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每个女孩的心里都有个白马王子,而每个男孩的心里也都住着位公主。
公主和王子都渴望爱与被爱,也都憧憬着可以走入美好的婚姻殿堂,从此幸福地生活一辈子。
但现实却未必都能尽如人意。
且不说公主和王子能否顺利相遇相识,即便真能相识相知,可一辈子那么长,真能相知相守到老的又有几许?
念书时的梦中情人为何偏偏就不愿多看你一眼?而整天追着你跑的偏偏又是你看不上的?当年羡煞旁人的那一对情侣,怎么一转身就分道扬镳了?进入社会后,父母见天里安排的相亲对象,为何总是将对方的家世为人放在第一位?工作单位里的好同事,那么和美的一家三口,谁曾想竟会曝出婚外情的事故?
曾经的我,遇到这样的问题,也多是无奈一笑,叹一声“缘分未到”、“时运不济”、或是“人心不古”…… 直到最近看过戴维·巴斯教授的这本《欲望的演化:人类的择偶策略》,才发现原来这些现象的存在当真有其合理性。
所有这些问题的背后,归根究底都和进化心理学的机制密切相关。
本书作者戴维·巴斯,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系教授,在人类择偶策略的科学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是进化心理学领域的集大成者。
巴斯教授已经出版有 9 部著作,发表了200 多篇学术论文,同时获得过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心理学会(APA)颁发的心理学早期生涯杰出科学贡献奖和斯坦利·霍尔奖。他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表演讲,并多次作为人类择偶策略方面的专家出现在电视科学纪录片和突发新闻故事中。
他的《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自 1999 年首版以来,一直是进化心理学领域的一本里程碑式著作,探讨了人类的生存问题、男女的择偶行为、亲代抚育、群居、两性冲突等一系列的社会课题。
而就人类的择偶策略,更是专门论著,写有《欲望的演化:人类的择偶策略》一书,初版于 1994 年,甫一出版就有 10 种语言的译本。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今年的最新修订版中,更是系统地将过去 22 年的理论和研究进行了完备的修订和更新,包括 2003 年版新增的内容。
基于多年来关于择偶的众多科学研究,包括从澳大利亚到赞比亚的 37 种文化的 50 个合作伙伴,样本覆盖了 17 岁到 70 岁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种族和宗教信仰的人,巴斯教授揭示了人类的择偶策略,其实已经渗透进了每个人的行为之中。
正如英国达尔文主义哲学家海伦娜·克罗宁所言,我们都是行走的档案库,保存着来自祖先的智慧。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我们的祖先没有明智地选择配偶,获得生存和繁衍上的绝对优势,那么或许今天,我们也已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而这就留给我们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到底在漫长的进化史中,女性和男性之间都进化出了什么样的择偶偏好呢?
一、女性择偶时,偏好有能力获取和控制资源的男性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相较于任何其他物种中的任何性别的择偶偏好,女性对伴侣的偏好都要更为复杂和神秘。这是因为女性的巨大初始亲本投资,从孕育、分娩、照看、哺育到?;び锥?,每一项都耗时又耗力,需要足够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来支撑,否则根本不可能完成。
而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社会资源和权力又多是集中在男性手里,女性所能够拥有和支配的资源相对匮乏。这种情况下,女性就只能寻求拥有权力、地位和赚钱能力的配偶。
但是只掌握资源也是远远不够的,女性还需要拥有某些特质的男性,因为只有拥有这些特质,才能确保更为长期地、持续地获取资源。
也就是巴斯教授在本书里的总结:
长期择偶中,女性优先看中的性格特质包括善良程度、可靠性和情绪稳定性,以及预示着绝佳的未来地位和资源潜力的品质,比如抱负、勤奋和教育水平。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可加分项的偏好:
比如智力,标志着许多潜在的好处,有较好的育儿技巧、较高的文化知识能力、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等等。更有甚者,因为智力或多或少具有遗传性,这些有利品质将通过基因传递给子女,无形中又提供了一项遗传收益。
又比如体型、力量与 V 形身材,这意味男性的健康状况良好,且能够提供足够的身体保护,能给人安全感。
还有就是偏好稍年长的男性,一来是因为男性的年龄通常和所能掌握的收入和资源有关,二则是因为年长男性相对更成熟,也更稳定。
虽然洋洋洒洒分析了一堆女性的择偶偏好,且咋看之下,女性偏好拥有资源的长期配偶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巴斯教授在本书里也提出,这种偏好还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科学的证明。
这是因为,男性的资源,以及资源的获取技能并不能直接一眼就被识别,所以女性的偏好更多取决于其他能够预示未来可能拥有或获得资源的品质,比如上述的抱负、动力、地位、智力、情绪稳定和成熟的年龄等。女性会仔细审视这些个人品质,因为它们可以揭示男性的潜力。
此外,在现代社会里,有些女性本身就已具备足够的资源获取能力,也会影响其择偶偏好。
或许,可以更直白点说,长期演化的择偶策略之下,现代女性的择偶偏好不仅仅是早前单纯的有钱有势有资源的男性,而更多地是偏好有能力获取和控制资源的男性,一如我们俗称的“潜力股”。
二、男性择偶时,偏向于年轻的健康女性
如果单纯从进化角度来看,男性根本不用考虑结婚的问题,毕竟男性祖先想要传宗接代的繁殖,只要让一位女性受孕即可。这样看来,不含承诺的随意性关系似乎就足够了。
但事实上,如果男性不对女方做出承诺,那么很大可能性是吸引不到女性,至少不能吸引到合心意的女性。从繁殖投入的经济学来看,不追求永久配偶将会导致极高的代价。
换句话说,男性选择结婚承诺,可以提高他的父权确定性,进而提高后代孩子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也因此,对男性来说,他们在考虑长期择偶策略时,会偏向于选择生育能力强的伴侣。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判断一个女性的生育能力呢?
很显然,一个女性一生中可能生育的孩子数量,并不会印在前额上,更不包含在她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声誉中,也不能从她的性格特质中看出来。甚至于对女性自身而言,也是个未知数。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我们的男性祖先还是进化出了某些机制,得以察觉女性潜在生育价值的线索,其中最明显可观察到的两点就是:年轻和健康。
在 20 多岁以后,女性的生育能力就随着年龄增长而稳步下降,这是关于生育的事实。到 40 岁时,一个女性的生育能力已经很低,到 50 岁时就接近零了。女性的生育能力被压缩在她们生命的一个片段中。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繁衍后代,男性祖先进化出了对年轻的健康女性的择偶偏好。在他们眼里,年轻健康的、生育能力更强的女性,通常有着明亮的肤色、光滑的皮肤、富有光泽的头发、对称的面孔,良好的肌肉状况,还有细腰和丰臀…… 直到今天,这些特征也都还符合大部分的男性审美。
三、写在最后
其实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甚至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都一直还在不停地思考:我们为什么非要了解人类择偶策略背后的进化心理学呢?
如上所述的这些女性和男性的择偶策略,即便没有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加持,对我们多数人而言,也依然是一种既定的默认事实,那为什么非要我们花时间去了解呢?有什么非要了解的必要性吗?
或许正如巴斯教授在书里所言,这些偏好在不同文化中都普遍存在,概莫能外。这些根深蒂固的、通过演化形成的心理机制,驱动着我们的择偶决策,正如我们在演化中形成的口味偏好驱动着我们的食物抉择一样。
既然一时半会抗拒不了演化而成的本能,倒不如顺势而为,花点时间去理解进化心理学背后的机制,这样在今后面对男女之间的感情问题时,可以从更高的视角来处理。正所谓,过去才是了解现在的钥匙。
进化,意味着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世上本就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感情,有效维系感情的最好方式就是彼此的用心经营。
正所谓,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才能顺其自然,不是么?
「部分图源网络,侵删」
-END-
我是@楚汐思读绘,感谢阅读,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