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友来台州开个唱是第三次,第一次是07年,正好过了十年。十年前,我的朋友傻蛋说,他是流着泪看完整场,十年后,我们都静静坐着看完。我们都回不去从前了,我们如此,张学友也一样。
第一次对张学友有印象,不是听他的歌,而是因为一部电影,他和周星星演的《咖哩辣椒》,那是我的录像厅时代看过挺有意思的一部片子,有机会可以专门介绍一下——这么说张学友也许会很出乎大家意料,而实际上,他是远早于刘德华和梁朝伟拿到金像奖的,不过不是最佳男主角,而是凭王家卫的处女作《旺角卡门》得了一个最佳男配角。其实王家卫一直很喜欢用张学友,他电影里的角色大多沉郁阴暗,偶尔有平和阳光一些的人设,经?;崃舾叛в?,比如《阿飞正传》里的小偷,《东邪西毒》里的洪七。张学友从没得过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这一直让他耿耿于怀,他觉得香港的导演只看到他演戏的喜剧天分,他碰不到合适的剧本,嗯,他最接近获奖的应该是张艾嘉的《男人四十》,可惜未能如愿,而之后他近乎半退隐,在《赤道》里的表演也不足以拿奖。
张学友是有喜剧天分的,《咖喱辣椒》里他和周星星的气场几乎持平,然后徐老怪用他在《黄飞鸿》里演了牙擦苏。九十年代初,张学友大红大紫的时候,他和华仔一样,也拍了众多烂片,淹没在当时众皆过火众皆癫狂的三天速成港片里,很难给我留下太多印象。
在出演《咖喱辣椒》的时候,张学友和周星星都还没有很红,张学友差不多还是在低潮期,然后第二年他们两个就都爆红了,星星的《逃学威龙》横扫港岛票房,张学友则成了各大电台音乐奖项的收割机,对哒,最佳金曲就是我听张学友的第一首歌,《每天爱你多一些》。
好玩的是,我又是在录像厅听的这首歌。那时我念高三,住校,迷恋一块钱看三场的录像厅。那天我去电影公司录像厅看施瓦辛格,电影还没开始,录像厅在放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在那个没有互联网,资讯不发达的时代,想同步听到港台的流行歌曲,只能通过收音机听亚洲之声张小燕,但是听不懂粤语词,所以我到那时还对粤语歌无感,直到那天看到张学友穿着深蓝色的西服,志得意满地唱了《每天爱你多一些》。
那是粤语歌从鼎盛时期开始缓慢滑落的时代。港岛文化的特点就是对外来流行文化的快速吸收,包括谭校长和哥哥他们,大多翻唱老外的歌(也有台湾原创曲),重新填上粤语歌词,而张学友翻唱最多的,是日本人玉置浩二。与之相伴,那些年香港有许多非常牛逼的粤语填词人,比如向雪怀,比如潘源良,比如林振强,比如陈少琪。他们填的词除了优美,还能与曲子丝丝入扣,让人感觉这首歌就是原创。我曾经探究过粤语歌的衰落,除了时代和市场,有才华的填词人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香港最好的粤语填词人是林夕,但是他和以前的大神们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有不服的童鞋,可以找来《石头记》对着歌词听一遍。
所以那时候张学友的歌,曲调固然优美绚烂,歌词也非常动人,然后我去上大学那年,他出了一张天神下凡似的唱片《真情流露》,里面每一首歌都很好听!然后是《饿狼传说》,那张唱片里有我最爱的一首歌。在大学的学生宿舍里,他天籁般的声线能在深夜通过耳机直达到我心灵最柔软的角落,他和他的歌,一直伴随着我的青春。
张学友的歌我最爱的有两首,一是《李香兰》,周星星曾在他最好的电影《国产凌凌漆》里叼着香烟作唱歌状,其实是张学友献声。他们两个一直是好朋友,在《破坏之王》里,星星想泡钟丽缇,请她看张学友演唱会,去彻夜排队买票,结果被一群插队的人一顿狂扁,没票了,星星抱头痛哭,突然有人拍拍他肩膀说,“送你门票”,星星一抬头,原来是张学友。 (*^^*)
我心头最爱的张学友的歌,《当爱变成习惯》,又是在录像厅听的,这是一部叫做《非常侦探》的港片的插曲,电影一般,但是片中张学友的角色很苦逼,很落魄,然后音乐响起,从作词作曲到演唱都是无懈可击,配合着电影画面,把录像厅里的童鞋们都听得内牛满面。张学友来台州三回,每次都会唱《李香兰》,但是从没唱过《当爱变成习惯》,不能在现场听到这首歌,很遗憾。
歌神总归也是要老的,十年前张学友第一次来的时候,唱写给他女儿的歌《瑶瑶》;六年前他五十岁开“二分之一世纪演唱会”,还不服老地现场表演了一字马。然后这次他来,给我的感觉是技巧的比重超高,情怀重于表演,而这个舞台,真的是独一无二的牛逼。
安静地坐着,一首首跟着唱,从《离人》到《春风秋雨》,从《祝?!返健段潜稹?,从《李香兰》到《情已逝》,听着年少时的偶像一首接着一首,唱着我们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