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国外有一个视频短片:
一群大学新生刚入学,老师就让他们参加一场比赛,开赛前,老师说:
“在这场比赛开始之前,我有几个条件要说:如果你符合条件,就向前迈两步。如果不符合,就呆在原地不动。”
“如果你有机会得到私立学校教育,向前两步?!?/p>
“如果你请过家教,向前两步?!?/p>
“如果你从来不用担心手机欠费,向前两步?!?/p>
……
当所有条件宣布完之后,有的人在起跑线上一动也没动,但也有一部分幸运儿,离终点已经不到40米了。
这时,老师对参赛的同学说:“站在前面的人回头看一下,我说的每一条,都和你们个人的能力无关。我说的每一样,都和你自己做过的事无关,但你们却已经领先了这么多?!?/p>
随后,老师提高声音,喊道:
“准备?!?/p>
“跑。”
排在最后起跑的孩子,尽管奋力追赶,拼命奔跑,但也无法改变别人早已经冲过终点线的事实。
这看上去非常不公平,
可是,这就是真实社会的起跑线!
02
孩子们的起跑线到底在哪里?
我作为80后一代人,赶上了高考的洪流,很多人因为高考从农村走出来,走向一二线城市,有了不错的工作和收入,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从此终于离开原生家庭的阶层,进入更高一个阶层。
在我们那个年代,高考可以说是社会最大的公平。
现在,我的孩子又进入学校,开始新一轮的竞争,也许将来,他也会面临高考,可是那个时候,高考还会像当年那样公平吗?
我们来看一个数据:
2018年,除天津和上海外,多数省份的985大学录取率没有超过5%,河南、江苏、贵州、山西等省份,考生要进前1%,才能考进985。
211大学录取率最高的是北京和上海,接近14%,排名较后的广西、甘肃、安徽、河南等地区,录取率还不到4%。
不同地区,录取率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那不同阶层呢?
录取率的差距会不会更大?
北大副教授刘云杉做过一个统计:
80年代,北大学生30%出自寒门。
90年代,寒门比例开始下滑。
2000年后,寒门比例仅占10%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中国家庭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子女上北大清华的比例,远远高于条件较差的家庭。
2018年,哈佛大学也搞了一个新生调查,结果发现:
46%的新生,来自富豪家庭;
近30%的新生,父母是哈佛校友。
现代社会,阶层的差距越来越大,寒门出贵子也越来越难了。
孩子的起跑线与其说是孩子的努力,不如说是父母!
一个精英家庭的父母会从孩子很小就陪他读书,而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多在玩。
一个精英家庭的父母会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给孩子当故事,而普通家庭的父母只会拿各种无感的励志故事讲给孩子听。
一个精英家庭的父母会为孩子提供各种见识和试错的机会,而普通家庭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尽其所能,做一部分,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做,好好学习就行!
一个精英家庭的父母在孩子人生不知道怎么选择时,能够给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引荐各种朋友,放手让他们尝试,而一个普通家庭的父母,可能也同样迷茫,到底要怎么选择?
在这样的起跑线差距下,有上面的统计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03
英国有部经典的记录片:《人生七年》,从14个孩子7岁到63岁漫长的人生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家都不愿承认的事实:阶级难以跨越。
出身于精英家庭的三个孩子约翰、安德鲁和查尔斯,在接受采访时一个男孩说:“在这里毕业以后,我会去布罗德斯泰斯-圣彼得学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学校,然后进入剑桥大学?!?/p>
21岁了,三人中的两位进入了牛津大学法律系,另一位则入读杜伦大学历史系。
28岁时,法律系的两位男生如愿成为律师,进入杜伦大学的男生成为BBC的纪录片制作人。
《35up》及之后,他们的事业一路攀升,依照7岁就计划好的轨迹,或成为皇家律师,积极进入政界,或创立公司,或成为知名制片人。
而来自伦敦东区平民家庭的杰基、林恩和苏,托尼,还有福利院的孤儿保罗和西蒙,都没有进入到精英阶层,大部分人从哪个阶层来,依旧待在哪个阶层。
只有一个逆袭——尼克,他考入了牛津大学的物理系,从农村孩子成为美国教授。
整个纪录片里的孩子们几乎就是父母人生的重演:
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基本遵从自己的轨迹,从私立学校一路考入大学,拥有光明的未来。
而没有上过大学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多数也没有读到大学,三十岁以后,也遇到了与父母相似的人生困境,很难向上走。
04
吴军在得到的专栏《硅谷来信》中说道:
中产阶级完成进阶的机会并不大,这是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不过,中产阶级难以完成这一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思维方式限制了自己和孩子的发展。
总的来讲我不赞同“起跑线”之说,但如果有什么起跑线的话,那就是父母的见识。当然,很难要求父母都能有见识,不过父母不断学习对孩子有非常大的好处。
确实是,父母的见识,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只有父母不断学习,才可能成为孩子“向前两步”的起跑线。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学习,不成长,那有一天,当孩子问你:
“妈妈,你那时候为什么不考那个好大学???”
“爸爸,我们班XX爸爸可厉害了,他都自己开公司啦,你也开个吧?”
“妈妈,你怎么还是个小护士?。渴裁词焙蚰艿痹撼ぐ??”
你怎么回答?
我们望子成龙,可是孩子却也望父成龙,望母成凤??!
孩子也希望有一个教育家妈妈,一个清华大学的教授爸爸,一个大学的创办者外公,一个知名教育家的外婆,从小就在清华园长大。想问谁,写张字条就可以去请教,也许他也能成为高晓松。
孩子也希望出生在一个学者、律师、名医、总裁云集的家族,有条件从小在美国长大,音乐天赋早早地被发现,也许他也能成为王力宏。
孩子对父母也有期望,只不过他们很少说出来,大多藏在心里。
所以,当我们要求孩子努力学习的时候,我们也要问问自己:
我有孩子努力吗?
我还算得上一个靠谱的起跑线吗?
还是那个拖后腿的起跑线呢?
作者简介:刘晔?
专注教育,在意个人成长。
喜欢读书,讲书,运动。
在亲子沟通领域带领过数百位父母深度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