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高中课本就有选入《范进中举》一章,作为古典小说,也不太难读,大概的故事还是能看懂的。只是自己也真是知之甚少,看不到太多的东西,理解不到小说的太多内涵。只能是说受个人知识面理解力的限制。
读完小说才知道,古代考科举哪有那么容易,像范进、周进五六十岁了才考中。之前看书时,介绍那些名人大家十几二十岁中进士,一步步升迁,身处政治权利中心,之后被贬,洋洋洒洒写下名篇佳作。看了感觉中个进士很容易似的,其实名人大家那是真有才华。现实是有多少人十几二十年秀才都考不进,但这除了才华,也还有很多外在因素就是,刚刚看了篇书评才知道明清时期科举制已经很完善,考中秀才也是很难的的一件事,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获得“生员”资格才称为“秀才”。中了秀才才有资格进行下一个层次的考试——乡试,乡试中了就是“举人”,然后才可以参加会试,中了就是“进士”,最后可以参加殿试,殿试就是排名次。虽然科举之路如此艰难,但对底层百姓来说这是一条通向更高一个层次生活的道路。这样说来我感觉古代科举可比如今的高考、研究生考试难太多,最起码现在的考试公平性上是更有保障的。
小说写了很多名士,他们一般不太追求功名利禄,就是上级让他做官也想方设法推辞。小说的后半部分写在南京聚集了一伙名士,喝酒做诗,兴礼乐,广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些名士在外人眼里痴傻,不会过活,但他们讲义气行义举,凡别人来向自己说有个灾难困苦,就倾囊相助。当然小说也讽刺假名士,一桌喝酒,看戏聊天,下一秒被抓了,同桌的其他人居然还能无动于衷继续看戏喝酒。
看完《儒林外史》,我看到的是一个江湖,这个江湖是有险恶,但我看到的更多是义气,就算是陌生人相遇,听到对方的难处,也解囊相助,放到如今社会那都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