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博大精深,有些词绝不能简单从字面意思理解,比如“爬黑板”,这个词定然会让初学汉语的老外深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所谓爬黑板,就是被老师点名到黑板上当众做题。对于准备充分、胸有成竹的学生而言,每次爬黑板都是一次自我展示的好机会;可对于准备不足、心中惴惴的学生而言,爬黑板就成了课堂上挥之不去的梦魇。
如果搞一次针对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课堂上老师说的哪句话能让你瞬间清醒?”我相信“这道题找一位同学起来回答”绝对能名列前茅。下午两三点钟,正当困意来袭神游四海之际,突然听到讲台上传来一句“这道题找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原本朦胧的睡意立即消失无踪,教室里瞬间安静得落针可闻,丝毫没有思想准备的同学简直被吓得走了真魂,匆忙翻书查找答案,根本不敢抬头和老师对视,脑袋尽可能地埋到课桌上,心里默默祈祷千万不要点到自己??赏率裁蠢词裁矗绞切男榛怕业氖焙颍饺菀妆焕鲜Φ愕矫?,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墨菲定律使然。要是知道答案自不必说,要是不知道答案,那就太惨了,心不甘情不愿地慢慢站起来,照旧垂着头,满脸涨得通红,一秒一秒地捱时间,直到老师恨铁不成钢地叹了口气:“坐下吧!”这才如释重负地一屁股坐回凳子上。
比起当堂回答问题,当堂爬黑板更是对学习成果和心理素质的双重考验。小学课堂上爬黑板主要是听写生字生词,或是数学口算题,难度都不算高,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回家好好写作业,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我们上小学时上课回答问题非常踊跃,老师每次提问都抢着举手,如果老师没有叫到自己还会觉得非常失落。因为父母管教严格,我的功课复习得很扎实,粉笔字也写得很是工整,所以总盼着能多一些爬黑板听写生词的机会,从而满足我心底小小的表现欲和自豪感。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有个习惯,基本上每节课都会请两三名同学爬黑板,久而久之,我们也养成了提前复习的好习惯,回家之后总是卯足了劲儿背当天学的生字生词,准备着第二天好好表现。语文老师点名的时候,我们一个个正襟危坐,眼巴巴地注视着老师,眼神里满是期待和渴望。被点到爬黑板的同学们很是兴奋,一笔一划写得极为专注认真;没被点名的同学们也没闲着,自觉担当起了裁判的角色,看到台上的哪位同学写了错别字,或者倒插笔顺,甚至字体不规范,都逃不过教室里一双双小小的火眼金睛,课堂气氛轻松而热烈,爬一次黑板,比自己默写十遍都记得更牢。
上了初中就不一样了,除了语文和数学,英语单词、物理公式、化学方程式也加入了爬黑板必点套餐。初二那年,我们班原来的数学老师长期病休,临时调来了一位女代课老师,这位代课老师不怎么负责任,每堂课都是同样的套路:先照本宣科读一遍教材上的例题,也没有细致的讲解,然后从习题集里挑一道题写在黑板上,说“找个同学上来做”。这时候,大部分同学都如坠五里雾中,连例题都没听懂,更别提难度加大的练习题了,我天生逻辑思维较差,自然也不例外。如果被点名的同学做了出来,她就让这位同学讲解,如果没做出来,她就要求同学们“回去之后好好复习例题”,就这样教完了我们初二的数学课程,也为我初三上学期成绩下滑埋下了伏笔。我被这位老师点到名字的时候不多,但每次都印象深刻,因为我每道题都做不出来,从小习惯了考满分的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学习不好的压力和焦虑。被她叫到名字的一瞬间,仿佛被一记重锤敲中了脑袋,双腿好像灌了铅,一步一步挪到讲台上,捏起半根粉笔,面对着黑板站好,抬头盯着熟悉的汉字和陌生的题目,感受着背后老师和同学们各式各样的目光,听着教室里嘁嘁嚓嚓的窃窃私语,那种滋味别提多难熬了。无独有偶,这种经历在我高中时代又体会过多次,那就是高一物理课老师随机拍肩膀选爬黑板的“幸运儿”,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在拙作《换位》中已详细收录,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心有余悸。
在我最早的记忆中,教室里的黑板是几块木板拼接起来的,表面刷了一层黑漆,这种简易黑板太过光滑,用粉笔总是写不上字;后来水泥黑板逐渐普及,字迹清晰、运笔自如,但表面太过粗糙,当时也没有无尘粉笔,每天老师和学生们都在纷纷扬扬的粉笔灰中上课;高中以后,我们用上了毛玻璃黑板,这种黑板颗粒度更细密,教室里也换上了无尘粉笔,写满之后按一下电钮就可以自动擦除,既卫生又方便;大学时代,教室里就很少见到传统的黑板了,要么是白板和白板笔,要么直接用投影仪播放PPT课件,除了一些坚持粉笔板书的老教师,大部分老师都彻底告别了“一支粉笔两手灰,浑身上下是粉尘”的板书生涯;如今的中小学教室里,很多都已配备了触摸式电子白板,或者液晶触摸式一体屏幕,教学方式也更加可视化、立体化、互动化,往昔爬黑板的岁月恐怕也终将一去不复返了。
李虎,2019年6月15日于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