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大义】
最大的圆满,看似残缺,但它的作用却永不衰竭。
最大的充实,看似空虚,但他的作用却永无穷尽。
最大的正直,看起来反而枉屈。
最大的灵巧,看起来反而笨拙。
最大的辩才,看起来反而木讷。
炉火可以御寒,而清水可以胜热。
清静无为,才是天下的正途。
【心读】
1.
老子讲话总是喜欢“正言若反”。分明是圆满,却要说成残缺,分明是充盈,却要说成空虚。直和屈,巧和拙,辩和讷,分明都是反义词,却被他老人家放在了一起。其实,老子这样说话,无非是要告诉我们“物极必反”的道理。正所谓“日中而移,月盈而亏”,在道家看来,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变化着的,而变化的规律就是矛盾之间的互相转化。
道家看世界,是把握住了一种变化的规律,如果用一个字的形容,那就是“反”。这个反,既是相反,也是返回。人生在世,若能体道而行,顺着这个“反”去生活,那么,活着的每一天就没有什么烦恼可言了。也就是说,世人之所以烦恼,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看清“道”的规律,不能按着这个规律而生活。
佛法和道家有相似处,但是佛法对世界的看法,却不是“反”,而是“无?!?。
佛法认为,烦恼是源自无明。所谓无明,其实就是一种执着,对名相的执着,对器的执着,对标签的执着。人生中的一切都是依他而起的,它们并没有独立存在的可能。一个人之所以可以存在,是因为首先有他的父母存在。一张桌子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首先有树木的存在。一颗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首先有种子的存在。事物与事物之间,总是互相联系着的,互相依赖,互相影响,没有什么是可以独立自存的。而这种事物间的彼此依存就是我们常说的缘起,就是不确定性,就是无常。人若是看不清无常,就会陷入痛苦。
无常,简单说来,就是万事万物的不确定性。当我们听到不确定的时候,常?;嵊行┚?,甚至在情感上,不太愿意接受。但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无常这个词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悲观。其实,无常是一个十分中性的词汇。它所宣称的就只是事物的不确定性而已。从一个角度来说,不确定性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不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确定性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正因为我们的未来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的未来才充满可能,甚至充满希望。
2.
老子的哲学无不透露出一个“静”字,在我看来,“静”不只是安静,不只是让自己的身体停下来什么都不做。真正的静,应当是一种内心的无所挂碍,无所依赖。这是一种与宇宙合而为一后所产生的纯粹寂静。
我曾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艺术阶段,哲学阶段和宗教阶段。
艺术阶段是一种非理性的激情,一种磅礴的情感,一种顺应内心的召唤而产生的强大欲望。年轻的时候,我们需要这种欲望和激情,去认可自我,在这个世界中确立自己应有的位置和方向。
哲学阶段是一种理性的沉思,一种深邃而静谧的自我反省。人到中年,我们开始对自己过往走过的路和做过的事重新审视。这是一个从向外寻求转为向内发现的过程。
宗教阶段是一种理性和非理性的融合,一种自我扬弃后的纯粹意志和强大信念。步入人生最后的阶段,我们开始真正看淡名利,破除执念。这是一种全然的宁静,去妄存真,回归心中最质朴的原初本性。在这份自在的宁静中,我们会因为树木、花草、小鸟等大自然的一切而欣喜。在这份自在的宁静中,我们不会因为人生的坎坷、波折和磨难而烦恼。人已经完全与自然合一,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有,是一切万有和纯粹虚无的统一。最后,我们将坦然而平静地迎接死亡的来临。
老子说的清静,我想就是这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真切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