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我对漓江的向往之情,始于孩提时代。
非常喜欢小学课本中的课文《桂林山水》。爱诵读的我,学过这篇课文后,好几天都捧着课本,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地读着,陶醉在那神话般的境地。直至今天,那些优美的句子还能脱口而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后来,观看电影《刘三姐》,得以饱览漓江那如诗如画的大幅景致。也不断从古人今人的篇章中搜寻有关桂林、漓江的诗句,细细品味桂林景、漓江情。那向往之情更怯。
不过那时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种种原因,对旅游始终怀有热望的我,28岁以前,竟然连省都没出过,更不用说游漓江了。漓江于我,实在太过遥远。
再后来,旅游之风开始兴起。每当有朋友、同事从桂林归来,我总是颇艳羡地问及他们所见。不成想,却听到好多人说,真正的桂林山水,远不及书中所写。就像好多有名的景点一样,不看,后悔;看了,更后悔。
我始终不敢相信,倒觉得这些人有负于那许多机缘,辜负了大自然的厚赠,虚枉了美好的旅程。
也许是上苍感念我对山水的痴迷。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踏上新的工作岗位,多了因公出行各地的机会。尽管每次出行,都带着繁重的学习培训任务,但毕竟走出了家门,多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那时,只要你不是公费旅游,是允许周边游玩的。
于是这一年,我终于得时机圆了自己的漓江梦。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脑中闪烁着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踏上泛舟漓江之旅,我激动的心啊,又岂是这些诗句所能表达得?。?/p>
当游船开始行驶在碧波之上时,我欣喜若狂的心,却一下子被这山水融化,竟然一下子变得那样的平和,那样的澄净,那样的清明。
这山,这水,让人忽然从心头渗透出几分记忆,熟悉而又亲切。
“山如碧玉簪,水如青罗带”,翡翠色的漓江水,虽说不是想象中的如镜的静,但微微荡漾的涟漪,恰好使得周围的一切在静谧和谐中多了几分灵动。那正是让人感叹的大自然的生命的律动。
百里漓江、百里画廊,漓江上的山水画廊长卷,从竹江码头、在我迷醉的视野中展开。
碧崖丹心,苍翠簇拥,映衬斑斑红迹,碧水倒映十丈悬崖,向人们娓娓诉说着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
九马画山,天然的骏马群像。人们到这儿总会竞相找寻骏马的雄姿,欲与伟人一比高低。据说周恩来、陈毅等都在此数过马匹。有诗云:自古山如画,而今画是山;马图成九首,奇物在人间。
还有净瓶山、磨盘山、仙人推磨、螺蛳山、碧连峰、书童山……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真真是“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游船上的我,能做的只是静静的,静静的。随着船行,一任那幅幅流动的画从眼前划过,连赞叹和感慨都忘记了。
当船行至黄布风景区,碧水、蓝天、白云、青山,还有满载着满眼欣喜的游人的客船,是那样和谐地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作。
此时此刻,只觉得自己走进了一个空灵的世界,世间的那些烦嚣、喧嚷、功利乃至纷争,在这儿全部消失殆尽。留下的是纯粹的安然,莫名的慰藉和宁静。
生命,就这样,被这山水,熨贴得如此的恬淡、如此的超然、如此的受用……
此后,又有几次机会来桂林。每次来,我都会来漓江上泛舟,感受山水四季的不同律动。我尤感激工作生活的这份厚赠,使我可以随心所欲悠然山水间,不断开阔自己的鸿蒙天地。
朋友们大都到过漓江吧?还记得第一次来的感受吗?欢迎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