我们几个人曾住过教室。住教室就是不能睡懒觉,必须早早起来。晚上教室里同学一走完,我们赶紧,紧闭门窗,把这一屋子的热气留住。我们把课桌拼成一张大床,铺上我们的铺盖,靠着白天同学们散发的热气,暖和一晚上。第二天必须早早起来,因为有特别勤奋的同学来的特别早,每到这时,心里特别恨这个同学,干嘛来这么早,能不能让人多睡一分钟呀!但是抱怨归抱怨,还得起来,把被褥放在教室后面,摆好桌椅。
这个时候,刘集镇的村民敞开家门把我们接纳了?;故且行簧缁幔行桓母锟?,社会发展了,人的思想也解放了,也打开了村民们的思想。靠着这么一所红火的高中,我们该干点什么,能干点什么?不能白有个高中。
冬天的热炕,也就是一把柴的事,一把柴火就能让人睡个好觉。于是冬天有大半的学生都住进镇上村们的家里了,学生村民一家人,一家亲么。
于是我们不住学校了,到了冬天我们就住在镇上的老乡家里,每到晚上,老乡早早就给我们烧好了热炕,早上起来还有热水洗脸,一月才几元钱。其实就是村民可怜学生,谁在乎你那几个钱,当然有了钱才有动力。其实更多的是作伴,冬季漫漫长夜,家里多一个人多一份踏实和安宁。尤其是老人怕孤独,我们住在村民家里,显得热闹,喧腾。
我前前后后住过两个人家,先是住了母女俩人的房子。他们家男的在外干事,要我们很少的钱。她们母女俩冬天就是想找人作伴,天黑的早,娘俩守着这么大的房子,万一有个狗叫猫喊得。住上几个男生,可以壮壮胆。我们几个人就住在他们家大房底下,大房与厦子房中间有厚厚的帘子,捂着暖暖的热气。我们住的时间不长,我们几个男生,总觉得和母女俩住着不方便,再说我们住的地方正对着她们娘俩的卧室,我们每天黑了聊天胡说不太方便,于是就撤退了。
后来我们住在一个老两口家里,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分家单过了,小儿子经常飘荡在外,家里就他们两人。对于我们的到来,老太太特别高兴。我在他们家住的时间很长,到了夏天就搬来学校,一到冬天早早就去了他们家。老太太特别勤快,我们的炕烧的热乎,经常在我们睡前还要给我们加一把柴火。
时间长了我们几个和他两个儿子也很熟悉了。大儿子是做豆腐的,我们经常去大儿子家混豆腐脑吃。老太太经常喊我们用她家的灶房,热馒头、热菜。
冬天,家里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经?;岽淮笃吭诜帕巳舛〉牟?,但我们没地方加热呀!大多时候就那样冷吃、冰冷的吃掉,老太太心疼我们,老喊我们用她的灶火,她总,说就是一把柴的事。老大爷给我们讲了好多话,那时的心思根本不在这上,哪能听得进去人说教。
这是个善良的人家,后来小儿子娶了村上一户人家的女儿。老大爷在我们面前连声说:这真是没想到,真是没想到,这么好的姑娘能嫁到咱家,而且还是人家主动提地亲。哎,做梦都没想到。
也许善良的人家总有最好的回报吧!后来考上大学,我还回去看过他们一家人。老大爷笑容满面,说道:看啥呢,还想着来看我们,不用,就是做个伴,住了几天么。
现在不管城乡郊县,学校的条件都好很多了。但我们那时,那个年代就这样,社会主流思想也是:先工作,后生活。人们都忙着向前奔日子,谁还想到享受、想到舒服、自如的活着。
【7】平凡生活中总有那么些光亮
除了吃住、除了男女同学之间的故事,我们还要娱乐、必须要有娱乐。只不过我们的娱乐很单调,但当年我们却没有感觉到枯燥乏味、反而是兴致满满。我们那时的娱乐就三件事“逛街、打台球、打乒乓球”,另外加一个不是娱乐也不是学习的娱乐学习活动。
我们娱乐的第一要紧事是逛街。每隔几天镇上就有集市,尽管我们没钱,但就爱逛个热闹。出了校门就与集市撞个满怀。漫无目的,从这头走到那头,再从那头走回来。
我几乎是逢会必逛,有时去买点什么,有时什么也不买,就这样东瞧瞧、西瞅瞅,从这边走到那边,再从那边走到校门口。到今天我也爱逛集市,估计就是那时养成的毛病。有些爱美女的男生上街比我积极,或者上街去看人家的小媳妇,也许总想张望外面的世界,总想看看外面不一样的人和物,身边的同学那么青涩,总没有街上的美女那么艳丽。每逢集市扑克大小的美女贴画以及明星海报是比较惹眼的。
我在想我们那时为什么爱逛街?是不是我们学校生活总有些枯燥乏味,上街是为了感受这个热气腾腾的社会,是我们内心渴望什么不可琢磨的东西,或者是一种自觉和无意识,带领我们去感受真实的生活。
我的记忆里没有多少逛街刻画下的难忘的痕迹。只有热闹的人群、火热的场面,琳琅满目的物品,尘土飞扬的日子。
除了逛街,还有一项娱乐活动,就是打台球或者看别人打台球。那个时候台球也许风靡了整个大街小巷,从乡镇到城市,随处可见支在路边的台球案子,随处可见三五青年挥舞着球杆。有那么几次我曾握过台球杆,也只是仅有的几次。因为没钱,不敢大手大脚,而且不敢告诉家里。要是家长知道,肯定要被骂的。所以,现在孩子有好多事情不告诉家里,不让家长知道也是正常的。
更多的时候,我们一群人围着台球案子看别人打台球。有时候自己玩,真的还没有旁观那么过瘾。为别人的球技好喝彩,为一个刁难的球却被漂亮地落袋而兴奋好久、议论好久。那种快乐和喜悦似乎比考了好成绩更享受一些。学生中确实有高手,可谓打遍全镇无敌手,包括镇上那些二B青年。没有人指导,没有专业书籍进行理论辅助,就靠着天分,当然家里还要有钱支撑。当时打全校打台球的有两个非常厉害的学生,我是佩服不已。
现在我也总觉得,当时我们围观的台球,比现在我能看到的任何一场国际级别的赛事都精彩,因为现在我更是以一种散淡的心情来看,我没有参与感。而当时,我是其中一分子,我的所有娱乐、我的欣喜开心全系在曾经的台球上。
当时我们钟情台球,喜欢长久的围观台球,今天看起来似乎很傻,很可爱。但当时能围观台球已经属于精神上的愉悦了。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铺天盖地的娱乐节目,更没有游戏,我们有的也仅仅是台球而已。
感谢台球,曾经承载了我们许多欢乐,给予我们无法释怀的想念。
另外一项火热的运动和娱乐就是乒乓球。
学?;顾惚冉瞎匕颐?,用水泥、砖头建了几个乒乓球案子,没有球网,上面摆一溜砖头。立马这里就成了抢夺地、成了聚集地。
每天的乒乓球案子是最热闹的地方,一下课,大批男生黑压压就冲向这里,抢上位子的喜气洋洋,没有抢上的就围在边上过眼瘾。到了周末,天刚麻麻亮,能看见人影,就有人占在这里。心里想着,这下没人能和我抢了,今天我就美美过个瘾,打它个昏天黑地。
为了过足乒乓球瘾,在一个夏天的午后,我跟着另外几个同学骑车去了附近一所小学。一名同学的父亲是这所小学的校长,放学后,学校除了看门大爷在无其他人。一张粉刷漂亮的水泥质地乒乓球案子静静等候着我们。我们犹如饿狼见了美食,心里的那份雀跃,狂喜压抑不住,从脸上、从喊声中显露出来了,急不可耐冲上去开打。
运动对于我来说,仿佛是缺乏魂灵,每次握上拍子,我就不是我了,心里想的和手里表演的不是一回事,动作笨拙,球技很差,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喜欢乒乓球的心。到今天我依然爱好打乒乓球,尽管长时间不打,但心里委实喜欢它。
犹如你喜欢一个美女一样,尽管你死皮赖脸,去追求人家,甚至没有人格的把心掏给了美女,可美女连看你一眼都觉得恶心,但这丝毫阻挡不了你喜欢美女的心。
那个时候,我们为什么对乒乓球那么狂热,我们没有想着苦练乒乓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我们只是在击打球拍时忘却了我们自己。
在喊、在笑,在恣意时,那就是我们无处释放的青春。乒乓球案子其实就是泄压台、是我们宣泄的地方,是我们在苦学、苦熬之后唯一能沉浸其中、忘了整个世界的地方,只为一球一分之得失而喊而喝彩。
我忘记那个时代,女生们都在干什么?她们肯定有自己的方式,有自己的释解途径,只是我粗笨,没有留意到罢了。
说了这些,似乎说完了学校的一切。但学校外面还有广阔的田野,层层叠叠成画面,向我涌来,一幅、一幅交织在一起,曾经穿行在麦地、田间的脚步渐渐清晰。
学校紧西边是大片田地,学校东边,穿过街道也是大片田地。除了不能去的地方之外,我们几乎把镇上所有地方跑遍了。
夏秋白日长,每到下午放学,大批学生就涌向两边的田野了。
我们拿着书,三三两两,走进广袤的原野了。先是走一段路,吹一阵风,放松一下,深呼吸,几声呐喊。然后找个田间地头坐下来,开始读书。有时干脆不拿书,就是漫无目的地穿行在田野中。我们春看麦子青青,拔几根麦秸使劲吹,时而能吹响,时而憋得满脸通红。等到麦子拔节扬花,我们摘了麦穗,播出嫩芽,咬一口香甜的麦浆。再等待麦子收割后,大地只留下本色土地的颜色,天地顿时空阔辽远,不觉能想起“极目楚天阔”的诗句。
我是最喜欢在田间行走,今天拉这个,明天拉那个同学,有时拿了语文书、有时拿了英语书。我们钻进麦地里,靠在田间的树旁,先是像狂热分子一样,大声吼一阵子。然后把书合起来,就在田间穿行起来。我们边走边唱。为什么草原民族歌喉嘹亮,你踏上这样的土地你也想唱、想喊。
那个时候,我最喜欢和最上心的事,就是在田野里大声唱歌。我自觉我的歌声还凑合,马马虎虎,也许我的歌声就是那个时刻练成的。特别喜欢唱刘欢的歌。其中有一首歌,歌名我忘记了,歌词却记得清楚,歌词大致是:拆了一半的半边楼吆,还有一半就拆到了头。拆掉的是腐朽,留下的是陈旧。涌动的是翘望,燃烧的是期求......都说那百步半九十。那一半的路程,还有那九百九,还有那九百九。
我尤其爱唱前面两句和后面两句。也许这歌词印证了我当时的心情。似乎是在说自己,高中上了一半,还有一半要继续。高考的路呀!还有九百九,还有九千九百九。
【8】记忆还没完,想说的话太多
高中的日子呀!怎么说也说不完。怎么怀想也不够。最后再简单提一下似乎不特别关键的学习,因为天天学习,似乎没有什么特色,没有什么深刻记忆。但总归是苦学的年代,如果要说有,那就是就是一个字,热,实在热。
农村有两个时间段最爱停电、限电,一个是冬天,一个是夏天。
到了冬天说是保城里用电,到了夏天又说工业用电要紧。农村要给比自己条件好千百倍的城市让路,做出牺牲。
偶尔停电不要紧,但是整个临近7月十几、几十天停电,学生等不起呀!在那个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年代,谁敢放纵这样的夜晚不学习。
于是乎每张桌子点两根洋蜡(蜡烛)我们一直称呼洋蜡,一个班30-50名学生,就是30-50根蜡烛。
关中的夏天多热呀!教室里简直比蒸笼还蒸笼。再点上几十根蜡烛,你可以想像到底有多热。到现在为止,我脑海里只有冬天寒冷的记忆,却没有酷热难耐的记忆。说明我们是很扛热的。有的同学干脆给脖子上挂个毛巾,边擦汗边学习。更多的学生,并没有在乎到底有多热。有一次,我们班主任进来后,一开门(为啥要关门,因为有风进来,蜡烛烛焰飘忽不定,只好关门窗挡风了),一声惊呼:呀!这热的!热浪直接把他扑出去了,他缓了好半天才又进来了。
这也许就是我高中的全部,也许只是沧海一粟。因为记忆中选择了最出彩的,那些灰暗的也许早就烟消云散了。
不管怎样,属于我们的青春记忆,都洒在刘集中学这块土地了。我怀念我的同学,那几年刘集中学学生中极少有刺头,很少有打群架闹事的,留下地都是温暖友爱的青春记忆,还有我们那些气质独特、各有特点的老师,一个个可爱可亲。
刘集中学门前曾经热闹的那条老街,如今依旧热闹繁华。只是这所曾经考过清华、北大等等名校的刘集中学,再也没有往日的辉煌了。
不仅是刘集中学,广大的农村其实一样也在沦陷,我在想:同样的土壤,同样的农民,一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我们、乃至我们前后走出了多少学生。如今这样的现象再也没有了。在教育的天平上,刘集中学和广阔的农村这块土地一起在失衡。
后记:
我上高中是92年前后的时代。
那个时代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的阵营遭遇前所无有的怀疑,人们在迷茫,不知该往何处去。1992年,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那个时候,改革的大门,刚刚打开,却又争论是否要关上。有人说: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抓一抓阶级斗争了。甚至有人说要取消经济特区。惶惑不安的情绪笼罩在人们心头,整个社会的气氛沉闷压抑。
那个时候,迫切需要总设计师站出来,迫切需要一位老人南巡。需要他在南巡讲话时发出最响亮的声音,需要他指正航向,指引中国走向光明。
1992年时这位88岁的老人历史地一击,为了这个国家,他说到:谁反对改革,就让谁睡觉去好了。他说:我们国家已经穷了几千年了,是时候了,不能再等了,我们对国家要爱啊,对人民要爱?。?/p>
那个时候,改革开放的遭遇到空前的质疑。连我们的作文都以改革开放为主体,进行思想大讨论。
那个时候,人们用开窗子来比喻改革开放。打开窗子,外面的清风进来了、新鲜空气进来了,但同时苍蝇蚊子也进来了,那装个纱窗不就挡住蚊子、苍蝇了。打开窗子,新鲜空气进来,我们呼吸到了新鲜空气,对我们自己还是利好的。
那个时候,人的思想处于保守与开创的交集,或者是思想大放的前夜,一切都在孕育着。
那个时候刘德华正红,周华健的花心唱的最火热,周星驰还没有今天的地位。小虎队比今天任何一个组合都火。四大天王的名号开始慢慢响彻云霄。成龙还没有被称作大哥。
那个时候,我们追星没有现在这么疯狂,那还是崇尚科学和淳朴的年代。我们讨论最多的是科学家、武侠和国家大事。
不管怎么样,我们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属于我们的高中春春已经远去了,岁月不在。
我的感念也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珍惜,珍惜今天的日子。不管在天南海北,高中时代都是美好的,不管物质,不管贫困,只要有青春,有在一起的日子,有希望,有远方,多年后都是美好的回忆。
今天的日子比以前要幸福,今天的时代比我们那个时代已经是翻天覆地了,一切都在螺旋向上,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