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会儿(生活随笔)
作者 闫占廷
虽然进入了三九寒冬,今天的阳光却格外灿烂,在和煦阳光的沐浴下,好像一下子进入到了春天。吃过午饭,妻子说,今天正是初六逢会,天气又那么好,陪我去赶会好吗?我也兴致正浓,就开上“三轮宝马”,拉上妻子,朝县城西郊的集会奔去。
说起赶会,应该是多年前的事了。忆起当年,家乡阳驿是千百年遗留下的古集会,可谓是物品齐全,人潮汹涌,成了乡下人购物的盛会。每月逢九,三里长街,道路两旁,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附近三里五村的人们都会蜂拥而来。有时候并不买多少东西,只是为了享受置身其中的乐趣。
我读小学时,最喜欢街上逢会,一放学就直奔南街。那里有个说书场,穿长袍的老人锣鼓一敲,就“哼哼唧唧”说唱起来,说的故事有《隋唐英雄传》、《封神榜》,醉心听书的老人孩子有的自带马扎,有的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地听得津津有味。说书人很喜欢吊人胃口,说到情节紧要处,总要停下来喝几口水,或者端起托盘讨要费用,五分、一角随意给,没有钱的也权当捧个人场。小孩子属于免票行列,尽管放心倾听就是了。
听书场旁边就是剃头摊儿,也是个吸引眼球的地方。剃头师傅是位七十多岁的老人,顾客大多是苍发白须的老人。剃的发型一律是光头,崭亮崭亮的那种,俗称“电灯泡”。剃头摊子很简单,木头支架上放一脸盆,里面盛满热气腾腾的开水。待剃头师傅给老人洗过头,就手持锐利的剃刀大耍“顶上功夫”,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头发便纷纷落地。很快一个硕大的光头展现在面前,我看着不禁掩嘴窃笑起来。再想想自己头上母亲给剪的“茶壶盖”,不免有种“相形见绌”的自卑。
白驹过隙,年岁渐长,这些年来我基本上和集会“绝缘”了。特别是搬进县城之后,街上都是商店,生活超市也比比皆是,想购买什么随时就能买到,没有必有非等到初一、初六不可,今天也不过是哄妻子高兴,凑个热闹罢了。
约莫十分钟的路程,我和妻子就来到了会场。马路两旁都是摊点,卖衣服和鞋子和各种小商品的摊子的一家挨着一家。勤俭持家的妻本想买点实惠的东西,但颜色不鲜、样式陈旧,一个个都看不上眼,逛了一圈只好摇摇头无奈作罢。妻子感慨说,怎么找不到从前赶会儿的那个兴奋劲儿了?我在一旁煞有介事的分析道,如今农村人也开始了电商淘宝,网店的商品又便宜,物流也方便,对传统的销售方式是个不小的冲击。
在会场上,有个场景让我感觉特别熟稔和亲近。街头一个纸盒上摆着十多双大小不一的虎头鞋,旁边有位年迈的老大娘一边热情招揽生意,一边穿针引线绣着鞋头。这是一个卖小孩虎头鞋的小摊,十多双虎头鞋全是她老人家手工制做的??瓷先?,那虎头绣得色彩斑斓,惟妙惟肖,这简直是民间艺术品??!我打心眼里为老人竖大拇指,为她的自立自强,更为她的心灵手巧。
怀旧是不是一种病啊?总是觉得从前的回忆是最美好的,可那时的说书场、剃头挑子,现在集会上再也寻找不到踪影了。如果再过几年之后,不知道这位绣虎头鞋的老人还会出摊吗?现在许多传统的东西正在一点点消亡、遗失,当人们热切怀恋它的时候,才真正懂得了她的价值所在。
为了保存一点历史的记忆,我还能做点什么呢?反思之后,我决定趁着春节集会正旺的时节,约上三五个摄友,到农村集市上拍一些正在消逝的行当。这不仅仅是为了等到年老后,有重温回味的美好故事,还想给子孙留点有用的资料,用一种方式来重现文化的碎片。
作者通联:河南省宁陵县教体局新闻办 ?闫占廷 ?476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