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果河又到了闹鱼的季节。
村里的爷儿们,老老少少两天前全体出动把闹鱼用的草药挖好了。草药是一种藤子的根,每一根都差不多有小手臂粗,村里的爷儿们每人都要挖足足一捆。闹鱼是我们南果河人对“捕鱼”方言名称。是南果河人每年都有的活动!
太阳刚从山顶露出圆脸,村里的爷儿们都已经到了南果河边上,先到的已经在河边用干竹子、干树枝已经升起来一堆火,就差一条条可以用火烤的鱼了。这段河水的石头非常密集,一个个黑乎乎的把脑袋露在河面,似乎在欢迎河水边这些老朋友。这里是村子到闹鱼时节集中闹鱼的固定地点,从哪个年代选的这里已经无从考证,祖辈起就年复一年,即使村子搬移了多少次,但这个地点依然不变。大家站在河边卷衣袖、卷裤腿、整理行装,每一个人都显得迫不及待,要大干一场了,看这个架势今天南果河的鱼想跑都跑不了。
河长一声令下,村里的爷儿们扛着闹鱼藤手提刚在河边砍好的木棒下水了,水不深也就到膝盖,但下水时“扑通”的水声还是响成一片。就像鸭倌把一群鸭子赶下水时发出的连续拍水声,给人有一种节奏感。爷儿们在河里拦河排开,如果没有见过这个架势的人还以为是准备要把河水给截留了,每人选一个石头把闹鱼藤放在上面,手持木棒站好自己感觉最稳的姿势,最好用力的方式,调整好站姿各就各位,河长又环顾一圈,叫大家做好准备,待所有人都做好了准备,大吼一声“开始!”。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声音,在河间彼此起伏,爷儿们全部在河长地嘶吼中抡起木棒,使劲地朝着面前石头上的闹药藤砸去,密集地木棒声瞬间就盖过了河长的嘶吼声。把闹鱼藤砸得稀巴烂,越烂越好,放到河水里涮几下又放到石头上使劲砸,反复几次,反复淘洗,河水上飘起了一层零零星星的白沫子顺水流飘去。
砸闹鱼藤那可不是轻松活,要把一根根小手臂粗的藤根砸到稀巴烂,必须得有足够的臂力,每一下都砸的实实在在,不砸到碎末横飞,人家会说你小时奶水没有吃够,乳臭未干;同时也要有耐力,一开始砸就不能停下,轮番打砸至少要二十分钟以上,期间不能停歇;再一个也要有速度,一捆藤根要在二十分钟砸好,砸不好药量就出的少,药量不足那今天就白费功夫了,鱼屎都摸不着,超过二十分钟还在砸,拿鱼的时间就会少,因为药效一过,鱼马上恢复清醒,即使你有侃张三的七十二招也不管用,更何况不是侃张三(侃张三是勐海地区流传智慧类故事主角,类似于新疆阿凡提)。
砸够二十分钟,村里爷儿们手里的闹鱼藤都烂的只剩一条条纤维了。河长声嘶力竭大吼一声,爷儿们就像被一道闪电击中一样,抬手甩了手里那几根纤维和木棍,提起挂在腰间的砍刀转身就沿着河流奔跑,砍刀不是很大比较轻巧。说是奔跑说的准确一点是在河里的石头之间跳跃,边跳跃两眼要快速转动,不停在河面各个角落搜索,看到鱼是一瞬间的事情。因为这种闹鱼药只对南果河特有的面瓜鱼有用,对其它鱼药效微乎其微,对面瓜鱼的药效也是有一个时间段,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刚被药到时鱼会晕了,漂浮在水上,当南果河的爷儿们跳跃在河中密密麻麻的石头上,如果看到鱼飘着,瞄准以后,用非常快的速度冲入水里一把抓住鱼尾部一拽,就抓住了,然后把鱼用一种树皮制成的绳子从鱼鳃穿进去,又从鱼嘴穿出,栓在腰间,然后继续找下一条。
记得有一次,一条很大的面瓜鱼足足有十斤的样子,就在我脚下石头十来米的距离,飘的很慢,我悄悄游了过去,一条横飘着的大鱼就在眼前,我满脸有一股喜滋滋的东西在燃烧。我双手轻轻做好蓄势待发姿势,鱼飘的很安详,我两手瞬间用力抓了过去,手指刚碰到鱼身,鱼一跃而起,巨大的身体扑腾了一下,水面溅起高高的水花,鱼就消失在这美丽的南果河水面,向南果河水深处游跑了。后悔自己怎么速度不快一点,怎么不直
南果河的爷儿们个个湿漉漉的,顺着南果河水,有的跳入河中,有的从河中爬山石头,非常的忙碌,拿鱼总之得靠自己的本事了,拿到了就属于你自己,拿不到的也只能怪你自己运气不好、技术太差。大家一开始一起顺河而下,慢慢的就拉开了距离,有走在前面的,也有落在后面的。各自走各自的,闹鱼藤药性会随着水流慢慢稀释,大家也会慢慢散去,最后大家拿着自己今天的收获给家里妻儿老小煮一锅美味可口的鱼羹,吃着香甜可口的面瓜鱼肉,听着家里爷儿们讲一天的闹鱼轶事。
如今南果河边又到了闹鱼的季节,但这一切已经不会再重演了,只能遗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时过境迁,现在扑鱼方式越来越多,有渔网、有电击等新式的扑鱼方法不再需要那么多的人协作,闹鱼那种热闹的场面一去不复返。闹鱼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扑鱼,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是属于南果河特有的文
化,它是南果河老一辈人智慧的结晶,增进的是邻里之间淳朴的感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个季节,我想和南果河的爷儿们再来一次闹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