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午饭时打开朋友圈,发现朋友圈被一组H5捐款活动给刷爆了。
五彩斑斓的色彩也着实吸引我跟风去点击二维码,发现这些富满童真萌趣的绘画原来是基于由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WABC)联合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共同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发起的“用艺术点亮生命”线上创益筹款活动。
半天时间,突破1500万元的项目筹款。
与其说捐款,倒不如说是一种交互。你支付一元或以上不等的金额,买下最吸引、最打动你的一幅画,买下之后可以存作屏保,这样不仅可以得到一幅赏心悦目的画作,也为精智患者献出一份关爱和鼓励。
那么问题来了。绘画内容本身是纯粹无染的。可当画作携手互联网成为现象级话题之后,如同一面反色镜,不同的人看待这件事各有不同的考究和推断方法。
以下说说从绘画中反射出的4种人??纯词遣皇钦庋?/p>
第1种人,这些画真心吸引我,我是真喜欢!
许多人秉着“一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的心态,发自内心的欣赏这些由身患残疾的特殊群体创作的绘画。其中不难发现画分为几种,有抽象画,意境画,童真童趣的蜡笔画,简洁有张力的简笔画等。一幅由31岁精神障碍患者倩倩创作的《昏景》深深吸引住我的眼球。好一幅“古藤老树昏鸦”的意境。精湛的画作、感人的文案和细腻的音乐相结合,一下子击中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为此我毫不犹豫买下这幅。
很多人和我一样,对画的内容和绘画者深感敬佩。由画及人,捐献爱心只是自然而然顺手而为的事。有公号于是提出这样的观点:“你其实是在为自己的价值观买单”。至少,我们的价值观还是正确的——第一眼发现美,第二眼捐献爱心,第三眼真心实意为这群弱势群体祈祷和关爱。这样最起码的良知还未泯灭。
第2种人,这又是哪一出网络营销?这些钱真的会到他们手中?
有的人一旦在网络上发现此类“募捐公益活动”,反射弧立马警惕起来,担心自己再次坠入“罗一笑事件”“深圳四胞胎”的营销、诈骗事件中。之前的网络“公益活动”饱受诟病,加剧了人们的反感程度,担心自己的爱心再一次蒙灰。
于是由始至终持质疑、观望态度。虽然腾讯公益给出官方回答,此次募捐活动没有投资方,项目筹款都会用于帮助患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症等精智障碍的特殊人群改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并表示会定期进行公示。
可即使这样,仍有不少键盘侠唯恐天下不乱,虚张声势:“小朋友画作刷屏,半天完成1500万众筹!但你捐的1元去哪了......”“这又是一个坑吗?”等携带个人主观色彩的文章观点,进行病毒式传播。
有所谓”内幕爆料者“甚至”指出“这些美丽的画作并非出于精智患者之手?!闭庑氨险摺庇谩熬裣缸痢钡奈淖炙得?,以精智患者的精力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作品?!捌渌止だ嘁彩且谎?,基本相当于用自闭症的名头给这个作品签个名罢了”
我不知道这些人写下这些文字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我觉得,以这样“反价值观”的笔触“逆势而为”,揭露“黑暗幕后”真相,还真不算是一种本事。一味抨击和揭短,只会引来更多盲目跟风者的质疑,带来更多社会冷漠。
你以什么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是你眼中的样子。
第3种人:我更在乎的,是活动背后的策划和创意
“小朋友画廊”刷屏之时,我们正在公司做素材。上司马不停蹄的关注着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每个半小时在内部群进行“病毒式”分享:
“看看,老早就超过目标了”
“你们说说,这个1元购画活动背后,和某品牌活动——1分钱换杜*斯、自付邮费我送礼之类的活动有什么区别?”
“残缺患者的作品是不是就是狭义上的IP,买画的文案定义了此次活动的调性,市场只需要完成点击量,就可以获得粉丝、客户的‘自我满足’。作为广告主,也可以轻易复制更改活动模式,完成KPI......”
在自媒体大牛、广告人眼中,每一次“爆屏”活动、刷屏事件一出炉,他们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先锋队伍,首先嗅到的是事件背后的策划和创意、手段和方式。
他们会将活动作为一次“营销案例”进行抽丝剥茧,庖丁解牛,细说分解,期望从中激发出对自己有用的灵感和创意。尤其是初创型小公司,更加看重此类引爆市场流量的“案例分析”。就像营销类公号常常垂涎于原创公号迭出不穷的“10w+”爆文。
这也许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借鉴前辈实战经验的最佳入口吧。
尽管有人说,此次刷屏活动的成功,大部分原因基于腾讯公益的品牌信誉背书。的确,我一开始也是冲着“腾讯公益”这四个字。因为他之前的公益活动口碑做得好啊。
如果是普通个体发起的“众筹”,你的参与度会如此水涨船高吗?传播速度会如此迅猛吗?我想未必。但这起刷屏活动也给那些确切需要“募捐”“众筹”的人带去一点思考的东西。
比如,一项活动不仅仅要求单向输出?;灰恢秩岷偷姆绞??转化为双方的交互?把无价人文情怀,做得不再那么硬生生。
第4种人:漠然路过。欺骗与否,我不参与就与我无关了。
这一类人,无论世界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出现多么震惊的新闻时事,与他的世界只有一个词:无关。
这一类人的思维是,既然社会发展这么快速,反正我也跟不上,索性“不谙世事”好了。更不用谈会不会被骗,不参与,不吃亏。
“你做你的活动,我过我的日子”。
其实,无论公益活动怎样演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别力。参与与否,没人会强求。但别妨碍别人同等的参与权利。
在日后众多的公益活动中,希望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活动所传递的精神之美,他人之美,自己内心之美,而不是冷冷的,置之度外。
「声明:文章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与作者XH360jsw 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