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听了严华银教授的一场讲座《践行“三有”,走向语文课堂的高品质》,受益匪浅,下面分享一下,和语文同仁们共享。
严老师首先指出了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其现象存在的原因,然后提出了应对策略,并举出一些实例,有理论,有实践,有方法,可学习。
严老师说,语文课堂必须致力实现三大转变:
——从教学者“主导”而言,课堂从“无我”走向“有我”
——从教学目标、任务实现而言,课堂从“有效”走向“有美”
——从学习者“主体”而言,课堂从“无疑”走向“有问”
第一,课堂从“无我”走向“有我”。
何谓“有我”?
“有我”乃相对于“无我”而言。
不少语文课堂里,有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
尽管教师在课堂上,高调大言,滔滔不绝,但是,仔细揣摩,很多时候其中很难找几句教师自己的话,自己的真话,或者真正自己的话。味同嚼蜡,老生常谈,随处随便都可以查到。教师身在课堂,口在教参;学生在教师身边,却总“恍如隔师”“恍如无师”。
——某些教师的教学,真的是“生命在场,心思不在场”!
我突然发现,我亦如此,大多时候的语文课堂我成了教参的搬运工,滔滔不绝,乐此不疲,真的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课堂真的“无我”。
严老师指出,之所以出现“无我”这种状况,跟语文老师的错误认识有关。
为何“无我”?
——有“专家”说,备课写教案20年,不如写2年教学反思
——读文本,对于很多语文教师而言,是很奢侈的事儿
——集体备课的曲解和误行,设计教学与教学本身似乎已无需我们独立自主,用心思考,细读文本
——拿着他人的导学案,走进自己的班级,而且还理直气壮,成为不少学校语文教学的常态。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我”呢?
何以“有我”?
于漪说:读经典要做到把自己的“思想活体”放进去,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
教师“先学后教”(你怎么学,就怎么教)
先学
——过程中的经历和体会
——过程中的故事和经验
后教
——就会非常清楚学生学习可能的问题和困难
——可能的需要和帮助
第二,课堂从“有效”走向“有美”。
“有美”为何?
语文教育与审美
——课程标准首次将审美作为语文学科致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北大学者陈平原先生说中学语文老师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培养学生们的“阅读的兴趣”和“发现的眼光”,发现什么?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
——致力于审美追求,可以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的恶劣生态
——语文教育致力于审美能力的追求,对语文教师全面素质提升可以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何谓“有美”?
在语文能力、素养的教学与培养的课堂活动过程中融入如下内容
——包括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在内的审美体验——包括表现美与创造美在内的审美表现
其中,语文教师自身的美、审美品质的引领和激发是关键。
课堂如何“有美”?
第一、明确教学者自身美的定位
——审美中介
——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
第二、深度理解教学内容,千方百计挖掘教材文本内含的美感
——语言表达之美
——表现形式之美
——内容主题之美
——精神品格之美
第三、巧妙运用审美体验与评价的种种方式,将语言训练、语文学习转化为情趣横生的审美过程。
阅读教学中重在“体验”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符号、图样的描述和指示,在头脑中构想相应的形象
——移情:设身处地的体会审美对象的心情,将审美主体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有生气的“结构”中,从而把自身置换到对象中进行体验。
第三,课堂“有问”的意义
之一, 问而学之,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
——学问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问学”
之二? ,问而学之,是成功教育的秘诀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激问
——以色列:提不出问题的人没有资格睡觉;跳出思维定式;13岁成年礼,“你有什么问题?给我们一个好问题,好吗?”)
_____哲学起源于追问;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其意义和价值更为深远
——从“掌握学习教学法”到“发现教学法”:质疑和提问是关键。
之三 课堂“有问”,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追求
——指向思维的成长、思维品质的提升
——伴生出发现、深刻、质疑
——伴生出兴趣、酷爱、探索
——伴生出自由、独立、个性
从而让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渐生长。
“有问”课堂的实现
第一、真正“有我”与“有美”的课堂必然"有问”——“有我”的课堂就有“我”的疑问,于是“我”就可以换位思考,问就在其中了。
“有美”的课堂就有围绕美针对美的探索和追寻,就有审美,这自然就有了问。
第二、全面赋能,创造开放、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
——尊重和敬畏
——安全感
——宽容和?;に嘉绞焦痔亍⒏矣谔岢霾煌獾难牧?、思维开放: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第三、教师的“设问”(设疑激疑)是教学基本功
——以问激问,以问引问
以色列:提不出问题的人没有资格睡觉;你有什么问题?给我们一个好问题,好吗?
——以问激思,以思促问(激活思维,问便在其中了)
——学、思、问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