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误打误撞加入【谈写作|纸上电台】的微信群后,我每天最愉悦的时候,就是听群主整理的群内大咖们的分享音频。
我愉悦,不单只是因为精彩的分享内容,更重要的,是我在听音频时,也是沐浴更衣时——这是作为凹凸中年的我,一天中唯一凸出来的,属于自己的独处时光,尤其珍贵。
伴随着氤氲的水雾,和沐浴露的馨香,写作大咖们的谆谆教诲像天籁之音,涌入耳中,就像做了一场身心灵的Spa,每次浴后,连着五脏六腑都舒展起来,特别美好。
昨天晚上,分享音频终于被我全部听完了,没有新内容,内心空荡荡。
我就像犯了毒瘾一样,到处翻着,想找着其他好音频,伴我舒展。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找着了简书有声专题。里面的声音,各有特点,我终于可以安心沐浴了。
之后,我又找了徒步独行群主,让他把我拉进了【谈写作|有声读书】群,这样,我以后就不用再担心找不到好内容来倾心而听。
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今天就遇着了主播芬兰墨轩的朗读分享,内容是梁实秋的文章《中年》。
芬兰墨轩对这个作品进行了一次很棒的声音演绎,让我不由得想笑,想闹,想鼓掌。
不过,赞扬的话儿都被很多人说去了,我今儿就不再凑这个热闹。
我就想,提点建议,咳咳,可能是意见,主播看了,如若不喜,拍我轻点。
一、关于朗读作品的语速
芬主播说了,这次的分享,她做了非常多的准备,甚至为此专门去学习了近代作家们的朗读语速和习惯,为了还原作品的时代特点,特意放慢了朗读的语速。
我猜测,芬主播是想最大限度地还原原著,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创作表达,但是这样一来,我作为一名现代的听者,就怎么着,都觉得有些别扭了。
昨晚在绿洲群里,我与另一位声音大咖苏清科有过这么一小段的交流:
我非常同意苏大神的声音作品是对愿作品进行的二度创作的观点。
我一直认为,在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在一千个声音创作者的表演中,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精神面貌。
其中最好的,就是对文章的再创作,以原文为基石,尊古而不泥古,让作品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甚至,长出新的枝芽,更加触动听者的灵魂。
所以,完全仿照原作者的语速及口吻来朗诵作品,会容易让人产生丢失美感的错觉,我个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二、关于朗读作品的情感演绎定位
朗读名家作品时,我个人认为,原作者的确是要尊重的。
但是,由于朗读者需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既包括朗读文稿上的重新设计,又包含朗诵时声音的即时演绎。这时的声音作者,就得像一位演员一样,对原作品进行解构,找准自己的定位,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原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声音角色二次创作出来。
梁实秋的这篇《中年》,是从男性视角出发的作品,女性朗读者读它,是要把它当成镜子,而不是当成真正的自己去演绎。因为男女骨子里的不同,硬要互串,演出真情实感,就要有极其雄厚的功力才行。
芬主播这次的分享,我个人感觉,一旦她跳出了文章,说自己的话时,主播力就开始爆棚,可是回到文章的朗诵中,我却有了一点点用力过度的感觉。
要不然,芬主播,您把您后面点评文章的情感,分三分之一给文章的演绎,如何?
三、稍作总结
我上面的观点,只是我一个人的看法,不能代表所有听众。
但是我憋在心里难受,不吐不快。我吐出来了,好受多了,芬主播您大人不计小人过,还请不要介意。
作为一个每天只有那么一丢丢时间的听者,我无法耗尽力气去喜马拉雅搜索那海量的资源,我就喜欢听听简书里每一位有声人的好声音。
不要怪我挑剔,我是真的希望,有声的简书,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
我很愿意一直做个好听众,让大家越来越好的声音,把我的耳朵洗得越来越通透。
祝每一位简书有声人,都能早日变身成大咖!
(我忘记了,简书有声已经有很多大咖入驻了。芬大人,下手轻拍哈,我怕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