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南京。不过奶奶爷爷是太仓人,从小跟着奶奶,年夜饭的记忆,基本是奶奶操持的,口味也是苏帮菜的口味吧。
记得奶奶有几个必做的菜:虎皮扣肉,熏鱼,蛋饺。
虎皮肉,原料是五花肉,有皮且肥瘦层数四层或五层的最好。一大块,不切开。洗干净后,将水晾干,然后放到油锅里炸。油锅里油不能少哦。炸透,特别是肉皮,炸得起皱。捞出沥油。然后放酱油、大料、糖、盐等佐料焖煮,直至酥烂。等到需要吃时,改刀切片,一片片排放在蓝边大碗里,肉皮贴着碗底,上锅隔水蒸热。蒸好后,拿一个盘子,底下垫一些蔬菜,把蓝边碗扣到盘子上,这样上桌时,盘子里像一个大肉馒头,皮皱皱的。那时家里人多,每人能有一块就很好了。
? ? ?因为肉是炸过的,又叫走油肉,所以是肥而不腻的。叫虎皮肉,是因为皮被炸得起皱,火候掌握得好,就能皱得像虎皮一样一条条的。每年家里能做一大块,但何时能吃,就得看爸爸他们安排了,年夜饭时会吃一点,其余,就是招待上门的客人了。
熏鱼,在苏州又叫爆鱼。记得刚来苏州时,去面馆吃面,听人点:鲍鱼面。心想,苏州人可真奢侈。一看价钱也就十元,就点一碗吃吃,端来一看,咦,不就是熏鱼嘛!不过,这和小时候奶奶带我做的有点不同。
最好买青混,也就是吃螺蛳吃小鱼的大鱼,肉比只吃草的草混紧实。买了鱼后,切成大块用盐、酱油、料酒、糖等,泡腌一夜样子,然后夹出来放到匾里晾晒。过一会,奶奶就会去翻一下,或是喊我去翻,让两遍都均匀风吹日晒。等晒得不沾手了,就可以了。如果想要鱼硬一些,就再晒。然后将鱼用油炸了。这时的鱼也可以吃了,不过,上桌前,一般还要烩一下,就是用酱油和糖再红烧,使鱼块吸收卤汁,口感松软鲜甜。
蛋饺,可是个功夫菜。在我可以做事使,这基本就是我的活了。我坐在烧蜂窝煤的炉子前,一只碗里装着蛋液,一只碗里装着肉馅,另外有一节胡萝卜蘸荤油,还准备一只铁的汤勺。我先把汤勺放在炉子上烧热,再用萝卜蘸了荤油在勺里擦一圈,再倒一点蛋液,将勺转一转,蛋液就形成了一张蛋皮,然后加一小勺肉馅,再用一根筷子蘸一点蛋液抹在蛋皮的边缘,将另一半蛋皮合上来。两边再稍微煎煎,一个蛋饺就做好了。
回想以前有印象的菜,基本都有肉,也许是那时敞开吃到荤菜,也只有在春节了。现在吃肉多了,春节也吃不下太多的食物了。但回忆起来,往年春节的欢快,历历在目。