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网络层的模式是RxJava+Retrofit+OKHttp,所以我开始研究这三个项目的源代码,浅尝理解。
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1.OkHttp简介
2.OkHttp使用
3.OkHttp流程源码跟踪
一、OKHTTP简介
1.支持HTTP2/SPDY
2.socket自动选择最好路线,并支持自动重连
3.拥有自动维护的socket连接池,减少握手次数
4.拥有队列线程池,轻松写并发
5.拥有Interceptors轻松处理请求与响应(比如透明GZIP压缩)基于Headers的缓存策略
二、OKHTTP使用:
1、GET请求
2、POST请求
三、OKHTTP源码流程分析
(一)、OKHTTP 同步请求debug代码跟踪:
从上面代码所示,先是new了一个OKHttpClient对象。
1、OKHttpClient类详解
OKHttpClient类就比较简单了:
- 1、里面包含了很多对象,其实OKhttp的很多功能??槎及敖飧隼?,让这个类单独提供对外的API,这种外观模式的设计十分的优雅。外观模式。* 2、而内部??楸冉隙?,就使用了Builder模式(建造器模式)。Builder模式(建造器模式)* 3、它的方法只有一个:newCall.返回一个Call对象(一个准备好了的可以执行和取消的请求)。
而大家仔细读源码又会发现构造了OKHttpClient后又new了一个Rquest对象。那么咱们就来看下Request,说道Request又不得不提Response。所以咱们一起讲了
2、Request、Response类详解
- 1、Request、Response分别抽象成请求和相应* 2、其中Request包括Headers和RequestBody,而RequestBody是abstract的,他的子类是有FormBody (表单提交的)和 MultipartBody(文件上传),分别对应了两种不同的MIME类型
FormBody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MultipartBody:"multipart/"+xxx.* 3、其中Response包括Headers和RequestBody,而ResponseBody是abstract的,所以他的子类也是有两个:RealResponseBody和CacheResponseBody,分别代表真实响应和缓存响应。* 4、由于RFC协议规定,所以所有的头部信息不是随便写的,request的header与response的header的标准都不同。具体的见 List of HTTP header fields。OKHttp的封装类Request和Response为了应用程序编程方便,会把一些常用的Header信息专门提取出来,作为局部变量。比如contentType,contentLength,code,message,cacheControl,tag...它们其实都是以name-value对的形势,存储在网络请求的头部信息中。
根据从上面的GET请求,显示用builder构建了Request对象,然后执行了OKHttpClient.java的newCall方法,那么咱们就看看这个newCall里面都做什么操作?
Call是个什么东西,那咱们看下Call这个类
Call: HTTP请求任务封装
可以说我们能用到的操纵基本上都定义在这个接口里面了,所以也可以说这个类是OKHttp类的核心类了。我们可以通过Call对象来操作请求了。而Call接口内部提供了Factory工厂方法模式(将对象的创建延迟到工厂类的子类去进行,从而实现动态配置)
Call接口提供了内部接口Factory(用于将对象的创建延迟到该工厂类的子类中进行,从而实现动态的配置).
在源码中,OKHttpClient实现了Call.Factory接口,返回了一个RealCall对象。那我们就来看下RealCall这个类
4、RealCall类详解
RealCall
1、OkHttpClient的newCall方法里面new了RealCall的对象,但是RealCall的构造函数需要传入一个OKHttpClient对象和Request对象(PS:第三个参数false表示不是webSokcet).因此RealCall包装了Request对象。所以RealCall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这两个对象。
2、RealCall里面的两个关键方法是:execute 和 enqueue。分别用于同步和异步得执行网络请求。
3、RealCall还有一个重要方法是:getResponseWithInterceptorChain,添加拦截器,通过拦截器可以将一个流式工作分解为可配置的分段流程,既增加了灵活性也实现了解耦,关键还可以自有配置,非常完美。
所以client.newCall(request).execute();实际上执行的是RealCall的execute方法,现在咱们再回来看下RealCall的execute的具体实现
首先是
判断call是否执行过,可以看出每个Call对象只能使用一次原则。然后调用了captureCallStackTrace()方法。
RealCall.java
RealCall的captureCallStackTrace() 又调用了Platform.get().getStackTraceForCloseable()
其实是调用AndroidPlatform. getStackTraceForCloseable(String closer)方法。这里就不详细说了,后面详细说。
然后retryAndFollowUpInterceptor.setCallStackTrace(),在这个方法里面什么都没做就是set一个object进去
综上所示captureCallStackTrace()这个方法其实是捕获了这个请求的StackTrace。
然后进入了第一个核心类---Dispatcher的的execute方法了,由于下面是进入了关键部分,所以重点讲解下,代码如何:
看下OKHttpClient的dispatcher()方法的具体内容如下图
大家发现client.dispatcher()返回的是Dispatcher对象,那么这个Dispatcher对象是何时创建的那?在OkHttpClient.java里面Build类里面的构造函数里面,如下图
所以默认执行Builder()放到时候就创建了一个Dispatcher。那么咱们看下dispatcher里面的execute()是如何处理的
里面发现是runningSyncCalls执行了add方法莫非runningSyncCalls是个list,咱们查看dispatcher里面怎么定义runningSyncCalls的。
原来runningSyncCalls是双向队列啊,突然发现Dispatcher里面定义了三个双向队列,看下注释,我们大概能明白readyAsyncCalls 是一个存放了等待执行任务Call的双向队列,runningAsyncCalls是一个存放异步请求任务Call的双向任务队列,runningSyncCalls是一个存放同步请求的双向队列。关于队列咱们在下篇文章里面详细介绍。
执行完client.dispatcher().executed(this);要走到getResponseWithInterceptorChain();方法了里面了,看下这个方法是具体做什么的?
发现 new了一个ArrayList,然后就是不断的add,后面 new了 RealInterceptorChain对象,最后调用了chain.proceed()方法。先看下RealInterceptorChain的构造函数。
发现什么都没做就是做了赋值操作,后面跟踪下chain.proceed()方法
由于Interceptor是个接口,所以应该是具体实现类RealInterceptorChain的proceed实现
由于在构造RealInterceptorChain对象时候httpCodec直接赋予了null,所以下面代码直接略过。
然后看到在proceed方面里面又new了一个RealInterceptorChain类的next对象,温馨提示下,里面的streamAllocation, httpCodec, connection都是null,所以这个next对象和chain最大的区别就是index属性值不同chain是0.而next是1,然后取interceptors下标为1的对象的interceptor。由从上文可知,如果没有开发者自定义的Interceptor时,首先调用的RetryAndFollowUpInterceptor,如果有开发者自己定义的interceptor则调用开发者interceptor。
这里重点说一下,由于后面的interceptor比较多,且涉及的也是重要的部分,而咱们这里主要是讲流程,所以这里就不详细和大家说了,由后面再详细讲解,后面的流程是在每一个interceptor的intercept方法里面都会调用chain.proceed()从而调用下一个interceptor的intercept(next)方法,这样就可以实现遍历getResponseWithInterceptorChain里面interceptors的item,实现遍历循环,缩减后的代码如下:
读过源码我们知道getResponseWithInterceptorChain里面interceptors的最后一个item是CallServerInterceptor.java,最后一个Interceptor(即CallServerInterceptor)里面是直接返回了response 而不是进行继续递归,具体里面是通过OKio实现的,具体代码,等后面再详细说明,CallServerInterceptor返回response后返回给上一个interceptor,一般是开发者自己定义的networkInterceptor,然后开发者自己的networkInterceptor把他的response返回给前一个interceptor,依次以此类推返回给第一个interceptor,这时候又回到了realCall里面的execute()里面了,代码如下:
(二)、OKHTTP 异步请求debug代码跟踪:
前面和同步一样new了一个OKHttp和Request。这块和同步一样就不说了,那么说说和同步不一样的地方,后面异步进入enqueue()方法
由于executed默认为false,所以先进行判断是否为true,为true则直接跑异常,没有则设置为true,可以看出executed这个是一个标志,标志这个请求是否已经正在请求中,合同步一样先调用了captureCallStackTrace();然后调用 client.dispatcher().enqueue(new AsyncCall(responseCallback));client.dispatcher()返回的是Dispatcher对象所以实际调用的是Dispatcher的enqueue(),那么咱们进入源码看下
根据源码和注释大家可以看到如果正在执行的异步请求小于64,并且请求同一个主机小于5的时候就先往正在运行的队列里面添加这个call,然后用线程池去执行这个call,否则就把他放到等待队列里面。执行这个call的时候,自然会去走到这个call的run方法,那么咱们看下AsyncCall.java这个类,而AsyncCall.java又继承自NamedRunnable.java咱们就一起看下他们的源码
上面看到NamedRunnable的构造方法设置了name在的run方法里面设定为当前线程的name,而NamedRunnable的run方法里面调用了它自己的抽象方法execute,由此可见NamedRunnable的作用就是设置了线程的name,然后回调子类的execute方法,那么我们来看下AsyncCall的execute方法。貌似好像又回到了之前同步的getResponseWithInterceptorChain()里面,根据返回的response来这只callback回调。所以我们得到了OKHTTP的大体流程,如下图:
三、OKHTTP类详解
整体的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