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屋藏娇
从来“秦皇”、“汉武”并称,这两位皇帝确实有相当多的共同点。他们都不是王朝第一任君主,但凭藉父祖留下来的大好局面,开疆拓土,混一四海;他们都对前代的政治结构进行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都希望不仅政令上大一统,精神上也要大一统,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们两人性格上也有很多相近之处,都一样独断、残暴,罔顾民生,只把老百姓当实现野心的工具看待,而且好大喜功,原本很好的事情不知收敛,非要搞到砸锅不可。秦始皇北筑长城,南开灵渠,费尽民力;汉武帝远征匈奴、大宛,掏空了“文景之治”留下来的充盈国库。两人老来也都笃信神仙方士之说,希望长生不老,给后人留下无尽的笑柄。
然而汉武帝比秦始皇要幸运得多,他得享高龄,没死得那么仓促,死前有机会下《罪己诏》,希望得到后世的谅解,死后也没有引起朝局太大的动荡。最重要的是,秦始皇死后有赵高乱政,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却仿佛周公一般贤明,西汉这才得以再一次走出低谷,迎来“昭宣中兴”的真正兴旺局面。
刘彻本名刘彘,是汉景帝的儿子,但他既非长子,母亲也不是皇后,太子之位落到他头上,完全是宫廷斗争的结果。他的母亲王氏,是槐里人(今陕西兴平东南),原嫁丈夫名叫金王孙,生有一女。后来王氏的母亲和金王孙闹矛盾,想把女儿要回来改嫁他人,金王孙遂报复性地把老婆献给了太子刘启。没想到刘启很喜欢这个二婚妇人,继位以后就封她做美人,生下三女一男,即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和刘彻。
景帝的第一任皇后薄氏没有子嗣,很早就被废黜,并且死掉了,景帝一直没有封新的皇后,也没有立太子,这就使得宫廷内部,甚至朝堂之上,钩心斗角,为了这个问题纷扰不休。景帝前四年(前153)四月,他听从母亲窦太后的建议,立栗姬所生的长子刘荣为太子,同时封刘彻为胶东王。
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生有一女,姓陈,小名阿娇。既然刘荣已被立为太子,馆陶公主就去和栗姬商量,想亲上加亲,把阿娇许配给太子为妃。然而栗姬自以为儿子当了太子,皇后宝座也迟早是自己的,非常傲慢,再加上素来和馆陶公主不合,竟然一口回绝了。馆陶公主又羞又怒,王美人趁机就凑了过来。
于是两个女人结为一党,王美人答应让儿子刘彻将来娶阿娇为妻,馆陶公主则力争废刘荣而立刘彻为皇太子。某次,馆陶公主带着阿娇进宫觐见景帝,正好王美人和刘彻也在,馆陶公主就问刘彻:“儿愿娶妇否?”
刘彻笑笑不回答。馆陶公主故意指着一名宫女问:“此等人为汝做妇,可合意否?”
刘彻摇头不悦。再问:“阿娇好否?”
刘彻回答说:“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
这就是“金屋藏娇”典故的由来。
景帝答应了刘彻和陈阿娇的婚事,馆陶公主遂开始起劲地在景帝和窦太后面前诽谤栗姬。她说栗姬崇信邪术,并且与后宫的妃嫔们全都合不来,一心专宠,甚至不惜诅咒他人,如果栗姬做了皇后,恐怕又要重演吕后谋害戚夫人的悲剧了。景帝听了这些话,大为惊怒,于是某次试探栗姬说:“我百年后,后宫诸姬,皆已生子,你应善待她们。”然后注意观察栗姬的表情。谁料栗姬神色瞬间改变,半天不发一语。景帝大为伤心失望,遂决定废黜栗姬和太子刘荣。
景帝七年(前150)正月,废刘荣为临江王。当年四月,封王美人为皇后,胶东王刘彻为太子。隔了不到两年,刘荣在临江封国内因为侵占文帝庙址造宫殿,被告发后捕入长安,他受不了被酷吏折辱,自杀身亡了。
年仅7岁的刘彻就这样当上了皇太子。景帝后三年(前141)正月,孝景帝刘启病逝,太子刘彻继位,就是世宗孝武皇帝。武帝首创年号制度,第二年就是建元元年——不过实际上直到元鼎三年(前114)才建年号,此前的年号都是追定的。
武帝年轻气盛,很想做一番大事业,他才登基,就诏令各郡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到长安来以备皇帝考察和垂询。其中,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董仲舒三次上书,献《天人三策》,请求黜刑名,尊儒术,明教化,兴太学,令郡国尽心于求贤。武帝很赞赏董仲舒的学识与见解,封他做江都相。
皇帝既然喜欢儒学,儒士出身的丞相卫绾就趁机建议,废黜所举贤良中学习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之法的人,也得到了武帝的同意。然而这些举动却触犯了喜欢黄老之学的太皇太后窦氏,在窦氏的干涉下,卫绾被罢免,改任窦婴为丞相。第二年,武帝宠信的另两个儒者——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也被罢免下狱,双双在狱中自杀。
在以窦氏为首的黄老派的抵制下,武帝崇儒的决心只好暂且放下,但他依然通过举贤良方正,召集了许多才智之士,聚拢在自己身边,包括庄助、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枚皋、终军等。这些人逐渐形成了皇帝的亲信秘书班底,为武帝削弱相权,把权力中心从“外朝”移入“内朝”,奠定了基础。
主政的道路坎坷重重,太皇太后窦氏才刚去世,皇太后王氏又站了出来,身在宫中,却想操控政局。以窦婴为首的窦氏才刚退出权力中心,王太后的同母异父兄弟田蚡又得以身任丞相。田蚡喜欢安插自己亲信的人到朝廷各部门中去,某次上奏请求调动官员,武帝实在忍不住了,冷笑说:“舅舅安插够了吧,留几个位置让我来封,行不行?”
在这种情况下,朝政只能沿着文、景以来的既定方向前进,即便黄老之学,以及各种朝政规划、典章制度都已经不再符合实际需要。武帝满腔热情,在朝政上却无从施展,于是被迫把目光转向了国外,准备改变和亲政策,和匈奴真正兵戎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