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要出门,手机的铃声响了。一看,是母亲打来的。
“妈,啥事?”
“昨天院里搞双节活动,快结束时院长请¥¥公司介绍了一个保健品,对人体代谢免疫有帮助……”听到保健品三字,我腾地一下,火气就上来了。
“又是保健品,骗钱的把戏,专门骗你们老年人,你可别上当?。 蔽壹鼻械厮?。
“这可是得了诺贝尔奖的技术啊,产品反响挺好的……”老妈依旧不依不饶地数落着保健品的N种好处。听得不耐烦了,我问:“多少钱?””5000元一个月,先试吃一个月,这次只有5个名额。所以急着打电话给你,想听听你的意见。”
”姐姐啥意见?”我反问到。
“她没意见?!碧秸?,我心里埋怨到:真是一点责任都不肯负。
于是,我回道:妈,接下来要付第四季度的养老费近5万,现在如果再增加每月5000元,怕是账上没这么多钱。“电话那头沉默了。
站在一旁的泽阳,看到我焦虑、沮丧的表情,提醒我说:“你想过你母亲的需求是什么?”
“不就是想健康,长命百岁嘛?!蔽颐缓闷鼗卮鸬?,我意识到自己还在刚才的情绪里。
“这种需求是否可以用其他有价值的东西替代呢?”她继续耐心地问到。
“啥东西?”我疑惑地看着她。
“比如说,你母亲开始抄经了,这就很好。如果她能将关注点转移到更有价值的事物上,并从中受益,是不是就可能改变?!?/p>
”嗯,但这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嗯,你意识到没,每次你母亲跟你提到这事,你就会启动旧有的模式,就像一个开关一样?!?/p>
我仔细回想到了一下,是啊,只要母亲每次跟我提到保健品,我总是情绪很大,埋怨她耳根子软。对她说话不是充满埋怨,就是不耐烦,更多是评判和指责。每次结束对话,心里还特别沮丧和无助。从来没有仔细地去观察和分析她的需求,想办法去寻找更适合或更有价值的方式去替代“保健品”的需求,却在自己旧有的模式中轮回。
“你想过没有,一个86岁的老人,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接受新鲜的事物,说明她的思维不是僵化的,是活跃的。所以,就有可能用新事物去替代它?!彼嵝盐业?。
”对哦!“我似乎有种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感觉。
“你可以是你母亲的一个助缘。”
记得一位大德曾经讲过,每天,我们经验着自己,经验着身边的人和来到眼前的人的各种情境: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贪、嗔、痴、慢、疑,各式各样的戏码,轮番上演。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心的作用,就会跟着进入情境当中,对错、是非,跟着他人的情境故事纠结。
《非暴力沟通》中也曾讲到,要能够不带预设地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具体指出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物。当我们专注于澄清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而不是分析和评判,我们将发现自己内在的慈悲。
此时的我,心里满是对母亲的愧疚和忏悔,我想我应该去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