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之前在一个早教课堂看到这样一个情况——
有一个男孩哭泣时,站着用手揉眼睛抹眼泪。一位老师走过来,蹲在他身边,用手轻轻抚摸他的后背。男孩还在哭泣中,这时,旁边有一个孩子(约4岁),走到食物置备区去抽了两张纸巾,递给男孩。另一个更小的女孩(约三岁),也走到食物置备区去抽纸巾,要过来递给男孩。男孩接到纸巾后,就开始用纸巾代替手去擦眼睛。在这个过程中,其他人都非常安静、平静而关注着他。他没有得到热烈的关怀,但是这种平静的关怀,让他从哭泣中缓解下来。整个哭泣大约持续了40秒钟。
然后男孩擦好了眼泪。手上的纸巾变成了一团。男孩把纸巾递给老师。老师没有接,轻轻和男孩说,你可以把它放到纸篓里去。男孩不愿意去,老师仍然没有接。然后另一位老师说,你可以把它放到你的口袋里去,老师边说边做了一个放东西进口袋的动作,其他孩子们都模仿着做这个动作,这个男孩没有这样做,但是平静地把纸团放在手心里了。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2分钟。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更关注人和人之间的联系。用小朋友去看见小朋友,让小朋友去影响小朋友。大部分时候,我们并不是要让老师成为一个独立教育者,教室里不是老师教孩子这一种。我们老师也会通过示范,让其他孩子,也具有自然地关怀他人的习惯,也就是让孩子也影响孩子。
蒙氏教育中强调的一种概念——“正常现象”。这个社会的正常现象,就是有大有小,有平稳有哭泣,有安抚有感谢。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孩子的哭泣,被另外两个孩子安抚。同龄人的安抚对这个孩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更小的孩子跟着较大的孩子去拿纸巾,这也是一种通过示范学习后的表现。
孩子们之间具有共情能力,看到别人的哭泣,不是指责,也不是冷漠,而是具有情感关怀的能力,去为他拿取纸巾。这样的情感温度,也是我们教育的自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