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
曾几何时,我们也是为了得老师的小红花,努力完成作业,下课了遇到不会的问题就问老师,如果数学语文英语都能拿100分,那就不只小红花的奖励了,还有家里爸爸的拥抱、妈妈做的大虾、炖鱼、也许还有新衣服穿......
那个时候读书的快乐,虽然我们不懂意义何在,却知道把书读好了,别人给我们的回报是升了级的。
若是每次都考的几分、十几分,我想除了一顿挨揍,也不会有什么太舒服的“日子”过了吧……
很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期的事情,只有学校、图书馆、报亭杂志社才是学习的场所;或者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步入社会了,因而没有再学习的必要了,除了为了取得必要的文凭……
剑桥大学副教授指出:“这种看法猛一看,似乎有点道理,社会压力那么大,能把工作做完、领导'伺候'明白、家里家务料理有序、孩子作业辅导得清楚、爸妈的孝顺还要尽到已经着实不简单了,哪还有时间读书、深研、提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和追求?!?/p>
其实,我们大学毕了业的都知道,「就算没念过大学的也知道」。学校里学的东西太理论了,而社会就是社会,又太现实了。
工作、学习、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技能、应变、突破的能力,课本上没有,需要我们把知识转化成能力,也就是把课本上的“死记硬背的话”给用“活活了”。
可是我们人类就是靠着所有的理论依据来应对这个现实世界的一切未知。
若是心里丝毫理论不知道,你不仅心里没底,没有胆量对未知作出尝试,而且肯定会四处碰壁、困难重重。
如果你没有探知欲,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你也就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
从pp机,到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10年前家家都是座机生活的人,很难想象到现在的我们打电话可以视频。
若不是有那么多人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深研,怎么会进步的这么快!
反之,当放弃多于成功的时候,久而久之你就是个“不求上进、破罐子破摔、埋怨世界的不公、没有社会贡献的”边缘人。
剑桥大学的知识储备调查单项: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至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拥有的技能淘汰期是7至14年。
特别是在工程界。
这就是欧洲科技发展迅猛的原因。挡都挡不住我们用智能苹果手机的'舔屏'喜爱度;对德系车的爱不释手的追求度;对一切领先电子科技地位的崇拜之情。
“用学习来创造利润”,已经被管理界和企业界公认为当今世界“赢”的基本策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是圣人,也有短处,有漏掉的学问。明智的人,一旦知道自己的特长何在,善加运用,使其掩盖自己的短处。
孔子当年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他来到了一个穷山僻壤的地方,看见有个孩子用泥土在本就弯弯曲曲的泥泞路上围了一座不高的泥巴屋。孩子倒是玩的不亦乐乎。
孔子被拦住了去路,下车问孩子。
“你看见了马车过来为什么不躲开呀?”
“从古至今,只有车子躲开屋子,哪有屋子躲开车的道理?”有一个孩子想都不想的回答孔子。
孔子震了震神儿,走下马车,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项橐?!?/p>
“孩子,你的思维反应的很快,我想考考你?!?/p>
“好的老先生?!?/p>
“什么山上面没有石头?”
“土山上没有石头。”
“什么水里没有鱼儿?”
“井水里没有鱼儿?!?/p>
“什么车没有轮子?”
“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p>
孔子相继问了20多个问题都没有难道项橐。
“现在轮到我来考考您了!”项橐兴奋的红了脸蛋儿。
“您听好,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
孔子答:“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脖子长?!?/p>
“不对!……鱼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也是因为它们脚是方的吗?青蛙也善于鸣叫,它们的脖子长吗?”
孔子被问的哑口无言。佩服他的机智和善于发挥他自己的长处,只好拱手连声赞美:“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
说完孔子就绕道离开了。
项橐是神童。
孔子把他当作老师一样的请教,后来也尊称项橐为“圣公”。《战国策·秦策五》: “甘罗曰:‘夫项槖生七歳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歳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后以“项橐”代称早慧的儿童。
自古昏君不学无术,败坏朝廷,使国家不得善终。而学艺之细致,通晓古今中外的皇帝,哪个不是立国立朝于不败之地。
前有秦始皇,后有成吉思汗。前有霍金,后有屡战屡败81岁考上清华的老汉。
知识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