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从何处寻
唐代的庞蕴居土对禅有精深的理解,他是药山惟俨大师的弟子。.一次他下山,告别药山,药山命门下十多个禅客送他,庞居士和众人边说边笑,走出大殿,但见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天地正在一片混茫之中,众人都很欢喜。
庞居士指着空中的雪片、不由得发出感慨:“好雪片片,不落别处?!?/b>
有一个禅客问道:“那落在什么地方?”庞居上马上打了他一掌。
庞居土的意思是,好雪片片,在眼前飘落,你就尽情欣赏天地间的这一片潇洒风光?!昂醚┢?,不是对雪作评价。如果作评价,就是将雪作为对象。禅宗强调的是融入世界中,不对世界作评价,好雪片片就呈现在你眼前。
“不落别处”,庞居士的意思不是说,这个地方下了雪,其他地方没有下。他不以“处”来看雪,“处”是空间;也不以“时”来看雪,如黄昏下雪、上午没下之类。以时空看雪,就没有雪本身,那就是意念中的雪,那是在解说一个下雪的事实。禅宗认为,我们无法解说世界,只能感受世界。大雪飘飘,不落别处,强调的是心灵的感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处处都有美,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我们抱着理性的头脑、知识的眼光,热衷于去解说世界,就无法发现世界的美。因为我们站在世界的对岸,一道知识的河流正将我们和世界隔开。我们得到的世界,只能是一些知识的残片,而不是世界本身。人们常常对眼前的“好雪片片”视而不见,纠缠在利益、欲望和理性计较中,生活的美意被遮蔽了。不是世界没有美,而是人们常常没有看美的眼睛。
?
生机世界来
禅宗强调寂静,禅宗的大师们多住在深山,与枯树寒林为伴,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喜欢死寂而排斥活力。
禅宗大师是在宁静中感受世界的活力,在谈定人生、繁华落尽之后,体味世界的温情。
禅是活的,一位禅师问他的老师:“佛法大意是什么意思?”
这位老师说:“活物,活物。”
禅宗有一位大师叫洞山良价,有弟子问他:“如何是佛法大意?”
他回答说:“落花随水去。”
这弟子还是不懂,再问他,他说:“修竹引风来。”
佛法大意就是在我们面前的这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禅具有活的精神,禅的根本秘密,就是对活力的恢复:禅宗最高的法,就是“活法”。
忙碌的世界并不一定就是活泼的世界,挤得满满的时间表不代表有意义的人生。禅要恢复人生活的单纯,在单纯中感受繁复:恢复世界的原有的寂静,在寂静中聆听世界的声音。就像深得禅法的中国茶道强调的,茶室里没有鲜艳的颜色,没有噪音,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一切都在自然地运转,在这寂静中恢复人的灵觉,去听茶声、风声和心声。让无心的莲花缓缓开放,淡淡的草芽在雪中孕育。
禅说,世界是活泼的,只是因为我们匆忙、烦恼、满腹心思,所以心灵感受不到。我们对待这个世界,通常的做法是利用它、战胜它、消费它,不断地解释它,分割它,就这样,活选泼离我们远去。
禅要恢复的活力,是生机勃勃的世界。宋代诗人黄庭坚一次去拜见祖心禅师。
祖心一时高兴,问了他一个问题:孔子曾说“吾无隐乎尔”,这话怎样理解?
黄庭坚正准备回答,祖心制止他:不是,不是。黄庭坚不解。
两人接着到山间散步,当时正好木樨花开,清香四溢,祖心说:你闻到木樨花香吗?
黄庭坚说:我闻到了。祖心说:我对你没有任何隐藏吧?黄庭坚当下大悟。
当一悟之后,遮蔽消除,人们眼前就会呈现一个充满意味和情趣的世界。这里一片澄明,一片光亮,如同木樨花开,清香四造:心灵沐浴在一片香光之中。悟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心中的那层遮蔽揭去的过程,就是对本真世界的回归。
不是为生命制造用光,生命世界中本来就有阳光,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盏灯,都有灵光绰绰。
禅宗中有个灵云悟桃花的故事。灵云是唐代的禅师,他随沩山灵佑大师学法,迟迟不悟。有一年春天,他在禅院后山看到漫山盛开的桃花,鲜艳夺目,突然悟到了佛法。
于是作了一首诗:“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桃花日日盛开,为什么平时灵云没有见到桃花,而悟后才看到桃花的灿烂,跃然眼前?
就因为平时他的心灵被“烟雾笼罩”,被他心中的厚厚的成见“欺障”。悟,恢复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