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天罡老师《心气、脾气与福气、运气》讲座后的思考一一关于怒与第二驱力
作者:石宏博
今天(2022.11.06)下午,参加了于天罡老师的《心气、脾气与福气、运气》讲座,有了一些心得感悟和个人思考,结合我在讲座后的讨论发言,写在下边。
在讲座上,天罡老师,介绍了一些中医方面的知识。讲到了,恐,怒,喜,思,悲,传统五情志中的喜的一些注意事项,也讲到了一个人的脾气与运气。
我个人感觉这五个情志,其实都很深入,很不好把握,值得研究探讨。我今天讲讲怒这个情志。因为,一方面,这个情志,在一个人的脾气秉性当中,是比较敏感的,突出的,另一方面,这个情志,在一些方面上来讲,是为人处事不能缺少的。
提纲挈领地说,西方心理学认为,人的根本驱动力有两个,一个是性驱力,一个是攻击驱力。
而在传统五情志当中,肾恐主生殖(担心),肝怒主攻击,心喜主沟通,脾思主分配,肺悲主总结。(肾恐主生殖,是传统理论,后面的是我补上的,恐,可以理解为担心,生殖行为,正是受深层次的,对死亡的担心驱动,不过,这种担心已经不完全处于意识层面,而是进入了无意识和潜意识的本能)
东西方的第一驱力和第二驱力部分一致,我个人怀疑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当年弗洛伊德看了黄帝内经的理论,取了五个驱力当中的两个,另外一种可能是二者不谋而合。
而“制怒”,似乎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概念。因为,错误的发泄愤怒,会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伤害,最终会得到生活或者是事业上的教训,或者,吞下生活或者事业的苦果。但是,一个不会合理地表达合理的愤怒与不满的人,也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怒,这个情志,涉及的东西比较多,所谓肝主怒,将军之官,谋略出焉。
谋略这个词,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略呢?因为涉及的东西很多,如果非要表达出来,传授出去,也就要尽量地写得简略一些。
那么,关于怒或者是攻击驱力,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我们从它的来源看一看。
传统五情志认为,恐生怒。
恐,也就是担心。
第一种情况:
出于对于生活物资或者是生活必要条件的担心,人们会进行劳作和行动。比如,出于吃不上饭的担心,人们就去种地,出于对冬天挨冻的担心,人们就会做衣服,或者是其他方式的劳动去换取食物和衣物。
这个时候恐的情志,(在正常人身上)就会被容纳,之后转化为人们行动的驱动力。那么,有人说, 种地、织衣就好了呀,怒或者是攻击驱力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一个乌托邦里,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当中,关于生产资料,和劳作所得,并不是毫无纷争地、全部给你的。
生活里面会有摩擦,会有斗争,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就是有一些人想不劳而获,偷窃甚至是抢夺,或者是多拿多占,属于别人的劳作成果,又或者,产生自然灾害,人们的劳作成果受到可能全部失去的损失。
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怒而奋起。就个人而言,会?;?,属于自己的劳作成果。如果冲突一直持续,那么就会产生?;ぶ刃虻淖橹?,或者从自然灾害手中夺回一部分自己的劳作成果,总之就是保卫。
这就是怒,或者说攻击驱力的缘起与衍化。
第二种情况:
樊登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面其实都住着一个原始人。因为人是社会动物,在原始世界,如果一个人不被他的同伴喜欢、接纳、并拥有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就会失去生命。而实际上,根植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这种担心,一直延续到现代。
所以,这第二种情况就是,出于对有可能失去生命的恐惧,当一个人不被自己的同伴所喜欢,所接纳,所认可的时候, 人们出于维护自己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目的,会有攻击倾向,怒,由此而生。特别地,当一个人,内心本身就有缺失的时候,特别容易产生不正当的怒。
上面这两种情况,都是我们在个人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而这两种情况有的时候是正当的,有的时候是不正当的。下面我们来说一说,这个正当的是什么样的,不正当的是什么样的。
正当的愤怒,出于保卫的心里,有一颗完整内心的人,或者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劳作成果,或者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人际关系,或是关系地位,对于侵害自己以及自己社会关系的行为,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愤怒,而做出的攻击倾向和进行的解决问题的手段,这是正当的怒。
而是不正当的怒,有一些自大的人,本身就是出于多贪多占,偷窃、抢夺他人的劳作成果的目的,而侵害他人的劳动成果,没有成功而表现出恼羞成怒,这种怒是一种虚假的,不正当的情志。
或者是,出于奴役他人的目的,打压、贬低、侮辱他人,以损害他人的人格和人际关系为手段,遭到他人的反抗与不认可,表现出的,一种自大的,傲慢的,攻击倾向,这也不是正当的怒(有的时候,面对邪恶,那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总之,在文明社会的条件下,合理,合法,符合秩序和公序良俗,这种情况下,怒才是正当的。
好了,我们在上面说明了什么是怒,怒的缘起和衍化,什么是正当的怒,下面我们来说一说如何处理这种情志。
这种情志比较敏感,因为,这是与他人博弈的一部分。这种博弈,确定了,自己的立场,资源,人际关系??梢运?,是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种情志,处理得好,可以让人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处理得不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创伤,甚至无法生存。
首先,我们要驾驭这种情志,而不是被这种情志所驾驭。
正如“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彼档模颐窃谏畹敝?,面对有可能出现干戈的情况,一定要驾驭住自己的怒,否则,一旦妄动,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不祥,会被折磨,甚至失去自己所珍视的爱人、朋友、事业,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如果是“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保捌シ蛞慌?,血溅三尺”,这种人完全被情志所驾驭的情况,应是尽力避免的。
那么,具体到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如何驾驭自己的怒呢?
第一步,要肯定自己情志的正当性一一当你感觉到生气的时候,一定是一些方面出现了问题。要允许这种情志的出现。你要解决的是一些方面出现的问题,而不是直接解决这种情志本身。(当这些方面的问题被解决之后,这种情志就会自然而然的转化成喜悦,就是在?;ぷ约旱娜思使叵岛屠妥鞒晒晒χ螅司突嶙匀欢坏南苍?,这就是所谓的怒生喜,和战争胜利的喜讯有些相似,参考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人们的心情。)
我们常见的误区,有些人在听了一些所谓大师的课之后,觉得怒这种情志是不好的,所以,之后,当自己的内心出现这种情志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我的内心又出现这种不好的东西了,怎么能这样?在反复的自我打压和试图消灭这种心理活动失败之后,会反复感叹,哎呀,这是我不好呀,是我这个人不行呀。
不允许,不接纳,带来的是自我攻击和自我否定,陷入一种精神内耗和自我分裂。非常严重地损害了一个人的精气神,和自我认同。由于人类社会,人际关系大部分是靠喜爱来维系的,一个连自己都不喜,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这样的人,他们声称对别人的爱,也都是不可靠的。所以,他们的人际关系也会断裂,事业自然也会崩溃。
那么,接纳、允许这种情志出现,是否就意味着听任这种情志驾驭自己呢?不是这样的。
第二步,动用自己的元认知,观察自己之前的想法,辨别出究竟是哪一个方面出了问题一一自己的劳作成果或者是人际关系、人际地位,受到了怎样的威胁?然后决定自己的谋略,也就是所谓的谋略出焉。
谋什么?这一点也很重要,这是一个方向性问题。方向错了,走的再远,只能是错上加错。
为自己的劳作成果谋安全,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人际地位谋保全。这是自然而然的,但是,人是生活在社会关系当中的,这就要求人们,多少要“以其无私”成其私,才能长久,这也是应有之义。
但是,有些认识不足的人,只明白了?;ぷ约憾还怂耍馐嵌淌?,就像俗语说的,猪油蒙了心了,这是缺心眼。生活当中,我们常??吹教乇鹱运降娜耍嗵岸嗾?,目无余子,不可一世,这样的人的人际关系会断裂,事业会崩塌,特别长久不了。就是自私而不成其私,往往就是小流氓,特别容易这样。
所以,谋什么?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是生活在人际关系这个社会系统里的,而这个社会系统,又是生活在自然界的。想要保住自己,就避免不了要保住其他的一些东西。
往大了说,古往今来的圣贤,有谋,饱暖苍生的,有谋,淑世盛世的,有为生民谋幸福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就是格局。也就是说,一个人单纯地想仅仅保住自己,是保不住的,就算暂时保住了,也绝对是长久不了(也违背人性),这是规律。
至于这个格局有多大,根据个人的地位、能力、认知与生命状态,不是越大越好,个人与自己的人际关系能承受得住,能够运转起来,才是合意的。
有点说远了,不过,一个武装力量,如果失去了一定的信念、信仰,就会变成只知道抢掠的暴徒,而靠这个武装力量维持的文明,也会崩溃,灭亡。我们这个文明,五千年来不曾断绝,和我们这个文明的一些说法有着很深的关系。比如:“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这是六韬里面文韬的说法。
类似的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枚举了。
总之,我们相信,武装力量是文明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靠劫掠为生的文明,不长久),它承担着,确定、维持文明社会的秩序,保卫文明社会土地、财产等交全,?;と嗣巧踩热挝瘛?/p>
类似地,比类取象,人的攻击驱力,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一个不懂情志转化和相生相克的人,把怒当成了生活的全部的人,也长久不了),它承担着,预警,保卫个人劳作成果和人际关系、人际地位,甚至个人生命安全等任务。
(将个人与文明社会比类取象相联系,它的长处在于, 便于个人理解社会,社会理解个人,在组织动员,交流沟通的时候,有着莫大的好处。所谓既有个体的一,又有整体的一,这样一来,可以 形成骨节相救,其巧无间的局面。)
好了,上面解决了谋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方向性问题,并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再次强调攻击驱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注意事项,可以根据个人在生活当中的实际情况、自己的生命状态,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下面我说一说具体实现这些方向的一些具体技术和一些具体注意事项,也就是第三步。
第三步,实行具体的举措,以达到,保卫、维护自己劳作成果(利益也在里面),人际关系、人际地位的目的。
攻击驱力、怒是一种比较敏感的情志,如果处理得好,有人承接得住,那么,劳作成果,可以得到保全,人际关系会更加融洽,人际地位会更加巩固。如果处理得不好,劳作成果甚至人身安全都会受到威胁,损害甚至完全失去,人际关系会断裂,人际地位,无从谈起。
这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承接。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承接的能力的。西方心理学认为,人在年少的时候,父母应该作为孩子的容器,因为孩子也有一些正当的攻击驱力的体现,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容纳,承接这种攻击驱力,这样一来,孩子长大之后,也会成为其他人的容器,拥有承接的能力。
这里面有几个要注意的点。
第一,这种攻击驱力是正当的。
第二,这种攻击驱力,来自发起方的,劳作成果受损,人际关系、人际地位受到威胁(自己、自己的认知观念以及自己的地位不被接纳)。
那么承接的具体技术,也就体现出来了。
首先要让对方感到安全。
允许对方出现这种攻击驱力是前提,然后,分析判断,对方的这种攻击驱力是否是正当的,对方的要求是什么,自己能否满足(不是所有的攻击驱力都能接的)。
如果能接,那么就要明白对方的需求,之后与之沟通,安抚对方,让对方觉得安全、能接受、舒服,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对方的需求。(找准对方的需求,也就是对方真正的痛点,对方的原则和底线,这是重点)
这样一来,双方都是真实的,在双方互动的过程当中,有一种真实的生命的力量在涌动,之后,双方的关系会变得更加融洽。
如果不能接,也就是接了之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劳作成果,人际关系、人际地位,甚至是人身安全,那么,对孩子,要懂得不含敌意的拒绝。而在成年人的世界,这样的关系,断裂也在所难免。
有一个要注意的点,就是有些人特别的暴躁、易怒,这与他的童年关系,原生家庭有很大的渊源。
有些父母不但不作为孩子的容器,不容纳承接孩子正当的攻击驱力,反而,当孩子出现正当表达的时候,攻击、指责、打压孩子,这样一来,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作为他人的容器,也不会正当的表达自己的攻击驱力。
而有研究表明,经常攻击,指责,打压孩子,会让孩子大脑中的灰质部分增生,这一过程与阿尔兹海默症的病程相似,这样的孩子,时刻处于被攻击一一防御的状态,会让孩子精神高度紧张,无法安心进行学习,思考,交流等日?;疃?,进而在长大成人之后暴躁、易怒,这实际上是一种病理体现。
而有些家长不但不作为孩子的容器,还反过来要求孩子做他们的容器。但是孩子的容器是那么的幼小、脆弱,怎么能承受得了?不光是对孩子的指责打压,会造成这种情况,当家庭成员之间出现相互指责,打压伤害的情况,孩子会自己主动承担一种容器的角色,幼小的他,会认为自己是这一切的原因,从而讨好,试图以自己幼小的容器去容纳这一切,但是,结果嘛,往往就是这个幼小的容器会被毁掉。
所以,这个注意的点就是,攻击驱力,怒,是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而对孩子,尤其要特别慎重,特别注意。(可以与孩子好好交流,技术嘛,也就是首先让他感觉到他是安全的,然后提要求的时候是温柔且坚定的,拒绝的时候,是不含敌意的,总之就是要照顾到孩子的容器很脆弱,幼小的事实)
好了,上面是关于承接的部分。下面,说一说,作为攻击驱力的发起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首先,作为攻击驱力的发起方,我们的立场必须是正确的,自己必须体会到这种正确性,然后多少要做一个评估,对方是否能够承接?如果能,当然好,如果不能,自己也要做承担,对方不能承接相应后果的准备。
这里边有一个要注意的点,就是暴力基本上在文明社会的条件下,不是一种选项,我特别不提倡,因为暴力会带来仇恨,而充满仇杀的文明社会是没有前途的。(在这一点上,个人和文明社会是不一样的)
而在职场当中,如果遇到了一个搞权术的领导,特别地喜欢挑拨下属之间的关系,如果环境不能换,在斗争的时候,要找准自己的立场,有理、有节,灵活地应对这种组织的内斗。
如果自己是领导,面对下属时或者是自己是下属,面对领导时,面对有可能出现冲突的情景,还是要首先让对方感到安全,然后让对方能接受,最后,让对方能感到舒服,就像在《关键对话》一书当中提到的,一些技巧,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好了,今天,关于攻击驱力与怒的种种,已经述说的差不多了。我杂糅了,黄老之道、道家、西方心理学的一些知识,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谈了一谈,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能有帮助。
我个人对儒家的关于修心、修身的一些方式、技巧是多少有些看法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些闪闪发光的东西,它们固然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不那么闪闪发光的东西。不能因为,它们不那么闪闪发光了,就打压、攻击、污名、不接纳、不承认,尤其是涉及到自己人性的方面,简单粗暴的做法是没有好的结果的。比较正确的做法是,要允许现实情况发生,然后在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选择接纳、规化(规制转化)或者是懂得拒绝,我认为,这才是比较成熟、稳妥、真实的做法。
而恐生怒,怒生喜,喜生思,思生悲,悲生恐,是黄帝内经当中描述的,具体是怎么生(转化,化生)的?我在我以前的文章(五情志)当中有过描述,是一种情境化的过程,在这篇文章当中,也有部分体现。而这种情境化的过程,是我个人的感悟,原创,算是一种创造性转化。
其实我想历史上可能有过,像我一样的人,有过同样的感悟,但是那个时候时代不好,所以今天就看不到这样的说法了。我把这个说法拿出来,也是想,对需要的人能有所帮助。而五情志不光对应五行,五行还对应五官(文明社会的五种功能),不过,这就属于另外一个话题了,今天不展开了,也许时机成熟,我会把这个另外的说法再拿出来,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